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的教育价值思考
2020-01-07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中学白云飞
◇ 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中学 白云飞
竹枝词,一种诗歌体裁,唐宋以降流传渐广,现已蔚为大观。对于文化教育尤其是诗教,竹枝词当是不应忽视的文艺形式。竹枝词的历史流变及艺术特征等使得它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据前人考证,竹枝词本出自民间,后经各代文人大量模仿创作而兴盛[1]。竹枝词大致分成了民歌竹枝词与文人竹枝词两大系列。竹枝词将民歌竹枝词的拗体视为常体,而文人竹枝词也不乏绝句形式(前人考证竹枝词格律时已认识到律体为竹枝词之别格)。就句式而言,竹枝词以七言为多,也有五言点缀其间。仅以竹枝词一体为教学素材,学诗者即能大略了解诗歌源流,且能习得不同体式的诗歌创作。
竹枝词孕于民间,其语言通俗流畅,格调清新自然。相较之下,许多习诗文者一直存在崇华彩、掉书袋、擅套话等习气,那么习竹枝词对纠稚嫩、正文风当有积极影响。而竹枝词中出于表达效果的需要而运用的诸如比兴、双关,反复、对偶等技巧手法对于习诗作文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与应用价值。
竹枝词源于巴渝民歌,是当地百姓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结晶,其间充溢着浓郁的巴山楚水间的地域生活气息和民族文化特色[2]。及其流传至各地,竹枝词又记录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竹枝词中记述的众多民俗事象和储存的大量文化符号是沟通当代学子和传统民俗文化的桥梁。通过竹枝词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和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有助于激发大众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认同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能起到一些真正实在的作用。这些是教学其它诗歌难以达成的效果。
竹枝词可引领习诗文者关注文化、关注生活。习诗文者接触大量竹枝词后,应能受之启发,从而主动关注并积累身边的文化生活素材,将其融入自己的诗文创作。用生活用文化浇灌出的作品定能避免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由上述可知,竹枝词的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写作,也能够有效地助力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竹枝词深植于地方文化土壤中,可以说与广大读者身边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生活化的特色使得竹枝词的教学更接地气。学习竹枝词的课堂可以也需要方便地深入山前水畔、田间地头、村舍古屋;我们在这样的大课堂里可以清楚地嗅到空气的清新,我们俯下身去就可以抚摸到散发着花草气息的泥土。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是紧贴生活的,是充满乐趣的;它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目前依然存在的唯教为重、唯课本为重的定势,可作为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的一个很好体现。
素质教育的侧重点之一在于内铸人的生存发展所需的心理品质,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而竹枝词中所体现的质朴纯真、积极乐观、爽朗豁达真性情,勤劳本份又不惧艰辛的生活态度、孝老爱亲、团结协作的纯良民风还有那种道法自然的睿智幽默等等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对于学生健全个性的养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3]。如“谁家今夜添新鬼,一路丧歌唱到明”中所体现的洒脱豁达,“栽秧薅草鸣鼓锣,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阴凉处,男叫歌来女接歌”这么一个辛劳协作、苦中作乐的欢快热闹之场面,“侬今上轿哭声哀,父母深恩分不开。婶娘齐声低劝道,阿们都是此中来”这一饱含亲情的哭嫁场景,“笋子变竹心不变,皮匠锥子要当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样一些出于天籁的婉约诙谐的智慧都对学习者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综上所述,竹枝词从多方面而言都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而且竹枝词千百年来硕果累累,易于取材,我们完全可以由此着手开展诗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