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2020-01-07陈安文
陈安文
(重庆市武隆区长坝中学校 重庆武隆 408500)
中学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阶段,同时还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从形成之初就对德行有所记载,这是做人的基本,由此可见品德对于个人而言有着重要影响力,关系着人们生活、发展的质量前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丰富多彩,如何将其与当今的德育教育相结合是本时期班主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
(一)班级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性
班级管理代表着一个活动过程,班主任借助这一活动形式,结合相应的技巧、措施引导学生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对于班主任老师而言,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必须要对每位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不要忽视个体差异性,有效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班级管理的实施对于保证班级稳定秩序、创造和谐友爱的氛围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这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自我能力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当前阶段的教学目标[1]。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
道德品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其教育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当今我国对于德育教育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民族精神、思想道德、遵纪守法以及心理健康的方面,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中学时期是身心健康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这时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很多伴随学生一生的习惯、品质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例如学习方式、自身素质、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学校道德教育是在为社会品质教育做铺垫,作为中学班主任老师,必须要做到有效平衡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对二者进行合理把控、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素质水平,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深远意义。
二、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结合中出现的问题
(一)班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指挥者与领导者,很多时候对于班级的管理都只是依赖于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自身并未在管理模式上有所思考,忽视学生内心的想法、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管理方式具有偏激性等漏洞,很可能会在管理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反感,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虽然我国当前对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力度较强,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遗留影响,当前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成绩还存在过分重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融入,目前的班级管理工作尚未在内涵上有所丰富,仍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德育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
德育教育只采取了表面教育形式,学生观看德育材料,老师负责讲解说教,这样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德育教育并未真正落实。此外,部分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结合的工作时,往往缺乏完善的运行体系。通常情况下只有德育教育中出现问题,事后才会紧急寻找解决对策。例如,通常情况下,班主任对于犯错的学生都采取单独的道德教育,在班级中并未设置支持全班学生参与的德育评估体系,这样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人际关系
良好班级人际关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负责者,其肩负着处理学生之间关系的责任。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需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对于学生动向有明确的了解。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班主任尽量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沟通时要注意平等性原则,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关怀,从对方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样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2]。一个班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故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身为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利用班级荣誉感强化学生之间的感情。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
(二)选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和一般课程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使得传统教育方式在德育教育面前失去了作用。班主任可以寻找其他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班级管理,自己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有学生亲自感受过之后,其心态就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3]。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因某些原因而对自我产生怀疑,这需要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内在的需求,以其为出发点重拾信心。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因而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针对个人特点选择教育方式。
总而言之,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班主任顺利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也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也有积极影响。班主任在具体开展工作时要注重策略的合理选择,最终实现班级管理、德育教育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