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重要论述的四重意蕴

2020-01-07陆卫明罗晓婷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陆卫明,罗晓婷,2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2.陕西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表达了自己治国理政的决心和信心,这一深情表述迅速刷屏,赢得无数人的由衷点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深入贯彻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高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也在世界舞台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坐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无我”即是指除了人民,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许党许国的崇高境界,“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体现,是“自我”到“本我”再到“超我”的彰显。以“我将无我”之初心,实现“不负人民”之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意蕴。

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世界观意蕴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1]1185,是从根本上去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运动根源,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世界观意蕴是指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以个人意志凌驾于客观实际和人民之上,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一) 尊重客观规律

规律揭示的是事务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2]40。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3]。在新时代,要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更大胜利,更应该认识和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首先,要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更大胜利的前提。牢牢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深入认识三大规律,能够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了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思想,表明我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4],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其次,要认识并尊重经济、社会、自然规律。认识并尊重经济规律是指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认识并尊重社会规律是指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接受社会建设诸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是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突破自然的极限,坚持可持续发展。再次,要认识并尊重大国崛起与发展的规律,抓紧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步伐。

(二) 尊重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要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5]15,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存在,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基点[6]。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制定政策和推动各项工作时要牢牢把握我国当下的社会存在,做好调查研究,既要结合实际,又要动态把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物而又辩证地做好各项工作。当前,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只有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才能将机遇变成现实,将风险化为动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和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实现可持续发展[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做出的所有部署都是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存在和发展要求出发的。比如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将我国经济增长率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的目标。比如党中央根据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现实情况,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为广大人民创造经济更现代、政治更民主、文化更繁荣、社会更进步,生态更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习近平多次引用《尚书》中的“无视自我民是,无听自我民听”来表达自己的民本思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科学论述,彰显公仆意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将治国理政实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突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世界观层面的体现,为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相互关系指明了道路。

在党群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民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8]。首先,党性包含人民性,党领导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要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其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9]36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和群众关系的最简洁、最规范、最准确的概括和表述。再次,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10]118,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方面,习近平强调“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11]257,“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权力不是为个人提供贪图享乐机会的温床,而是一种责任、一种重托。

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生观意蕴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具体是对于人生目的、态度、意义的看法[1]1092-1093。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即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广大人民和党的伟大事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惠及人民,是人生观的最高层次。

(一) 一切为了人民

人生目的就是终生一切行为活动的终极目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也是执政党为民之路坚持的原则和操守。一切为了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接续奋斗[12]。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习近平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4来抒发新一届政府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八大以来,我党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指南,根据人民的现实需要设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广大人民期待优美的生活环境,党中央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大人民期盼小康、先进、法治、公平的社会环境,党中央就提出“四个全面”的治党治国战略布局。广大人民深恶痛绝腐败,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气魄掀起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厉的正风反腐运动。党和政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定我党治国理政实践正确与否的评价标准,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一切为了人民落到实处、接到末端、见到真效[13],回应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践行不负人民的誓言。

(二) 一切依靠人民

人生态度就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关于人生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一切依靠人民,是“我将无我”在人生态度方面的表现,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拜人民为师,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4]669,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孕育民族精神、塑造人民信仰、培育人民信心;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都由人民书写[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367,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一切依靠人民要求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让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落地生根,这是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创造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实践,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理论指导全社会的生产工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推进。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又是检验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许多改革的实践和理论就不可能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都是在总结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凝结着千百万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要继续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实践经验需要依靠人民去探索;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去克服;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6],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迎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三) 一切惠及人民

人生意义是指从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中可以获得意义感与满足感的一种心理感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411。一切惠及人民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8]。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63的施政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截至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党和政府竭尽全力要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目前,我国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52.3万所学校遍布城乡,在校学生人数约为2.6亿,占全国人口的1/5。小学净入学率、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党和政府致力加快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基本住房要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愿望,中央要求“十三五”时期,全国开工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2000万套,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要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德政工程。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努力把“蛋糕”做大,还努力把“蛋糕”分好,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无我”之心实现“不负人民”的人生追求。

三、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观意蕴

价值观是指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1]625-626,是人认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观是指没有个人私利,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标准,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以符合人民评价为价值标准,以本国和各国人民福祉有机统一为价值升华,既是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一) 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

实现人民利益,既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责任担当,也是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重要论述的价值旨归[19]。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价值追求被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愿景中,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践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协调利益关系,是被不同群体、阶层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多次强调“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0]84,只有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尊严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这一理念框架下,人人享有人生出彩和美梦成真的机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字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整体战略的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指包括所有城乡、区域、人群在内的区域上的全面覆盖,也是指在上学、就业、住房、社保以及政治地位等内容方面的全面获得,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努力与奋斗。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关键之举,其目的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给全体人民带来公平感、正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解决的是“为什么人的利益立法”这一原则性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21],揭示了我国广大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动力主体、监督主体、权益主体和受益主体,全面依法治国的鲜明特征和价值追求是造福于民。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代表人民利益,行使人民权利,只有自身坚强有力,永不变质褪色,才有能力处理好国家的各项事务,担负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责任,构建起“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

(二) 以符合人民评价为价值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规范,这十六个字既是对“不负人民”价值准则的具体和细化,也是符合人民评价的价值标准。

倡导忠诚老实的价值标准,是指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9]381-382,这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品格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政治标准。全体党员要忠诚于党的理念宗旨、方针路线,对党忠诚与对人民忠诚是一致的,是最根本的对人民忠诚。

倡导公道正派的价值标准,是指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公道正派的工作生活环境,按照规矩用权,按照法律办事。尤其在选人用人上要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公平对待、公道评价、公正使用,让那些德才兼备、愿意为党和国家努力工作的干部受到尊重和重用,让那些依靠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上位的投机分子没有空子可钻,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倡导实事求是的价值标准,是指要求全体党员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导和实践要求。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实事求是,这既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党的政治生活科学化的标准。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才能走上正轨,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

倡导清正廉洁的价值标准,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牢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和队伍纯洁,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三) 以本国和各国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为价值升华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不仅关照中国人民的利益,更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二十岁出头的习近平曾经立下宏志:“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10]133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和造福中国人民,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种情怀跨越了区域、国家、种族、文化的限制,是“无我”在更大范围的表现。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阐述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事关全世界70多亿人荣辱兴衰、前途命运的新思想理念,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75,以直白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在“全球价值链时代”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这一思想理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真实的共同体思想”,即在这个共同体中,个体的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共存共生、相互交融、密不可分[22],反映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全球的共同发展,坚定不移作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很多国家和地区享受到中国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利好。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这一倡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符合中华民族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通过构建这一和平、繁荣、创新、开放、文明的道路,拉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战略合作,将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23]503的宏大目标,这是对“不负人民”这一价值主张的发展和提高。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中方签署合作文件,得益于“一带一路”共建,世界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拥有了出海通道,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马尔代夫实现了拥有桥梁的梦想,巴基斯坦电力短缺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文化观意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29,“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重要论述不仅完美地诠释了共产党人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恰当注脚,还体现为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无我”之境,以“敬业”为实践载体,回应“不负人民”的初心。对这一内涵进行深度思考和把握,有利于形成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筑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思想文化根基。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无我”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无我”具有三重含义。第一,“无我”是自我修养的至高境界。先秦时期,儒家遵循的核心修养功夫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最终达到至仁、至善,以成就圣人人格。“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毋我”在朱熹的解释中即为“无我”,即不自以为是,是圣人才能修炼到的境界。《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都体现了诸子百家修身的最高境界与追求。修身已成就圣人、君子人格是原始儒学的核心内容。第二,“无我”是一种无私无欲的人生境界。“圣人无私无我,故功高天下,而无一介累其心”(《二程集》)。还有老子讲的“无为”,并不是说不作为或者不治政,而是“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有成而不据为己[24]80。佛学主张戒除人的“贪、嗔、痴、慢、疑”,通过六度修炼,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达“真诚、情景、平等、正觉、慈悲”之心,从而实现“无我”[25],都是指的一种无私的人生境界。第三,“无我”是一种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担当精神。“夫天地之心,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二程集》),意思是天地没有私心,万物之心就是它的心。圣人没有专为他自身的利益而引起的感情,他的感情是无私的。圣人、君子应该以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为人生追求,这是一种大气魄、大格局,即“知公无私,大同无我”(《二程集》),孔子一直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是希望通过修身突破“小我”,实现“无我”,进而达到“安人”和“安百姓”,为老百姓谋福祉的思想。还有著名的“横渠四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也抒发了古人舍“小我”,顾“大我”即“无我”的追求和情怀,只有将为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赞天地之化育”,彰显大公无私的气度和人性的伟大光辉。

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将无我”能够脱口而出,也体现了习近平认可和推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无我”理念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的崇高情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无我”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26]1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无我”要求坚持人民性,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创作。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理论研究工作、文学艺术工作都要坚持人民性。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服务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相结合,要多宣传报道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树立典型,讴歌英雄,谱写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理论研究要摒弃书斋中的学问,要“为人民做学问”。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主角,主动对接人民审美和鉴赏视角,主动接受人民批判,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讴歌“无我”、弘扬“无我”,唱响“不负人民”的主旋律。

(三) 敬业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文化观的实践载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同时反映统治阶级和与统治阶级利益一致的广大群众的利益,它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基础制约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功能在于,通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主体性和创造力量,来实现文化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作用,这种主体性和创造力量在实践中表现为敬业。

敬业,是指人们专心致志于学业或事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和要求。敬业行为的产生来源于文化观的指导,是无产阶级文化观在实践层面的体现,是由大境界而来的真作为。

首先,敬业彰显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无私奉献是敬业精神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奉献”主要是指为国家、社会、服务组织贡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知识技能,大公无私、义无反顾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就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敬业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检查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情况,先后召开六次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这些地区和老百姓实现真脱贫。他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带头干,无论事务多么繁忙,从未缺席每月召开一次的深改组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举措中已经有超过95%出台了实施方案。他高度重视正风反腐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012年到2015年三年间,习近平就发表相关重要文献40多篇,重要论述216段,有60多段被中纪委网站和人民网先后以“犀利论述”摘录发表[27]。他不辞劳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仅2019年3月,他六天五夜横跨欧亚大陆,到访三国五城,出席40多场双多边活动,建友谊、商合作、谋发展。习近平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其次,敬业秉承劳动至上的实践理念,敬业的“业”,即是指各种形式的职业。敬业的载体是劳动,敬业精神只有在劳动与具体职业结合时才能体现,从这个方面来讲,敬业根本上来说就是敬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8]988,习近平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9],是实现“共建”和“共享”的必由之路。再次,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敬业理论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30]。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有赖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依赖于劳动实践,人能够依据主观意愿进行对象性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的本质能力。劳动使人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理性。只有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得到实现,全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有可能[31],人民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确立起来,才能实现根本意义的“不负人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的统一,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真实体现。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深入研究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从中悟化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以“无我”摒弃“小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永怀“无我”精神,践行“不负”誓言。以“无我”升华“大我”,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信念,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