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清华大学“姚班”为例
2020-01-07王洋
王 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展规划处 北京 102249)
1 “姚班”概况
“姚班”即“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简称,它因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首位华裔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而得名,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2009年,“姚班”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4个清华大学基础学科领域实验班被一同纳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学堂计划”),并成为首批“学堂计划”中规模最大的实验班基地。“姚班”作为“学堂计划”和清华大学整体教学改革的“领跑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着重要的国际声誉,被誉为“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2 “姚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自创办以来,“姚班”始终瞄准培养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通过组建国际化的高端师资、打造国际前沿的课程体系、采用国际接轨的教学方式、搭建融入国际的交流平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在国际化的环境和氛围中不断涌现。
2.1 师资队伍:院士引领、大师云集
在首席教授姚期智院士的亲自领衔下,“姚班”拥有着强大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不仅包括一批海外归国高层次学术人才等骨干教师,还组建了一支囊括全球顶尖计算机科学家的讲席教授组(平均每四年为一期),包括图灵奖、奈望林纳奖、哥德尔奖获得者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等一批名家、大师,他们走进课堂,深入教学一线,以对学科领域精辟的见解、严密的逻辑、深湛的哲理激发学生兴趣、感染学生情怀,引领学生立志投身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同时,“姚班”特别聘请有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讲座教授、兼职教师和访问教授,对学生的发展做长期、个性化的培养和指导。[1]此外,“姚班”还设有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绝大多数是美国科学院、工程院、文理学院院士,德国、西班牙或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及相关学科领域世界顶级大奖得主。如此强大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科领域的高深知识,更是学术视野的开拓和学术精神的启蒙。
2.2 课程体系:瞄准前沿、对接一流
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以姚期智院士领衔的“姚班”教学团队,结合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国内外大学的相关课程结构进行了全面梳理,优化重组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的做法,为“姚班”制定了独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融合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先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25门专业课程(包括5门核心课程和可选修课程),构建了“基础+前沿+交叉”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既注重理论基础(如计算机入门、计算机应用数学、计算理论等课程),又全面覆盖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如量子计算机科学、量子通讯与密码等课程),并突出计算机科学与物理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如组合数学、量子经济学、计算生物学等课程)。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我国计算机学科本科教育教学与国外一流大学的深度对接。
2.3 教育教学:全英授课、启迪思维
专业核心课程采取全英文授课方式是“姚班”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与学生们在课堂中进行全英文交流,促使学生从进入“姚班”起就身处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之中,为学生国际化思维方式的养成及其以后走向世界学术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姚班还长期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和访问教授,来校开设组内课程和专题讲座,为学生接触国际前沿、开展跨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
“姚班”非常注重以学术为核心导向的生师互动。“课堂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思想交锋,讨论问题、发表看法,没有国界、没有拘束,甚至没有台上台下、课上课下的分明界限……”[2]这种平等自由、鼓励创新、启发思维的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无缝衔接”,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融入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师生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想法层出不穷”已形成“姚班”课堂的常态。
2.4 合作交流:多层立体、融入国际
“姚班”非常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专业实践,打造了多样化的国际交流项目和平台:(1)实施“预研计划”,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本科生,对其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生式培养,并派其至欧美、澳洲、日本等一流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2)组织大三全体学生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展冬令营活动;(3)每年选送个别最优秀的学生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高校交换学习;(4)资助学生参加SODA、STOC、FOCS、COLT等领域内顶级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5)组织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ACM/ICPC)和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简称IOI)。此外,还依托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联合中心,开展合作研究。[3]通过创设多层级、开放式、立体化的国际交流平台,为不同学生接触学术前沿、参与科研实践创造了有力条件。
3 “姚班”人才培养的成效
“姚班四载,春华秋实。”截至2019年,姚班已培养毕业生366名,其中222人赴美国、新加坡、香港和法国等地读研,其中赴麻省理工学院19人、普林斯顿大学22人、斯坦福大学10人、卡内基·梅隆大学23人、耶鲁大学1人、宾夕法尼亚大学3人、哥伦比亚大学13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人;44人赴Google、MSRA、IBM、Facebook等国际著名计算机企业工作;15人执教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截至2019年1月,姚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发表的论文有233篇记录在册,姚班学生为论文通讯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有170篇,并有75人在FOCS、STOC、SODA、NIPS等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4]
4 启示与思考
姚班“面向国际、对接一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交流平台,为优秀人才的涌现创设了良好的国际化条件和氛围,也给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典型范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探索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宏伟战略,高校要有长远的眼光、宽容的心态和执着的努力,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出发,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着力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走出一条起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