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2020-01-07宋娟
宋 娟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周恩来红军小学 江苏淮安 223300)
体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体育教育,并把体育教育与德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周时期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教育内容,其中“射”和“御”就具有体育教育的因素。射是射箭,御是驾车,射箭与驾车必然有身体方面的要求,能够起到训练身体的作用。射箭和驾车,就表面看来,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而在儒家,这两门课程还承担着德育任务。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射箭必然会分个高低,这是争,但却是君子之争,射箭前要相互作揖行礼,即在技术上虽然有高低,但要相互尊重,此相当于现在所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要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渗透思想教育。
一、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对人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心理健康问题已引发广泛关注。小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等环境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其中必然包含着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没有心理的健康,德、智、体等教育就算不得成功。德、智、体等各学科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而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应该根据教学的特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这是体育教学题中应有之义。“体育”之体,本指身体,但身与心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疾病会导致身体疾病,一些身体病症能够通过心理干预而被治愈。既然身与心密不分,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就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身体,还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要把心理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体育”一词刚被引入我国时,就是指身体的教育,现在比较一致的理解是:“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这就明确指出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要谋求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要谋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体育教学有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责,但不能把体育教育混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毫无疑问,体育教育主要指向学生的身体,而不是心理,其以各种运动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但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德育之责,体育也不例外,“融入”就是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内容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渗透”,就要分清主次,注重方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有田径类、球类、体操类等,每种运动形式都有特定的训练目的,如培养耐力、协调性、柔韧性、技巧等,每种项目都有其难度,要完成好都有一定的挑战性。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这些运动,使之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去。比如球类运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教师不仅要讲配合的技巧,更要讲清楚相互之间配合的意义,帮助学生克服争强好胜、好表现的弱点,培养其集体精神和大局意识,使之能够摆正自己在球队中的位置。
(二)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特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每种活动都有其特点和训练目的,但学生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体育课中会表现为对某种或某几种运动的偏爱,而排斥其他运动。教师要善于根据每项运动的特点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有的学生身体肥胖,对于跑步、体操等运动比较排斥,因为这类运动直接将其短处显露出来。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这些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努力战胜自我。有的学生身体有残缺,教师要事先掌握这些信息,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比如,对腿部有残疾的同学,在开展走、跑、跳类运动时,要特别对他们予以关注,注意方式方法,保护好他们。总之,教师要熟悉班级每个学生,掌握他们的身体特点,根据他们的身体特点安排合适的运动项目,以避免伤及其自尊。特别要重视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要懂得尊重别人,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施以援手。
(三)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教师
体育课程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课程。实事求是地说,小学的体育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对体育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体育课事关学生的身与心两方面的健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基本的体育技能,这是上好体育课的物质基础,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因此,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其教育力。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体育教师,关键在教师自己,新时代的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