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诫子书》的德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探究

2020-01-07张玉立

科教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明志子书志向

杨 逍 张玉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该书虽算不上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巨著,但对后世的德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更突显其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的系列活动中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许多的重要讲话,在多次谈话中讲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诫子书》作为一篇千古流传的家训,虽然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但仍然对当下青年德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 《诫子书》的德育思想

1.1 明志 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认为人们在人生奋斗的旅程中要明志致远。明志即指明确自己的志向,致远即指达到自己理想中的远大目标。明志是致远的前提,致远是明治的结果。青年人首先要立下远大志向,然后刻苦努力,坚定不移,锲而不舍朝着目标前进,没有志向就没有动力,没有了动力人就会懈怠,停滞不前。明志是自己给自己立下志向,从内心换发力量,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是一种自育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是十分重视自育的,自育是完美实现他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从内心产生负面抵制情绪,无论他育做的多么好都是无用功。因此,由明志引出的自育应该与他育相结合,产生一种合力才是思想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1.2 静修身 静致远 静成学

诸葛亮认为君子要达成修身、致远、成学目标的第一要义是“静”。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也指在日常生活中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同时受礼的约束。修身首先必须要静心,如果内心浮躁,那么人的行为就会难以控制。诸葛亮所提出的“静”不仅指内心的静,而且也指行为的静和外部环境的静,“内静”与“外静”的合力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内心的静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行为的静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两者兼具,才可称得上是君子的品性。在人的学习过程中,“静”则更加注重于环境的静,如果外部环境嘈杂无序,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此,在培育人们良好道德情操时必须要做到内心静、行为静和环境静。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转乱频繁的三国时代,战火岁月,人们要想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必须学会“静”。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我们能够静下来,这样才能修身、致远、成学。

1.3 成才 接世

诸葛亮认为成才、接世是青年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成才就是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接世是指成才之后能真正的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如果一个人年华虚度,任随时间的流逝,那么他的目标也会逐渐模糊,意志慢慢消沉,渐渐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像枯黄的树叶般凋零,变成无用之人,也就是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不能适应社会大环境的人。因此,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不仅要看其文化水平,更要看其对社会的有用度,二者缺一不可。成才、接世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国家的兴衰与社会中的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只成才不接世也是不行的,成才就是为了接世,单单只是成才而不能接世,那也只能算是庸才。接世也就是融入社会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青年人融入社会要具有国家大局观,能动的为社会做贡献并一直持续下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要反思自己不足然后加以改进,最后与他人分享经验。

1.4 惜时 笃志

《诫子书》文末谈到如果虚度年华,任凭岁月流逝,人的意志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殆尽,人就会像枯叶一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这样的人毫无社会价值,大多不能够融入社会,只能够悲伤的守着自己的穹庐,感慨叹息,等到将来知道要悔过的时侯,却来不及了。诸葛亮希望自己的后代都能够成才、接世,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文末这句话既是对后代的一种呼吁也是一种警醒,意在提醒后代要珍惜时光,坚定志向。的确,一个人要想真正的成才接世,一方面要珍惜时光。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价值却可以无限,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珍惜每时每刻,不能让时间荒废,年华虚度,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另一方面就是要坚定志向。一个人如果一直虚度自己的年华,那么曾经的志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不断坚定自己的志向,化理想为动力,人才会不断拼搏,不断进取,最终实现自己的志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 新时代背景下《诫子书》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探究

2.1 整合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教导青年“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诫子书》中强调人要成才首先必须明志,也就是树立远大理想。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就离不开学校和社会这两大环境,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环境,形成合力,以此共同推动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人们会形成一种自律的行为规范,个人理想就会不自觉的同社会理想紧密相连。其次,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校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青年的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相结合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同时,学校必须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再次,每个家庭要形成良好的家风以及家训文化,家庭具有文明健康的家风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受到熏陶,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首先得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同时积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使其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具有朝着理想人生的前进动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还应积极交流,共同努力,决不能各自独立,要使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2.2 将德育对象扩大化,让家风教育普遍化

《诫子书》作为一篇家训,诸葛亮要求自己的后代可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要具备才学,还要有良好的德性。对于家风、家训的一般性理解是子孙需从幼年开始接受家训的教育,延续到当代,人们普遍重视青年学生的德育,当然这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另一群体的德育,即高龄人群。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很多关于老年人道德低下的负面事件,如公交车因他人未给老人让座而老人大打出手等。因此,我们应将德育对象扩大化,将家风教育普遍化,让家风成为民风,让学校德育成为社会德育,这样才有利于建成和谐社会。面对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期望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学会分析不同时代群体成长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要克服思维和心态上的惰性,冲破旧有思维定式,重新调整和确立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范式,提升价值判断、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党和国家应倡导德育工作者走出学校,走出工作室,进行更多的社会宣讲,宣讲的对象也不要仅仅局限与当前的经常性教育群体,还要扩大到老年人群体,更加重视对老年人的德育工作。《诫子书》作为家训就体现出古人对家庭德育的重视,而现当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做好各个群体的思政和德育工作。

2.3 提综合能力与素养,重思政学习与德育

《诫子书》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启示就是不仅要加强青年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青年德育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首先要提高的是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必须学会使用现代科技去了解实时信息,要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积极主动利用现代科技进行自我学习。其次就是要提高实践能力,现在的社会对高实践能力的大学生需求是很大的。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个性特点,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和目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放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积极进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因素,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猜你喜欢

明志子书志向
断肠明志 陈树湘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重庆龙湖智能案例
去某一个地方
确立适当的志向
天鹅de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