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研究

2020-01-07周蓉蓉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翻译者许渊冲原文

周蓉蓉

(铜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其对于推动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文化的走出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于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给中国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与思索,同时在文学翻译领域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可见,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在文学翻译领域中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一、许渊冲诗歌翻译特征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而言,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独树一帜,这就使得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特征鲜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诗歌翻译者的主体性

民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民主社会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中西文化的结合,对于建设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思想中也诠释了这种社会发展理念,许渊冲自身拥有惊人的记忆力,曾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进行通读,虽然这个时期的史料较多,但是凭借他个人的理解力与记忆力对这个时期历史如数家珍,并且还有着独到的见解,虽然在当时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其对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许渊冲在其许多翻译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诗歌翻译者的主体性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译本。具体而言,首先在英文译本中并未通过军装等要素来凸显女民兵的英雄主义;其次,译本中并未完全按照原文对于音美进行重复[2];最后,译文并没有原文对仗的形美,所以,诗歌翻译不能简单地通过对等的方式进行表达,就如英国诗人克吕所提出的“要将最好的表达方式运用到最美的地方”。而且,许渊冲提出了“意似不如意美更重要,音似不如音美和形美更受欢迎”,这一思想在其后期的翻译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也是许渊冲诗歌翻译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2.翻译目的语特征

文学翻译领域中对于诗歌与散体译文哪种形式更能够很好地表达原文的内涵与风格一直有着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散体译文不仅可以很好地表达原文的大意,而且还更加符合原文的风格。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诗歌翻译无论是在大意还是风格等方面的效果都要优于散体译文。而这些观点的提出都是基于国外译者的译文。所以,许渊冲诗歌翻译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作品。如,《此时无情胜有情》中“诗人和月影一同起舞,结伴同游”给读者的体会是感情黯然失色,但是如果通过音译进行翻译,则无法准确地传达诗词本身的内涵与意义,美丽的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城市建筑之美,并不包含山水,而最美丽的城市则可以包含山水等地理环境[3]。所以,许渊冲先生在游历的过程中,提出了翻译的两种形式,一种是翻译知识形式上的等值,另一种是内容方面的等值,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种翻译形式是在结构方面较为接近,一种是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由此可见,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中具有鲜明的翻译目的语特征。许渊冲的诗歌翻译都是借鉴了许多翻译学者的经验才成就了其一篇篇优秀的翻译作品。所以,当前诗歌翻译领域中往往认为能够很好地运用翻译目的语再现原文人文形象、文化内容的译文就是优秀的译文。因此,许渊冲的译文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目的语的特征。

3.创造性特征

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是两种语言文化或者是多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许渊冲诗歌翻译更加强调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实现共同进步。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优势竞赛论,许渊冲始终强调了优势竞赛论不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模式,而是基于竞赛的基础上寻求多方合作与交流,进而实现共同进步。但是中国传统文学翻译理论中往往采用对等或者等化的翻译方法,而不是中国独有的优化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文学翻译的创新发展。而且如果简单地采用音译方式进行翻译,不仅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甚至会使读者根本无法读懂。所以,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往往不会去使用对等翻译方式,这不仅会影响读者的感受,而且还有损诗歌的美感,而是当原文内容与形式统一时,就可以运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如果存在较大的矛盾与出入时,则会去翻译其内在的含义,所以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同时这也为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许渊冲翻译理论

许渊冲曾说“西方的翻译讲究对等,一个字对一个字,它们主要文字词汇有90%是对等的。中文与其他文字不同,只有50%的文字与词汇对等。对等虽然不违背客观规律,却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况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所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三美理论

美学思想不仅一直贯穿于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而且对于中国翻译理论的产生、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现代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往往会将美学与翻译放在一起研究,这种研究被称之为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有效将翻译理论、现代美学、古典美学等多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多学科的相互支持与共同进步。而且,翻译美学始终坚持以翻译为核心,不仅可以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突出美学的特色。这些特点也在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文学翻译中,根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对于英、法、德等语系的翻译在计算机翻译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内容以及词汇,所以翻译较为简单与容易。但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反应情况相对而言较为复杂,而且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在计算机系统中只能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对等词汇与内容,所以汉语与英语互译中不对等的部分怎么办成为了文学翻译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4]。因此,在汉语与英语互译过程中,尤其是针对文学作品、诗歌翻译等,如果无法找到确切的对等词汇或者找到相近的对等词汇,并不是不可以应用,而是要尽可能地选用原文的表达方式,进而能够将翻译的重点以及翻译内容放在全面准确的表达原作的三美之上,这也是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部分。

2.三化理论

三化理论是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三化理论是指深化、等化和浅化,三化理论也可以理解为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中翻译原则的重要指导。许渊冲先生认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地表达原作所传达的内容与文化,还要保留原作的意美、形美以及音美。而且许渊冲先生认为诗歌翻译过程中,基于特殊情况下要注重诗歌翻译的灵活变通,只有通过灵活的变通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的目标,这时三化理论不仅可以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还可以为翻译者提供更加丰富与有效的翻译方法。可见,三化理论也是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3.三之理论

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理论中的“三之”理论是基于“三化”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与孔子的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孔子在《论语》中这样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许渊冲先生的“三之”理论与孔子的相关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同时在其译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如许渊冲先生在《离骚》的译文中,它将“高阳”翻译成为“高高在上的太阳神”,将“伯庸”翻译成为“阳光普照大地”,在其译文中每个八行,译文押韵,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这也很好地体现了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理论中的三美[5]。由此可见,许渊冲诗歌翻译三之理论中的“知之”就是要向目标语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好之”则是要培养目标语读者的兴趣爱好;那么,“乐之”是目标语读者对译者的最高评价,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所以,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对于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与重要的作用。

三、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的研究

对于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思想的研究,需要以翻译理论与特征为基础,通过许渊冲先生的优势竞赛论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许渊冲诗歌翻译优势竞赛论

许渊冲先生经过不断地翻译实践后,在1981年《翻译的标准》中提出了“翻译优势竞赛论”思想,这不仅是对于自身翻译实践工作的一种总结,更是其诗歌翻译思想的代表。该思想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翻译者的广泛关注与响应,但是由于思想、文化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文学翻译领域中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6]。虽然“翻译优势竞赛论”的提出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但是这对于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翻译水平、翻译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优势竞赛论”赞同者认为,许渊冲先生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限制,敢于创新,不仅带动了文学翻译的创新发展,而且又发挥了译文的语言优势,同时还保证了译文忠实于原文。但是,反对者认为,文学翻译应该基于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要注重强调译文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而不是去搞竞赛,这样的翻译不仅存在较大的错误,而且还会误导读者。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翻译优势竞赛论”缺乏科学性,不同的语言文化进行竞赛,不仅不科学而且还缺乏合理性。由此可见,该理论的反对者认为竞赛理论会严重削弱原文的美感,甚至会降低读者兴趣,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不利于文学翻译的发展,甚至还会扰乱文学翻译的正常“秩序”。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许渊冲先生虽然在该理论中强调了忠诚原文是首位,但是其诗歌翻译思想中又以“三美理论”为核心,很显然美的地位已经远远高于忠诚,这就与传统的翻译理论存在较大的分歧,所以会产生较多的反对者。

许渊冲先生也曾提出之所以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完全是受自身的好胜心影响,如果某个文学作品已经有译本,他就会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去完善与优化相关翻译,以期能够胜过前人,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自身的创造力、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可以使得文学翻译更加准确,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诠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与文化[7]。由此可见,“翻译优势竞赛论”无论是对于文学翻译的发展,还是对于提升文学翻译者自身能力与水平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

2.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但是目前被翻译成译本的寥寥无几,还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没有译本。即便是现有的译本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译本质量良莠不齐,无法真正发挥其文化传播的作用,无法帮助外国读者深刻地了解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像许渊冲先生这样具有较高文学造诣与翻译水平的学者,这一类人不仅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许渊冲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译本在1996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不仅是对许渊冲先生文学翻译能力与水平的一种肯定,而且也充分地将世界文学领域的目光吸引到了中国,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中国文学作品比较注重形美和形似的关系,如果翻译者对于中国文学、文化以及诗歌等缺乏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不仅会影响文学作品的优美表达,而且也无法用典和意境完美表达传递给目标读者。所以,很多文学翻译者认为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还是需要以中国翻译者为主导或者独立进行翻译。但是,由中国文学翻译者进行翻译时还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传统文学翻译思维影响下,很多诗歌在完成翻译后,文体形式发生了改变,以散文居多,这严重地影响了诗歌的传播效果。而且,许渊冲先生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西方国家的语言是拼音文字,让使用拼音文字的人来理解象形文字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让外国人承担汉译工作会削弱翻译效果与传播效果。此外,中国传统文学翻译理论中推崇翻译理论中的“对等论”,比较强调字与字、形与形的翻译,但是许渊冲先生认为,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字与词汇有90%的对等,而中文与外文的对等只能达到50%,所以说“对等论”是不完全适应中国文学翻译的。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中国诗歌文化更加准确地传播到世界舞台中,实现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成为了目前中国翻译领域中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与方法进行译文的表达,不仅可以使外国读者更好地体验与感受到诗歌韵律与美感,还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展现,这样才能促使更多的外国人能够了解与接受中国文化。由此可见,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与积极的影响。而且从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思想以及其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融入到世界中,同时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对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的研究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视角为出发点,对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特征以及许渊冲诗歌翻译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对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思想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有效地优化与完善中国文学翻译理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影响力与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翻译者许渊冲原文
元 日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让句子动起来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折桂令·客窗清明
尝粪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