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环境下构建简约生本课堂的策略
2020-01-07李建霞
李建霞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校 重庆黔江 409000)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共识,人们对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了极强的依赖感。当前的中小学生也是这个时代的生活成员之一,他们遇到的挑战、冲击比我们更大。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顺应这种时代发展,打造出贴合学生生活的教育环境,打造出能够帮助学生建设未来的教育环境,进而让学生能够学到课本以外、教师认知之外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不过,在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个性化的今天,也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如“浮躁”、“累赘”、“粉饰”、“作秀”、“形式”、“表面”……,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积极地应用当前的云环境,但是又要避免进入另一个极端,我们要注意构建出“简约生本”的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留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现有的资源完成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促使“简约”的课堂给学生造成更多的影响。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把握新课改的“核心”
不得不说,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学生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教师可以在小小的课堂中注入自己的个性化想法、做法,教师的教育视角也发生了改变。而云环境的营造,又加深了教师、学生的自由度,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都有所体现。不过,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在我们求变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新课改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有实效的学习”和“有实效的发展”。细细审视我们当前的课堂,不难发现“教学浮躁与累赘、粉饰与作秀、形式与表面”时而在课堂上被泛化。构建“简约生本”课堂,追求“真实、有效、简约”的课堂境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在云环境中,我们要做好“增负”与“减负”的配比,进而让“简约”的过程中保留精华,在“生本”的过程中保留主导。让云环境为我们提供是最大的支持[1]。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借助云环境的支持,将课本上的案例转变为“数学实验”,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由学生家长提供帮助,课堂中可以展示学生的成果,也可以展示我们精心选择的课件,进而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二、做好云环境的“建设”
其实在停课不停学活动中,“云课堂”的普及与应用只是前期工作的一种呈现。云环境进入我的教育空间、生活空间的时间并不短,只是没有成型。在我们建设“简约生本”课堂时,要从云环境的建设入手,进而找到二者之间的切入点。云环境,指能够从动态虚拟化的资源池中向用户或者各种应用系统按需提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或者虚拟机服务等的互联网或者大数据环境(即互联网+教育环境)。这种环境让教育资源更加向虚拟性、交互性与开放性方向转变。在有了这样的平台作支持之后,我们要注意让其与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激活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见识,给学生留出探究创新的契机和平台。期间,我们可以把学习内容进行分享,让学生在课上与学生互动、与教师互动,在课后仍然可以持续这种学习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借助“物质”的支持来帮助学生建设“教研工作坊”,促使小学生能够拥有分享意识、合作意识,对于数学问题“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之后,再在共享平台上交流,生成数学思维能力[2]。
三、实现“简约生本”
在我们提及“简约生本课堂”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学生“减负”,其实,这是对于这一理念的错误解读。“简约生本” 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删繁就简,高效整合,最大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做到教学目标简明精准、教学内容简要精辟、教学环节简化厚实、教学方式简练灵活、教学用语简洁真诚,教学效果明了高效。在这样的课堂中,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减负”可以概括的。我们在应用云环境时,也需要整合这一点,从重点“入手”,给学生展现“智能”的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见“简约”减的是不必要的应答、不必要的灌输,让学生“多思、多识、多做”[3]。
四、营造“云课堂”
在停课不停学活动中,“云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在“云课堂”中,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社会关系成员基于智能学习终端的“云课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化的学习空间。学生不再是“孤军奋战”。教师可以准确的把握学生的问题,学生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参与课堂的人群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关系成员也可以借助云环境的支持介入教育空间。如“错题本”的设计、“成长记录袋”的设计,可以实现“追踪性”的教育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氛围还会带给他们极强的亲和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落实“简约生本”目标的过程中,云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而这种支持能否发挥出预期的教育效能,还需要教师改变认知,把握住新课改的核心,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做出改变,生成能力、素养,在建设云环境的过程中,同时建设“自我”。让教师转变为双师型的教育者,学生转变为科研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