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及现实路径
2020-01-07丛熠璇
宋 严,丛熠璇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这是国家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新理念,是对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思想的创新性发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整合社会创造力和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支撑。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溯源及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来已久,要想了解其真正内涵,研究其形成和发展,就要掌握“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1.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词源学考察
共同体在英语语境下表示为community,意为社区、群落、共同体。“共同体”于《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出现,此书由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935年出版。其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统一整合为现今我们认为的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由同一地域居住且具有行为一致性的血缘共同体维系,当地缘共同体借由相互交流与交融促生出精神共同体,则产生在同样追求与内涵上单纯的交互作用与隶属关系,这便形成了共同体下设内容的整合关系”[2]。《共同体》一书由英国著名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所著,他明确写道:“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人们因为信任和相互依赖而维系联合在一起。”[3]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共同体理论的延伸及升华,也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拓展与创新。在中国,这一词较早出现于1962年《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由考古学家夏鼐所著。其文中阐述:“如今中国仍然有许多少数民族,虽然他们与汉族的祖先不同,但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与汉族的祖先关系越来越密切,于今日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4]但周维衍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的,中原王朝通过修德赋怀,吸纳周边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像雪球那样越滚越大。”[5]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概念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指56个民族是客观存在的有机统一整体,意识指人所独有的精神现象,是个体的人生理功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受主观控制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客观事物投射到人的大脑后所形成的主观映像,即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人们通过实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有机体,所产生的对其认知、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
从内容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客观存在有机体的理解与认知,是关于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与评价,以及对近代历史上饱受苦难同胞的共同命运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表现形式即认同,在国家及各项方针、政策落实方面坚持“五个认同”,是指:“第一,坚持祖国统一,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保护领土和主权完整;第二,立足中华民族的身份,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尊重各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地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第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第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第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坚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区分阶级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建设的制度化。”[7]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逻辑前提,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主旋律”[8]。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梦具有重要价值。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的共同愿景是祖国统一,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利益密不可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脱离国家而单独存在,每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既要认同本民族的身份,也要认同中华民族的身份,为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懈努力,奋斗终生。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新征程。历史告诉我们,完成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当前中国已步入新时代,但思想文化领域仍存在着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的思潮,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国家统一的敌对势力,这些思潮威胁到祖国的统一,这些敌对势力打着民主的旗号来干涉中国的内政,搞分裂活动。因此,我们应突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这些思潮、敌对势力相抗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共同体,使各民族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去打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敌对势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一致对敌、维护国家主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石。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历史上看,近代以来,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中顽强抗争、英勇献身。无论是在鸦片战争中,还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各民族人民奋起抵抗、积极参与抗战,在极度困境之下,抛开历史与民族分歧,共同抵御外敌,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近年来,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不断上升,台独、港独、分裂势力有所抬头,分裂势力煽动两岸同胞敌意和对立,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阻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威胁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坚持正确积极处理民族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人们“身份意识”“民族认同”,有利于提升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方可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强烈抨击一切分裂势力。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反华势力不断对中国进行渗透,企图分裂中国,个别分裂势力在利益诱惑面前,丢掉国家利益,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安危,搞分裂活动。分裂势力基于不同的地域、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夸大本民族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将其地方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凌驾于国家民族认同之上,扰乱民心,扰乱治安,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提升国家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民族人民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倡导各民族同属一个大家庭,形成包容、理解、交流、融合、互助的社会。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精神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精神之魂,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团结奋进,创造出众多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无论是远古文明中盘古开天地的向前担当、鞠躬尽力,鲤鱼跃龙门的逆流向上、逆境成长,夸父逐日的勇敢献身、造福后人,还是近现代以来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这些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奋进、谋发展、不断拼搏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屡遭欺辱,这时国家主权与领土遭到极大损害,也激起了中华儿女共克困难、抵御外敌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各民族同胞的爱国情怀书写出救国救民、共赴国难的壮丽史诗。正是这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创造、顽强、拼搏精神的杰出人物。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被人嘲笑的国家,社会发展落后,科技不发达。然而,一些具有爱国精神的留学知识分子,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邓稼先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决心为中国的科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回国后,他潜心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事业,发扬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鼓舞了各族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是亿万同胞以身赴死、为国奉献换来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新方位,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国内外严峻风险挑战和西方文化渗透,更需大力发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丰富和凝练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为新时代中华儿女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提供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前进,持续为中华民族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全球化趋势的蔓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面临许多艰巨的挑战和复杂的问题。反华分裂势力的干涉和挑衅,国内狭隘民族主义、民族歧视、民族偏见等思想行为未完全清除,台湾问题仍没有解决,这些不利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为此,我们应当探寻有效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强大基础,民族团结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各族人民因所居地域、语言、文化、习俗等不同,引起民族偏见、民族歧视等问题,国家与社会应加大力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民族情感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互助。
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育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增强各族人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民族融合。其次,中国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原则,应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各民族平等无优劣之分。最后,坚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9]。增强各族人民坚定性,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以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也要注重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活动的大众化和广泛性,要因地制宜组织好、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如在高校课堂开展专题教育,充分把民族团结教育贯彻到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外,开展歌舞文化表演,体验各民族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创办带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展销会等等;深入地方基层,在地方基层领导干部中宣讲团结教育知识,再由领导班子带动群众,深入民心,感动民心,温暖民心。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各民族团结互助,合作友好的理念,有助于抵御多元文化的冲击,防止民族分裂,营造民族平等的思想基础,形成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局面;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缔造互补互惠、荣辱与共的民族共同体。56个民族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巩固各民族团结的重要前提,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
2.加强对青少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与丰富性的展现,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前有秦时明月大汉豪杰,后有唐宋繁华彩釉青花,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注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青少年广泛深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个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很多青少年都有盲目从众心理,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与效仿,对本国文化避而不谈,认为本国文化是腐朽、落后的思想。当然,对外来文化不可完全杜绝,应批判借鉴,洋为中用;对本国文化更不能完全抛弃,应兼收并蓄,古为今用。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连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根基都找不准,还谈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何来振兴中华一说呢?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无价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我们不能抛弃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文化认同问题是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基础,为形成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精神体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除了认同本民族文化以外,各民族之间也需要交流交融,彼此了解,彼此认同。在吸收借鉴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给本民族文化注入了新形式、新内容,增强文化的多元性。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筑梦人的一员,更应从实际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升自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树立和坚持正确国家观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简言之,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守护和捍卫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也是指国家公民对养育自己的这个国家的主权、领土、文化以及民族同胞的情感。而祖国观是指一定的国家或公民对自己国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祖国观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包括对祖国的认知,对祖国的情感。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深的感情”[10]。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祖国的真挚情感,不仅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情操,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和谐。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如在高校定期组织观看爱国主题影片,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宣传建党建国的历史,让广大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作战、浴血奋斗的历史,使其更加勇敢地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更加顽强地与反华分裂势力作抗争;对于社会生活中涌现的爱国英雄、爱国志士,应成为当代青年的榜样和时代楷模,以真实的爱国形象去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面临多元文化冲击与诱惑,我们要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旗,在全社会营造浓烈爱国氛围,通过优化祖国观教育新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人,以此坚定爱国意志,加深爱国情怀。
新时代,面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多元融合,中国更需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性与文化主体性,在大风大浪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政治定力。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祖国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历史主流和大趋势,全体人民才能凝心聚力攻克难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
概言之,中华民族是一个最高层次不可分割的整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56个民族携手同心共奋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转变为推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和谐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