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

2020-01-07林伟强

科学咨询 2020年3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林伟强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笔者就目前我国如何基于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建设路径发表几点思考。

一、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在角色定位中存在不足

(一)双方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缺乏对产教融合意义的合作性认识

校行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及主要体现。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途径,更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所以,如何深化基于教融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在校企合作上,由于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处于不同的利益出发点,或者说不同的目标,所以造就了双方在合作的认识上很难找到平衡点。而且双方在角色定位中也无法正确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双方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达成双方都相对比较满意的合作性认识。

(二)双方在建设实训基地目的存在内在驱动力不足

由于双方在角色定位上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双方在建设实训基地存在一定的驱动力不足。高职院校更的目标在于,以完成学生的在校课程实训为主要目的,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以及学校在关注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因为学校的主要责任还是在于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企业的目标则在于能否为企业带人更多的经济利益,只要学生能完成企业的工作岗位任务,至于学生能否完成课程或者说其它学校的安排企业是不太关注的。同时由于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经济价值,如果过多的给予学生经济利益,或者说安排更多的企业员工对学生进行授课,企业并不是太乐意,因为这样会造成企业更多的经济损失。所以,由于双方的目标存在不一致性的原因,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内在的驱动力不足。

(三)高职院校自身实力及办学制度等存在限制

根据目前国家关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管理制度,所以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必定受到很多政策的限制。学生管理安全,以及来自家长的关注等,也正是这种限制,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合作意愿。同时,由于各高职院校、企业自身的实力的不同,双方都很难找到双方都很满意的合作对象。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行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困境

(一)缺乏完善的合作体系和健全的政府保障机制

虽然国家在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各相关文件和举措,但各项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多少会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落实到最底层的相关方面。比如每个地方政府在针对各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会存在政策、管理制度等缺失,并没有明确的参与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来,指导就更少了。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及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双方都会存在一定的防范心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建立完善的合作体系和健全的政府保障机制,是目前解决推进产教融合,加快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基于教教融合,深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保障[2]。

(二)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融合点无法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由于存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容更新限制以及参与人员的限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目前最新的岗位技能需求。由于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各高职院校互相借鉴和互相邀请各高校的专业带头人进行讨论而制定,就算有企业人员参与,基本也是极少部分的企业高管,基本没有作为高级技能或相关岗位工人参与,从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并不能很好的充分表现出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方案。所以,双方应该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确保企业各相关工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技能需求,第一时间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

(三)双师队伍的建设及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构建基于产教融合下的多元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进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高素质、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前提,而具有企业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团队更是必要条件[3]。根据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具备最强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但缺乏相关业务的一线实际工作经验或者操作技能。所以,如何使教师团队的结构更符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在需求,培养、健全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尤其变得迫切与重要。例如,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培训体系,晋升体系,考核体系,薪酬体系等,要求在校教师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参与企业岗位实践或参与培训。同时,企业的导师也通过类似的制度,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来。同时,由于企业对于高职院鹇的课程的建设的参与度不足,需要双方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成果评价机制,课程评价机制。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训室建设模式路径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和体系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现手段,也是提升就业率,促进企业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4]。但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国家教育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的限制,学校在没有政府部门参与的情况下,并不能也不敢完全放开而是有所顾虑的去与企业开展合作,同样,这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企业身上。所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来,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引导机制,做到积极参与、配合、协调,确保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能顺利开展。并在一定的情况下,给予双方合作的单位一定的经济保障支持。

(二)双方构建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双师”团队建设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有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来说是最有利的支持。但如何落实,还是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相关政策的支持。但目前无论是学校在职的“双师”还是企业的“双师”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所以,双方要在“双师”团队建设上需要充分沟通,构建双向流通机制,要实现“双师”人员既是学校老师也是企业员工,是企业员工也是学校老师,实现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三)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师资培训机制和实训课程评价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将实训课程与产业实操教育全面融合,并将双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认真构建,以满足双方目标。另外双方需要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双方师资团队的培训建设上,并在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上充分沟通与全面参与,上升到战略层次,并制定长期的合作机制,以保障合作的持续性和长久性。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任务重而难,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各方全面参与,构建一体化合作模式。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