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线、面有机结合 促进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的整合与整体效益

2020-01-07文艺术

科学咨询 2020年35期
关键词:交流平台游览景物

文艺术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广东东莞 523808)

2019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它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表达与习作能力。它的一大特色是设置了一个特殊单元——习作单元。三至六年级共8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其他册均是第五单元,可见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的学习目标[1],通过8个单元的习作训练来突破习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只告诉写什么,却不教怎么写。你要相信习作教学,一定要教,一定要练。那么如何利用好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进行习作教学和训练,从而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与能力呢?我认为关键抓好“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一、“点”——解读习作单元文本,明确知识点

从点线面构成理论来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点”这一基本元素构成,那么习作教学的点是什么呢?是学生学的知识点,是教师教的知识点。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具体学什么,教师具体教什么。

比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单元导读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单元习作任务是“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2],半命题,以《游 》为题。想把游览过程写清楚,可以先画游览路线图;再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可以使用过渡句。写完以后,同学们之间彼此交换,查看游览顺序和景物的特点是不是清楚明了,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建议。虽然教材已经为我们提出了相当的习作指导[3],但是想按照游览顺序把景物描写清楚,仅仅靠教材上的这些提示并不够的,还会涉及到观察顺序,选点观察,想写的生动还少不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知识。想文章读起来流畅而又逻辑思维清晰,还要注意文章结构的选择,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衔接,段落和段落的过渡等知识。这样看来并不是简单的把景物介绍清楚就可以了。

习作课时间有限,单独想依靠一两节习作课将所要教的知识点传授并做训练,那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在这里我有一点建议提供参考:

解读习作单元,明确知识点。拿到教材,先自己认真解读习作整个单元,了解本单元习作任务,列出学生要更好完成习作学习需要做的训练有哪些,相应的可以明确教师在课堂上要教的知识点具体有哪些。

分散教学知识点,落实每节课中。一个完整的习作单元包括“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五部分[4]。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普通单元,我们要聚焦在写作方法上。以四下第五单元为例,通过解读教材后确定“浏览顺序”知识点,将这一知识点有侧重的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篇课文,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内洞以及出洞的顺写的[5]。那么这节课作为“浏览顺序”的示范最好不过。再如《七月的天山》对于景物的描写重点放在天山的水、树、山,以此文示范“抓住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景物特点”这一知识点。

充分利用例文,可做习作指导也可做讲评例文。习作单元设有两篇例文,千万不能将其作为精读课文或者略读课文。

二、“线”——“交流平台”梳理“点”,形成习作灵魂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是单元的灵魂,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本单元学生们在每堂课中学到的“点”,特别是写作方法。

比如四下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梳理“写清楚一景物”的要点有:①按照一定顺序,可以是游览的顺序,也可以是景物变化顺序。②印象深刻的景物,最吸引你的特点重点写,切忌面面俱到。③调动多种感官,插入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将感受写清楚,为文章添彩。

三、“面”——“初试身手”实践体验,全面有机结合

“初试身手”的热身,可以将上述点、线融会贯通,一步一步地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面”。比如四下的习作单元中“初试身手”有两次片段实践体验。一次是创设情境“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示意图,先画一画参观路线,确定浏览顺序。很明显这是一次按照浏览顺序将景物写清楚[6]。另一次是学生自己决定介绍身边附近的一处景物。相比上一次,这个更容易操作,因为没有过多限制学生的写作顺序,学生更容易有话说。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这样就可以在运用中得到巩固。

钻研习作单元文本,全面解读文本,明确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于本单元的每个部分内容,每节课抓住关键知识点的教学与训练,通过“交流平台”进一步将各点相结合,点连成线,线构成面,最终的习作才会得到高效整合与效益。

猜你喜欢

交流平台游览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写写冬天的景物
游览乘法大观园
美术馆游览指南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