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高等院校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措施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中医药高等院校为例
2020-01-07张潍纤杨艳萍
张潍纤 杨艳萍 杨 阳
(1.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实验与实训管理科 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保山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就处 云南保山 678000;3.云南中医药大学高教评估中心 云南昆明 650500)
一、教育精准扶贫概念及内涵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提出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工程,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将教育扶贫确定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从“粗放”向“精准”迈进,同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纲领。
2020年将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年,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重大使命与任务,脱贫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教育精准扶贫更是找准和集中力量攻克贫困传递的重要策略。通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能够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坚定贫困人口消除贫困的决心和斗志[1]。
二、中医药高等院校扶贫的价值
中医药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精准扶贫从精准扶贫概念中分化而来,是指将中医药教育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以中医药教育为抓手或路径进行扶贫帮扶的扶贫模式。中医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关健在“中医药”“精准”。是从中医药教育入手实施精准扶贫,结合中医药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制定过程性评价体系,对贫困地区贫困学生通过扩大招生、分类培养、经济帮扶、产教结合、校企联合发展专业技能等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运行顺畅教育扶贫。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从而提高贫困地区整体人口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真正消除贫困[2]。
三、中医药高等院校扶贫措施
2016年,教育部工作八大要点中,提出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高校将招收更多贫困生”列为重点工作;云南省中医药本科院校1所,高职高专院校1所,设有中医药相关专业的高职高专8所,为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引导贫困地区教育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在云南省政府,云南省教育厅领导和支持下云南省中医药高等院校采取系列教育精准扶贫措施。
(一)对贫困地区实施多批次、多层次、多类别扩大招生,增加贫困地区贫困学生上大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2015-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安排省内一本批次录取高校,面向云南省集中连片地区和迪庆藏区农村贫困考生,执行贫困专项招生计划共计11860人。云南中医药大学每年面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130人,2015-2019年共计620人,2020继续执行此政策,专项计划考生报考条件必须来自集中连片地区和迪庆藏区农村贫困考生,填报志愿时资格审查,录取时单独设批次,单独划录取线。
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为建立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医师,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2015-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省卫健委共同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专项培养计划,统筹安排省内7所医学类高校医学院校执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5299人,其中本科4258人。云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2019年招收免费医学生1594人,接近省内定向计划的50%,从开始单一的中医学专业招生扩大到中西医临床专业、傣医专业、针灸推拿学等多专业进行招生;保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15年实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招生政策,2015年-2019年招收免费医学生331人。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对象为全省129个县、市、区基层定岗单位所在县农村户籍的考生。择优录取后与定向就业地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免学费、免住宿费补生活费,毕业就业于定向就业地。
建档立卡户、少数民族预科计划。为最大限度脱宽贫困地贫困学生接受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途径。云南省教育厅下达2017年-2019年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特别是农、林、医、师类社会急需求专业,对建档立卡户的专升本学生实行单独划线单独录取,控制线低于普通专升本控制线。2015年-2019年云南中医药大学医学类专升本专业增加招生计划100%,录取建档立卡户学生每年近200人;2015年,云南省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2015年-2019年,云南中医药大学招收少数民族预科500人,每年100人,第二年考入相应医药类专业就读。
(二)对贫困生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等多元经济扶贫体系
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行和资金的投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成本分担机制,完善高校贫困生扶贫资助体系,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辍学,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3]。据此中医药高等院校也开展对贫困生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等多种政策。
助学贷款。为使贫困生有经济条件入学、能顺利完成学业,政府与银行联合,由学校监管采用金融手段,银行贷款来解决贫困生在校期间学费和生活费不足的问题,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进校前可以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贫困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在读期间所有利息均免除,毕业后需要按期还款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4]。
奖学金。中医类院校奖学金类别多、奖励范围广,在政府资肋奖学金“国家级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专门为品学兼优贫困生设立“励志奖学金”;社会名人资助“伍达观奖学金”,还有一系列专门为医药学生设立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奖学金,如药物企业资助“一方奖学金”,“念慈庵”奖学金;民营医院医馆资助“圣爱奖学金”等。
勤工助学。中医药院校给贫困生安排后勤服务、校内固定的劳动岗位,结合中医药、针灸、推拿、养生、康复专业特色,对贫困学生举办相关技能培训,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动,开设大学生实习创业园,让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在有偿为社会服务,通过劳动来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每年的学费收入中提取定量的资金发放给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生及开展其他相关的资助工作[5]。
减免学费补生活费。中医药院校对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补生活费;建立班级贫困生库,对部分经济特别困难贫困生,孤残贫困生、特殊贫困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
(三)校企联合,发挥专业特色,拓宽贫困学生脱贫途径
为了减少家庭贫困学生“等、靠、要”思想,引导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医药院校利用专业优势帮助贫困生经济自立,学校与企业联动,与知名中医馆联合对贫困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之具备为社会服务通过劳动来取得报酬的能力,即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同时又解决了部分经济难题。
四、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中医药高校贫困生数量比其他普通高校相对更多,据数据统计,云南中医药大学在校生1万多人,80%农村生源,50%贫困学生,特困生占到20以上,贫困大学生比例高于省内一般高校平均水平。报考中医药高校的学生中,有些是因为家庭原因,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就在于“精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缺乏对扶贫对像精准梳理,没做到精准覆盖
目前中医药院校一年一次贫困生的认定依据,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填表写如家庭成员、经济收入后所在地政府盖章证明,主观判断多于客观事实的调查;或生源所在地提供贫困生建档立卡户证明,很多贫困生由于贫困所带来的焦虑、自卑等使其不能客观看待自身的贫困问题,不填贫困认定表或者在表上不真实反应贫困问题,导致每年贫困生认定都不精准[6]。
(二)缺乏教育精准扶贫与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
贫困学生受家庭经济贫困负面影响,部分贫困学生性格相对更容易遭遇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统计他们比不贫困家庭更容易心理症状异常,所以贫困生的帮扶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帮扶问题,心理上的过份敏感、脆弱较物质的拮据、贫乏更值得关注[7]。目前中医药院校的精准扶贫主要还是体现在经济扶贫方式,缺乏对贫困生精神扶助和心理疏导机制,如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贫困地区,这类学生在学业途中认为毕业后要到定向就业地工作五年以上或无法继续考研无提高学历途径,最容易产生厌学,毁约甚至误入其途导致退学现像,自2011年-2019年每年均有订单定向医学生中途退学,每届均有毕业生不能按时毕业延迟到定向就业地报到。
(三)缺乏对扶贫成效跟踪体系,后续管理困难
贫困生认定后,缺乏对扶贫效果的追踪,对贫困生助学金使用情况、贫困生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否实现脱贫等信息缺乏反馈机制。中医药类院校在贫困生扶贫档案管理工作中实行的模式是“评一次建一次档”,材料入库后不再改变,由于缺乏动态监管机制,贫困生是否脱贫无法判断;贫困生接受帮扶后,对扶贫效果缺乏评价体系,无法跟踪扶贫成效,后续管理困难。
五、中医药院校教育精准扶贫措施
(一)整合企业与学校资源,发挥中医药特色,形成教育扶贫共同体,做到扶贫先扶智
整合学校与药企、药店、医院、医馆资源,建设各类专业科技园区,如中药、食品、养生等专业与餐饮公司、食品企业研究结合推广药善餐、营养餐;针灸推拿、康复专业与医馆联合推出小儿推拿、特色推拿、康复治疗等项目;市场营销专业与药店结合以药品销售为导向市场营销学习市场营销知识,给贫困生的提供多种发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增强贫困学生的竞争力,做到扶贫先扶智。
(二)建立健全动态管理制度,实行贫困生动态化资助管理,做到数据“精准”
中医药院校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制定院校班三级,学校与生源地政府齐抓共管制度,对资助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及时更新贫困生信息,依据制度实现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8]。建立贫困生档案,将受助贫困生的个人情况、认定资料、贫困等级、在校消费情况等记录入库,及时做好系统的更新工作。对因突然遭遇变故而致贫的新增贫困生做好动态服务,及时建档补录,帮助这部分贫困生解决燃眉之急,成立扶贫资金监督机制,合理分配使用扶贫资金,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建立贫困生走访机制,切实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真实情况,摸准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具体原因,提供精准扶贫的参考依据。
(三)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全面发展,做到扶贫与扶心相结合
将精准扶贫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引入诚信教育,帮助学生从青年时代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的学校文化氛围[9]。有些学生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情绪安抚工作。将精准扶贫与励志教育:知识改变命运,鼓励困难学生将对贫困的恐惧、对生活的压力、对际遇的无奈,转化为对学习的动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结束语
中医药高等院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发挥其服务社会功能,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实施大量举措,增加贫困生上大学机会、学业帮扶及职业发展得到有效提升,今后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整合医、药多方社会资源协同发力,企业与学校资源,发挥中医药特色,形成教育扶贫共同体,建立健全扶贫机制,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态,继续做好教育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