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处方师发展路径的研究
2020-01-07王培芳顾兴林刘建彬陈雪萍
王培芳,顾兴林,刘建彬,陈雪萍
(1.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2.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福建 龙岩 364000)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2018年2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促进民众的健康提升至国家战略位置。2019年10月,本团队成员参加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集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9运动处方国际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运动处方:体医结合的典范”,本次论坛邀请了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日本和中国的专家进行主旨报告,并与会议代表进行深度交流和研讨。这些政策的出台、会议的召开以及活动的举办,都意味着体医融合对国民健康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需要继续坚定地推进体医融合战略的发展。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有关体医融合的研究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开始。体医融合中的“体”是指“体育运动”,从词源学上讲,是旨在为保持健康而进行的身体教育活动,“医”指“医疗”,是旨在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多项医学技术和健康促进手段。体医融合从字面上讲,即为“体育运动”与“医疗”的融合,其本质内涵是将体育健康资源和医疗健康资源相融合,实现健康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运动试验以及体力检测等医学检查,根据其检查结果,以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宜的运动类型、强度、时间、频率以及注意事项[2]。由于当时医疗体系和体育体系接触较少,使得体医融合并不明显。目前,国内学者对体医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处方实践效果、部门协作、资源配置等方面[3],对运动处方师发展路径的研究较少。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并随着行业的发展,出现运动处方师这一职业。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也提出“运动是良医”,并将其作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措施与手段之一,倡导医疗工作者将体力活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命体征纳入问诊体系中,同时将运动处方作为诊疗的基本内容[4]。运动处方师具有开具运动处方的资格,也是体医融合的主力军之一,运动处方师通过对运动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结合运动者的目的,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锻炼的内容、方法、种类、强度、时间、频率和注意事项等,使运动者通过锻炼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体医融合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运动处方师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与瓶颈。基于此,本研究决定对运动处方师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及其解决路径进行研究,希望能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为体医融合体系的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我国运动处方师发展困境分析
1.1 体医融合模式成熟度有待提高
体医融合不是简单的两者结合、功能叠加,而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共同为人民健康服务。我国目前通过体医融合实践,探索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种是以上海嘉定区为代表的体医融合模式,是由上海卫生部门、社区机构和体育部门达成共识,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检测,测评居民的健康水平,指导居民进行锻炼,通过医疗健康指导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方式使居民保持健康的一种体医融合模式[5]。第二种是以苏州为代表的,以健身场所为平台的“体医融合”促进健康模式。即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可将往年账户结余金额从个人医保账户划转入健身专用账户,用于在指定的健身场馆内进行运动锻炼,以达到恢复健康、保持健康的目的[6]。第三种“体医融合”健康模式以医院为平台,医院成立运动处方门诊,该门诊医生具备医学知识,并且接受过运动处方师培训,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格,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具运动处方、指导患者锻炼,这种模式以北京北太平庄医院为代表[7]。上述三种“体医融合”促进健康模式,分别以社区、健身场所、医院为平台,在方式上主要在医疗卫生领域或体育领域各自开展,笔者通过访谈和查阅资料后认为以社区和医院为平台的模式更适合运动处方的发展。三种模式都是体医融合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形态,是体医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体育与医疗卫生融合环境的缺失[8]、行业壁垒的存在[9]、各自为政的条块管理体制机制[10]都是造成体医融合行业协作不足的内在原因。这些原因使得各平台尚未形成一个紧密结合、互相配合的关系网络,只有各模式之间无缝连接、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居民开具运动处方,指导患者锻炼,以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方式使居民保持健康。
1.2 运动处方师培训、晋升和继续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就诊人群身体健康程度分为不同层次,如身体健康、亚健康、患有慢性病等等,就诊者也是抱着不同的目的就诊,这就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身体健康者为了继续保持健康,寻找运动处方师开具关于日常锻炼的运动处方,这种情况要求运动处方师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方式,依据运动者的目的开具运动处方,这对运动处方师知识面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最基本,属于初级难度;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希望通过运动处方师开具的运动处方使身体恢复健康,此时要求运动处方师可以准确判断锻炼者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并且根据原因制定出可行的运动方案,使锻炼者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身体状态能有明显好转,这种情况处在中等难度;给患有慢性病的运动者开具运动处方时,需要使运动者通过锻炼后病情不会恶化,维持现有状态,甚至有所好转,这就要求运动处方师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案例实践经历,开具此种运动处方难度非常大,对运动处方的内容要求非常严格。基于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将运动处方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而目前实行的运动处方师证书考试并没有初、中、高级之分。基于上述分析,需要将运动处方师进行等级划分,并建立初级升中级、中级升高级的晋升制度,对晋升条件严格把控。另外,运动处方要根据运动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而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培训的内容有限,无法完全适用于各个人群,而且运动处方师证书有效期是三年,有效期内没有设置年审或者继续教育,无法保证每个运动处方师依然具有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
1.3 运动处方师数量不足,缺乏实训基地
通过查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官网和参加“2019运动处方国际高峰论坛”得到数据,目前我国培养了2 000余位运动处方师,培训对象为在体育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社区诊所、健身俱乐部、健康管理企业中具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学专业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员。我国幅员辽阔,省份众多,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95亿,平均69万人拥有1位运动处方师,所以2 000余名运动处方师在中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继续加大培养力度。另外,各地缺少运动处方师实训基地,比如医院运动处方门诊,社区运动处方指导点等等,虽然各地陆陆续续在医院开设运动处方师门诊,但是相对于全国数量庞大的医院来说,运动处方门诊还是太少。
1.4 教育系统介入力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所采用运动处方教材多为校本教材,课本内容不一,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运动处方课本教材,开设相应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少,培养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数量有限,无法很好地保证后备人才的供给。在改善上述条件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将运动处方列入中小学课程,培养学生依据运动处方参加运动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对运动处方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克服“医从性”,使学生对运动处方产生信心,从而建立运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观念。
1.5 地方体育部门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咨询中心和网络搜索中心
体医融合的发展需要地方体育部门的支持,体医融合是新生事物,大部分人民群众还不了解体医融合的本质,需要地方体育部门对居民进行讲解,使居民了解体医融合运行的内在机制,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和接受体医融合在慢性病和运动损伤方面发挥康复治疗的功能,使居民对体医融合有发自内心的信任,克服“医从性”。另外,地方体育部门缺乏咨询中心和网络搜索中心,地方咨询中心和网络搜索中心是居民自下而上表达诉求的基本通道,一旦基本通道没有正常开设,居民将无处咨询,这必然影响体医融合的进程。
2 运动处方师发展路径
2.1 整合体医融合运营模式
研究各种体医融合模式的优缺点,整合出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医融合模式,更好地发挥体育与医学各系统的作用,使“体-医”完美地结合,发挥1+1>2的效果。
2.2 完善运动处方师准入、认证和晋升制度
运动处方师的准入、认证和晋升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进行。完善运动处方师考试的准入条件,明确处方师的考试内容,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条件允许,可以规定运动处方师需在跟随导师完成具体数量的案例之后才能获得初级运动处方师证书;运动处方师的晋升考核可以以学分机制作为标准,拿证人员将三年内的实际工作案例以及参加的继续教育活动、会议、发表的文章作为晋升的学分和资本。另外,中级运动处方师晋升高级运动处方师,需要到市、县级康复治疗中心跟岗实践一年,辅助医师完成治疗工作,最终能否由中级晋升至高级应由所跟随的医院开具的考核推荐证明而定。
2.3 发挥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系统的作用
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建立培训中心、实践基地、运动处方门诊三级实训服务基地,将社会各领域人才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如医生、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等。扩大体医融合参与领域,增加运动处方师的数量,加强医院与体育部门的联系,形成“体-医”系统,只有各行业之间很好地融合、加强引导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整合与发挥跨专业和各行业的优势。
2.4 发挥教育系统的作用,将运动处方引入学校
教育部可以将学校作为发展运动处方的主阵地,将运动处方内容和课程作为医学专业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干课程,将运动处方作为十三五规划教材重点章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写入体育与健康内容;鼓励学校建立“医-体-教”实训基地,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由体育教师将体医融合内容介绍给学生和家长,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在运动处方的推广和研究方面激励体育教师自主发挥,定期开设运动处方大讲堂,定时安排专家交流会,互相交流,吸取经验。
2.5 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传播
在互联网上建立运动处方咨询中心和网络搜索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运动处方师专家库和方法库,使有需要的群众能从网上找到自己身边的运动处方咨询中心和运动处方师。另外,要在网站上补充运动处方师实际处理过的案例,以及该专家主要的研究方向,使病人对运动处方师和运动处方概念有较全面的了解,也让群众尽可能地了解体医融合本质以及体医融合的优势,了解如何使用运动处方,以及如何才能使运动治疗与药物治疗完美结合。
2.6 推出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处方套餐
分步增加运动处方的认同感与权威性,普及运动处方的作用,推出成熟的运动处方套餐和便于执行的实用型“运动处方”,如针对中考体育成绩提高的运动处方、中小学生减脂运动处方、体育高考冲刺运动处方等。
3 结语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对体医融合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广,以及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可以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医疗机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下,优化体医融合运营模式,完善运动处方师认证及晋升制度,发挥教育系统和地方体育系统对运动处方的推广作用,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加大对体医融合的宣传力度。推广运动处方是一个跨时段较长的过程,涉及部门众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只有集众人之力,不断为体医融合和运动处方的发展出谋划策,排除发展道路上的困难,才能使得体医融合和运动处方的发展更加迅速和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