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专业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实施和应用进展

2020-01-07刘姝岐蒋玉宇刘凤兰李金平

科教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育教学

刘姝岐 蒋玉宇* 刘凤兰 李金平 徐 非

(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2019年教育部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医科”,以适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时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内复杂问题的卓越医学人才。可见,当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务必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实施跨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近10年,各类国际性组织和团体都从不同角度认同了跨专业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很少应用跨专业教育模式,跨专业教育项目匮乏。在此背景下,本综述将对国外跨专业教育项目的教育对象、教学时机、教学框架、教学效果、评价工具进行阐述,促进我国跨专业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广泛开展,推进“新医科”、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实施。

1 跨专业教育的概念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跨专业教育促进中心对跨专业教育进行了界定,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相互学习的过程即为跨专业教育。实施跨专业教育有助于改善学习者的态度、行为,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参与团队实践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习者组织实践能力。在健康相关专业人员中实施跨专业教育可以改善教育对象的实践道德观、价值观,增加其对健康相关专业角色及职责的理解,提高其跨学科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等。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跨专业联合培养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澳大利亚卫生保健安全与质量委员会也提出需加强职业间的合作实践,从而改善病人的健康结局。

2 国外跨专业教育的实施及应用

2.1 教育对象及教学时机

确定合适的跨专业教育对象及恰当的教学时机是有效开展跨专业教育的重要前提。目前国际上提出接受跨专业教育的对象以学科交叉为益,但跨专业教育中参与的最佳学科数量尚无结论。在欧道明大学的研究中,共有来自五所学校七个专业(健康科学、社区环境健康、牙科卫生、医学诊断、翻译科学、护理、物理治疗与运动训练学)的376名学生参加了跨专业教育研究,经过横向对比分析,参与者在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在临床医学与护理间可以开展跨专业教育,并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对专业的态度、提升相关的核心能力。可见,医学教育中的跨专业教育对教学对象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教育者可依据培养目标自主选择学科种类、学科数量。

跨专业教育多应用于在校学生的学历教育阶段,其最佳教学时机在国际上尚存争议。大多数学者建议应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实施,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培养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时机。在Mishoe等人开设的跨专业联合培养的课程中,本科学生占比达58.5%。[1]2012年澳大利亚卫生保健安全与质量委员会强调跨专业合作实践的开展应当越早越好,Michiko等人也认为跨专业教育开展于学生职业教育的早期阶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而Sandra MacDonald等人认为高仿真模拟情景的教育方法更适合在高年级医疗相关专业学生中开展,因为高年级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临床疾病管理经验。医学教育者可以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循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跨专业教育。

2.2 教学框架及实施

国际上跨专业教育的教学框架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跨专业教育的实施灵活多变。欧道明大学开展了一项时长为4小时的跨专业教育项目,教学对象被随机分为五组,教学框架分为三个部分:介绍部分、体验式学习部分及口头汇报部分。教学框架设计的依据为体验式学习策略及案例研究法,介绍部分主要是讲解跨专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以案例的方式引导教学对象思考教育的目的及意义;在体验式学习部分中,五个小组分别进入具有不同专业侧重点的案例环节中进行轮转学习,在此过程中会有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引导,提问与讨论;口头汇报部分则关注教学对象的反馈与不同学习经历的讨论。[1]美国范德堡大学与尼加拉瓜联合开展的项目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复杂的学习问题,跨专业教育的时间持续十二周。研究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为三个不同的教育小组及工作小组,其教学框架包括:十周的动态讲座及小组讨论、一周的医院实习、一周的汇报分享会议。值得关注的是,这项跨专业教育与全球健康问题紧密相连,通过教育对象跨文化、教学地点跨文化、项目目标跨文化三个方面来开展,此项研究不仅提升了跨专业学生的相关核心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为全球内的跨文化教育提供了实践的依据。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实施的高仿真模拟情景跨专业教育法利用患者模拟器将高仿真模拟情景教育与跨专业教育融合,教学对象运用所学知识及临床经验提出解决对策,为使用高仿真模拟情景跨专业教育法的教育者进行教学计划和情景模式的设计提供借鉴,以更好的实施高仿真情景模拟跨专业教育方案。可见,目前国际上已开展的教学框架形式多样,并已尝试与其他教育方式进行结合,而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的跨专业教育更为未来全球内的跨专业教育实践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

2.3 教学效果及评价工具

跨专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已得到肯定。研究表明不论学生的专业水平、专业领域以及IPE经历如何,在大学中开展以角色和职业认同为核心的跨专业教育都是可行且有效的。不同医疗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对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的态度、增强协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团队合作程度。[1]大多数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跨专业教育的远期效果则体现在形成良好的跨专业医疗团队。有效的跨专业医疗团队可以积极地影响临床结果,减少医疗差错,增加患者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

目前,跨专业教育评价工具的研究以跨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除已被广泛应用的跨专业合作学习准备量表、跨专业团队合作学习感知量表)外,Oanasan等研究者在2005年提出了跨专业态度水平量表,作为评估跨专业教育合作四项核心能力而制定的量表。该工具分为5个维度:团队合作、角色和责任、病人为中心、跨专业的偏见、多样性和伦理、社区为中心,共计27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来测评。合作能力获得测量工具评价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角色与责任、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协作方法、冲突管理与解决、团队运行,共计20个条目。该量表开发相对较新,现有研究应用较少。跨专业教育的建导水平分为跨专业教育的建导、病人为中心的实践合作能力两个维度,共15个条目。跨专业团队合作水平评估可用于评价教师的技能。实施跨专业教育的评价工具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启示

(1)营造跨专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才能培育跨专业教育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是有效的培育载体,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促进了跨专业师资的整合、跨专业学习小组的形成。但这只是跨专业教育项目的雏形,参与人员的自主性强、约束性弱,覆盖面小。学校行政资源的整合利用是促进跨专业教育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教育者顺利实施跨专业教育项目解除障碍,诸如校内的院系合作、高校联盟、院校企等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值得关注的是,学校行政层面的跨专业教育项目实施决策能使广大学生获益,实现公平教育,且教师考核、教学工作量计算等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信息技术和网络共享平台能有效地推进跨专业教育的推广,网络共享平台可以提供多学科的教育资源,远程信息技术使得不同区域学生间的跨专业学习变为可能。

(2)基于跨专业教育理论模型的实践有待在中国医学教育中实施。国外已经有研究者提出了跨专业教育实践的理论模型,并且实现了其在跨专业教育项目中的转化应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跨专业教育实践研究较少,目前尚没有将跨专业教育实践的理论模型应用于医学教育过程中,跨专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也有待开发。我国的医学教育者需在国外跨专业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总结,构建适合中国医学教育的跨专业教育理论模型,以促进中国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型,实现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4 小结

在医学教育中开展跨专业教育的优点诸多,其实施过程的设计需关注教育对象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和教育评价工具。医学教育者可在循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营造跨专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以“金课”为标准,从单个的跨专业教育课程或项目入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构建具有跨专业教育特色的医学生培养体系。为开展“新医学”、“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