APP下载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问题研究

2020-01-07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学研高新技术

许 文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科技、教育、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提升区域乃至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逐步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应运而生。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平台。从世界范围看,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美国斯坦福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举世闻名的“硅谷”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杰出典范[1-2]。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直到1988年8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即“火炬计划”)才开始实施。之后,一批高新区陆续诞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现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国家级高新区156家。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了重要论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进一步丰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国内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问题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利益分配等,对策性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笔者以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推进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概况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河南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于1991年3月创建了河南省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河南省不断加大高新区的建设力度,陆续建设了多个高新区。特别是2016年,设立了郑州金水、长垣、汤阴等11个省级高新区。截至2017年,河南省拥有高新区32个,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省级高新区25个,基本涵盖了河南省的所有地市,高新区布局基本形成。

河南省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土地开发、政策优惠等依靠要素驱动的起步阶段。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4]。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涉及领域较广,已经覆盖了电子信息、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众多领域。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幅提升,取得了超大断面矩形盾构机、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小麦新品种“矮抗58”、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实现了粮食作物主导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 353家,是2010年的1.6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 3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3%[5]。2016年4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12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志着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幅提升,个别领域已进入国家前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省高新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河南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工作,先后遴选了33个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国家级一个,省级32个[6]。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初步实现了主体、平台、载体、人才、机制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目前,河南省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2家,其中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家。联盟成员单位涵盖1 100多家省内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中,企业900余家,高校70余家,科研机构130余家[7]。近年来,河南加快了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一批大学科技园应运而生。大学科技园与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了创新创业主体间的合作,初步实现了创新资源的融合,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遴选了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了一批大学科技园,大力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河南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高新技术产业“趋同”现象明显

从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情况看,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偏少,且影响力不大。个别高新区围绕一两个产业进行发展,发展定位比较清晰,例如民权高新区的制冷产业、中牟高新区的汽车产业等。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全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产业的高新区占80%,且高新区内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形不成覆盖产业上游、中游、下游的完整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品、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进展缓慢,甚至引发了新的产能过剩,区域经济互补性弱,缺乏有效协同。

2.2 高新区产学研资源“兼容”度不高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在高新区。从发展趋势看,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需求日趋强烈。由于地缘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与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潜力巨大。但是,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产业定位与现有的大学资源、科研院所资源不相衔接的情况。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时,缺乏对区域内人才、平台、矿产、农业、工业等各类创新发展资源的分析,对区域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威胁等缺乏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所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应有的依托和支撑,未能达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发展效果。

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壁垒”依然存在

为了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河南省搭建了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学科技园等重要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着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特定需求、形式灵活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则是由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社会组织一道,以企业的发展需要和相关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协议为保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大学科技园是由科技、教育部门批准认定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两类。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源泉,是实现服务社会职能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因此,从职能上讲,各级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学科技园都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职能。但是,河南省的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依然存在,人员身份固化、职称评审羁绊等“后顾之忧”依然存在。这导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之间固步自封、单打独斗现象突出,无法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从根本上讲,河南省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实好中央“放管服”的精神很重要。

2.4 科研成果转化“障碍”尚未消除

河南的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做基础研究,大概占50%;第二类是做应用基础研究,大概占25%;第三类是做应用研究,不超过25%。也就是说,做应用基础研究的人员和做应用研究的人员加起来占不到50%,且这些人员本来应是产学研合作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却是“半成品”居多,不能拿来就用。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制度设计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要求不一致。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将项目做完,其实也不一定做完,只要做到能够结项、鉴定、评奖便了之,然后就锁进了柜子。这种成果距离实践应用,往往还差“最后一公里”,难也就难在这“最后一公里”。对于科研人员来讲,拿奖、评职称是制度设计的目标,而对“最后一公里”,即投入生产,达到实践应用,却没有明确要求,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2.5 产学研合作“信息通道”不畅

对于河南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最渴望的是尽早拥有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从而获得最佳收益。对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来讲,研究成果只有转化成产品才有价值。但是由于科研人员不擅长办企业搞生产,往往导致科研成果闲置浪费。河南省的企业与科研人员之间,目前尚缺乏一条畅通无阻的信息通道。产学研合作信息沟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8]。因此,通过互联网技术,架起产业界与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通道,就显得十分必要。

3 推动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协同创新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及创新媒介等核心要素。开展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与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高新技术支撑乏力、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行业企业(或曰生产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三者之间的协同创新至关重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因此,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从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3个方面综合考虑。

3.1 地方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促进产城融合及产地融合

3.1.1 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产业定位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理念的指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9],我们称之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用来指导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举,才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形成先发优势,才能实现引领型发展。协调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就是既要破解高新技术难题,又要考虑巩固并利用好原有优势,重点做好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产城融合)、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产地融合)方面的文章。绿色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选择与布局上,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开放主要是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既要与当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也要与国内甚至国际的科研机构合作,协同推进战略互信,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局面。共享就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宏观调控、产业布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善于运用新发展理念,在对区域经济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资源配置、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探索高新区差异化发展路径,促进产城融合、产地融合,进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果。

3.1.2 落实“放管服”,打破组织壁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称“放管服”),不断提高政府效能,释放市场活力。一是通过“放管服”,处理好政府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关系。尽管大学和企业合作是双方的事,甚至是市场的事,但是双方都需要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或政府提供的资源。目前,政府机构的支持政策有待完善,有些好的政策还未落到实处。因此,落实“放管服”,应该是越快越好。二是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是打破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壁垒的关键。2017年3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就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编制岗位管理、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内部治理、监管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这将有助于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科研人员的双向流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质量与经济效益。但是,该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地方政府、高校抓紧时间制定出台配套文件,抓好落实。

3.1.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协同创新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各级科技厅(局)均设有成果处,体制完备,但是成果处的职能仍停留在审批、统计等层面。我们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一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发布、推介、转移、落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让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将自己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云平台”上进行登记、发布,让高新技术企业在网上进行选择,从而形成高新技术科技成果的网络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协同创新。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云平台”上发布高新技术需求、技术难题,由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进行认领,与企业一道协同攻关。二是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协同创新。以企业为主导,按照市场规律,组建由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上游、中游、下游联动发展、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由高校牵头,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配合联动,对接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分期分批遴选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2 高校与科研院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发展及行业进步

3.2.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高新技术产业需求

供给与需求相对,作为河南省域内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既要考虑服务国家需要,也应考虑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是要树立供给侧思维。河南省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应立足河南,服务河南,深入思考河南需要什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什么,理清自己的学科专业、研究专长、科技成果,能够与河南哪个产业、哪个行业对接,从而找准发展定位。二是要主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接。高校与科研院所要主动调整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技术,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10]。三是要融合发展。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应围绕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难题;高新技术企业应主动为地方高校搭建创新平台,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实现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融合发展。

3.2.2 健全技术转移体制,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地方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的集散地。但是其科技人员却不善于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不善于与高新技术企业打交道,因此,迫切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为他们提供中介服务,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为此,一是要构建技术转化平台。高校与科研院所要主动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融入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实验室、研究所、科技园等科技转化平台,强化发展的基础与后劲。二是要构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借鉴斯坦福大学的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简称OTL)运行模式,独立设置“技术成果许可转化办公室”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配备职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疏通技术转移通道,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11]。三是要完善开展应用研究的政策措施。科研人员是否愿意开展应用研究,关键在政策导向。高校应尽快落实《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制订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应用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注重对技术研发成果、技术服务成果等评价指标的考核,注重科研成果对社会贡献度的评价,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围绕国家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研究。

3.2.3 完善管理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掌握高新技术的大学教师、大学生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是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有必要借鉴。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但是,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行动迟缓,观望者居多。相关高校应结合文件精神,尽快出台实施办法等具体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一方面要鼓励“人才+技术”同步向企业转移,鼓励师生创新创业,保证技术转化的成功率;进一步完善学生休学创业和教师停薪留职创业的管理制度,构建师生在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往返”的技术转移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管理制度。教学是培养人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同样是培养人才。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技术发明等科技成果“冲抵”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创新发展[11]。同时,科研院所也应完善配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3 行业企业要做好平台建设,促进协同创新及互利共赢

3.3.1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氛围

开放既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就更应该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一是要思想开放。只有思想开放,才能充分吸收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要行为开放。行为开放就是要解决企业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只有坚持行为开放,才能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促进战略互信,才能形成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既要用好用活现有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要注重拓展省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努力做到为我所用。三是要成果开放。支持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推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河南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3.3.2 加大研发投入,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前沿,前瞻布局,创新发展,努力成为融资本、人才与高新技术于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一是要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带头建设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在新兴产业领域占领先机。二是要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协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中介组织,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真正实现创新发展。三是要率先参与创业孵化,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着力建设“创业苗圃”,通过创新与创业融合、孵化与投资融合,推动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资源。

3.3.3 坚持互利共赢,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机衔接的产业集群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不仅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同时也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一是要科学定位,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高新技术产业涉及领域众多,企业要把“高、精、尖”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突出特色,形成品牌。二是要抱团取暖,促进同类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建立多层次企业沟通对接机制,推动产业链分工合作,实现高新技术项目集聚发展。三是要互利共赢,协同抢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高新技术企业要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在高新区内共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主动承担科技资源共享、技术推广交流、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职能,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量,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协同抢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涉及产学研多个主体、多种要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迎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学研高新技术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