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工教育“双轮驱动战略”下的职业培训路径研究
2020-01-07胡光云姚世忠
胡光云 姚世忠
(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重庆永川 402160)
一、职业培训现状及难点问题
(一)职业培训现状
①培训市场需求大,繁荣背后藏隐忧。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规模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因此职业培训需求潜力巨大。随着“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的出台,培训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职业培训市场繁荣的背后却暗藏隐忧,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抢拉生源、交费包发证、证书满天飞等培训乱象让职业培训初衷和愿望变质变味。
②培训重视度不够,培训管理不规范。开展职业培训是技工院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培训的社会作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但仍然有部分技工院校对职业培训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观念未转变,开展培训的积极性不高[1]。多数开展培训为了得到培训补贴,获取经济效益。在培训组织、培训过程、资料档案、资金台账管理等方面都有待规范,国家审计出的问题颇多。
③师资力量较薄弱,资源配置不灵活。培训教师对职业培训效果起最直接最关键的作用。多数技工院校本身师资严重不足,中高级讲师、实习指导教师、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有些院校专职教师变成身兼数职的兼职教师或管服人员,师生比严重失调,能用于参加培训的师资很少,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因职业培训具有人员不稳定、时间不确定、培训内容不固定等特点,需要配置灵活充足的培训资源,随培训服务对象变化而改变。而一些技工院校自身办学条件有限,实训设施设备过时陈旧,学历教育占用大部分教学资源,使得职业培训从属于学历教育而变得束手无策。
④培训市场化不足,对接产业不紧密。职业培训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活动。一是当前我国多数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专业和工种比较陈旧过时或非市场紧缺所需,不能匹配市场需求变化。二是开展的职业培训没有对接当地经济产业,如某市重点发展的是智能制造业、大数据与物联网,某些院校大力开展养老护理、厨师、育婴保育员培训,这就与当地产业发展对接不紧密,这种培训或许短期跟风见效,但缺少后劲推动力,不利长期的市场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⑤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质量待提高。据考察调研,目前我国多数技工院校培训机制不健全。一是缺少组织保障机制,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没有编制人员或人员很少。二是缺少培训管理办法和制度条例,资金经费管理及档案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培训的激励措施、内引外联的机制等,导致培训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甚至弄虚作假,为得到补贴资金为目的,最后国家审计问题频出,漏洞太多。三是培训的质量有待提高,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科学合理,培训教师要继续提升学习和研修,提升教师培训水平,在培训组织、过程管理、跟踪服务等方面要有体制机制支撑。
(二)难点问题
①如何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技工教育的重要职能。如何发挥技工教育的职业培训优势,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助推地方经济平稳快递发展,是技工教育培训的难点之一。
②如何与开放性市场衔接。经济的全球化决定着教育的市场化。对技工院校来说,职业培训如何主动“走出去”,与开放性市场无缝衔接是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③如何与国际化道路接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工业4.0时代悄然来临,中国制造2025呼之欲出。对技工教育和技工院校来说,新时代开展职业培训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提供高技能人才、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职业培训如何走国际化道路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是技工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艰难的探索之路。
二、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国办发〔2019〕24号)公诸于世,这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政策支撑。大规模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意义十分重大。
(一)提升专业师资水平,反哺教学质量提高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在培训中熟悉掌握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教师在教学及培训工作中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培训工作目标。
(二)形成规范体制机制,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通过培训,有利职业培训院校形成培训管理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一系列培训保障机制;以及形成灵活的培训模式、新颖的培训方法、高效的质量管理等一整套培训服务运行体系,促进学校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三)持续培养技能人才,稳就业保经济发展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社会持续提供技能人才,解决当前我国“普工剩、技工荒”和高技能人才十分匮乏的问题[1]。同时打造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新时代技能型产业人才队伍,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主动与市场化接轨,助学校高水平发展
职业培训是一个市场化的教育活动。技工院校要不失时机,主动参与市场化竞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市场化培训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提升专业师资水平、创新培训方法、建立灵活弹性的培训机制、提升培训质量,真正使学校主动求新求变,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助推学校做大做强和高水平发展[3]。
职业培训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各院校发展的培训路径,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职业培训的路径
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发展良莠不齐,职业培训条件和资源配置也不尽不同,因此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培训道路。
(一)“区域化”培训之路
对于一般普通技工学校、民办技工学校等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应立足当地区域产业,走“区域化”培训之路。实现培训对象的区域化、培训项目的专项化和培训工种的特定化服务。
“区域化”培训就要立足当地区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开展重点产业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培训项目。如重庆市某区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当地院校可重点开展企业职工的车工、钳工、电工、铣工、汽车维修工、工业机器人运维员、大数据工程技术员等方面的培训。
(二)“市场化”培训之路
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办学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学校,应立足省(市)内外经济产业发展需要,走“市场化”培训之路。实现培训对象的大众化、培训资源的市场化、培训项目的开放化、培训管理的规范化服务。
“市场化”培训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专业师资等培训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量体裁衣”,因需施策,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培训服务体系。如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构建了“菜单式”的培训服务体系。“菜单式”培训服务就是为送培单位提供一份列有各种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合作模式、培训时间、培训资源等可供选择的“菜单”。送培单位即“客户”,客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点菜”,学校根据“订单”量身定制“菜品”,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的过程。
通过不断探索,近三年该校为市内机械制造、人工智能、供电系统等行业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超8000人次 ,现学校形成了培训管理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一系列培训保障机制;形成了灵活的培训模式、新颖的培训方法、高效的培训质量管理等一整套培训服务运行体系。学校的培训协调组织和培训成效有口皆碑,职业培训已逐渐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正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品牌化道路。
(三)“国际化”培训之路
对技师学院等办学条件成熟的技工院校,应立足国内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着眼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 的培训之路。实现培训对象的国际化、培训载体的多元化、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标准的国际化服务。
一是可挂牌成立独立的培训学院或高技能人才培训孵化中心。该培训学院或中心以技师学院强大的整体办学实力和资源为依托,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制和机制,不但具备独立的市场化培训运作能力,还面向国内外培训孵化高技能人才。如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合作建设“中德机电国际学院”,并与德国手工行业合作,将“德国手工行业考试认证中心”“德国手工行业培训中心”“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落户该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二是力争成为某些项目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提升大赛培训能力,培养更多竞争力强的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和获奖选手;争取承办世界级技能大赛或邀请赛等国际赛事,聘请或邀请世界技能大赛的专家、获奖选手成为学院客座教授巡回讲座,提升大赛承办组织能力,扩大和增强国际化培训服务影响力。如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就已经走在了前列。
三是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合作办班、共同制定国际化的专业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共建世界技能竞赛培训基地、师资提升外派实践等方式共同培训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如广东省技师学院就取得了不菲成绩。
四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经验;与沿线国家互派师资交流学习、技能培训、技术服务、开展技能展示交流活动等;与沿线国家合作签署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促进两国职业教育间互联互通互融,共建共享共赢。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等已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总之,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技工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对技工院校来说,只有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坚持“两条腿”走路,立足市场,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制机制。根据院校实际走“区域化”培训之路、“市场化”培训之路、“国际化”培训之路,不断探索找准自身新定位,适应新要求,履行新职能,突破新关口,找到新路径,完成新使命,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