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多元优化探究

2020-01-07李祥林杨铁黎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后备教练员篮球

李祥林,杨铁黎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及竞技水平受制于自身天赋及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1],即培养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自北京(2008)奥运会后,我国男、女篮国际赛场成绩呈下滑趋势,无不印证着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滞后。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呈现教育系统培养、体育系统培养、社会系统培养、“体教结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多元发展的复杂景象,存在着教育系统培养模式训练水平低、体育系统培养模式招生难、社会培养模式目标乱,“各培养模式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2]等问题,导致各培养模式的潜力并未完全释放。虽有针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研究,但随着时代发展产生新的复杂因素,以往研究对其复杂性解释力较弱,因此,笔者引进复杂系统理论,在回顾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历程基础上,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复杂性与发展动力,进而结合时代发展针对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提出优化性策略。

1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回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在现代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随篮球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与重构的。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建国初期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呈分散性、业余性特点,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人民军队体育工作经验基础上,又借鉴了苏联等国的模式,逐渐建立起了中国竞技体育体制,即主要由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和省级、国家级常设运动队构成的训练体制和以全国运动会为核心的竞技体制[3]。自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创办,经过多年实践,篮球运动逐渐成为各类体育学校以及大、中、小学的传统项目,甚至深入到幼儿园[4]。从1963—1965年基本形成了一个从基层业余体校到重点业余体校、中心业余体校再到专业运动队的,普及面广、层层衔接的业余训练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和体系。然而,文革初期篮球运动发展停滞,直到1972年得以逐渐恢复,篮球“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和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这时竞技体育逐渐从教育中脱离出去。20世纪80年代“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封闭性、近视性和低文化性等弊端逐渐被认识[5],“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被学界关注,但鉴于竞技水平的提高将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大众体育参与和体育观念革新等产生重大影响,及“举国体制”下各培养单位以将后备人才输送到省队、国家队等为荣,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然而教育与体育等行政部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竞技体育朝着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6],篮球进入职业化发展阶段,多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但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不容乐观,篮球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的潜力并未完全激发[7]。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过程由分散到集中再到多元,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建国初到篮协成立时期呈现分散性与业余性,重在篮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为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广泛开展打下坚实基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有效集中了全国优秀资源,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退役运动员安置等问题,但基本符合当时我国篮球运动提高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弊端凸显,多元利益主体逐渐涌现,国家进入多元培养探索期。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多元化发展态势逐渐明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但仍处于多元不协调、不衔接发展阶段。随着时代发展,未来必将走向多元统一的发展之路。

2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复杂性识别与发展动力探析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化、市场化发展,致使其内部结构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更为复杂,即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将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机械还原为主体或元素,显然无法厘清内部之间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无法把握其演化发展动力。因此,引入复杂性研究最新理论成果,以复杂系统理论视角来识别与分析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复杂性与发展动力,能够为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多元统一的发展方向提供有效指导与借鉴。

2.1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复杂性识别

复杂性研究被称为“21世纪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虽然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但对复杂系统的特性基本达成共识,即复杂系统是开放的、组分异质的、动态的、涌现的、非线性的、具有层次结构的统一体[8]。钱学森等学者提出人本身是复杂又巨大的系统[9],将各种对立统一的人整合成的系统,其复杂性更是难以想象的。按照钱学森等学者的分类,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类特殊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其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具有复杂系统典型的开放性、层次性、非线性、涌现现象和协同发展等特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指系统与社会、教育、文化、体育等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因素的交换;层次结构复杂主要指社会、教育、体育等培养系统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层次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互相交融;非线性简单地说就是系统各部分之和不等于系统整体值[10],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功能并不是每一层级功能的简单叠加;涌现是指复杂系统内部各主体相互作用进而产生新结构、新主体的过程[11],包括社会篮球培训机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等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机构、新模式;协同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海尔曼·哈肯创立,认为协同与竞争是自组织演化的内部动力[12],在计划经济时期篮球“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中系统相对封闭及内部异质性差,使得输入与输出基本呈现 “线性关系”,促进了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开放,系统与外界交流不足,内部异质性差,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导致发展动力不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滞后,也致使新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涌现。

2.2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动力探析

复杂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是主体之间和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3]。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复杂性演化,从系统内部看,实质上是主体之间多元价值认知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各培养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尤其是社会培养主体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直接影响了系统的正向演化与发展[15]。因此,系统内部通过特定的方法如政策、法规、机制、制度等的制定来引导和规范各培养主体,形成各培养主体既公平竞争又互相合作的发展内环境,促进各培养主体目标达成一致。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典型的需要协同管理的系统,需要协调和控制各主体间与主体外部环境间的利益、资源、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从系统外部看,是各培养主体与外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环境的相互制约与作用。系统外环境指其所有他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了生存资源与空间条件,同时也就具有对系统行为的规定性和制约作用,环境中必然有系统的合作者,也会有竞争者,有些环境既为系统的合作者亦为系统的竞争者[9]10。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外环境中教育环境、体育环境等既为合作者亦为竞争者。如教育环境的中、高考制度,一般当中、高考中合理加入篮球项目,则有利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而当中、高考中仅以文化科为重时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则会受到排挤。同样在体育系统中,其他运动项目的开展可能会与篮球项目开展形成竞争,导致招生困难等问题,但体育系统也会提供一些资源与政策,甚至共享其他运动项目开展的经验等。良好的外环境有利于系统的发展,反过来,系统对外环境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即改造外环境[11]50,如一些篮球俱乐部的成立,会带动、影响周围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从系统角度看,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构成的合作型系统,各培养主体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与系统整体目标产生矛盾。从利益相关方角度看,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了系统与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环境的关系[14]。

综上,从复杂系统的视角来看,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结构、自组织与他组织有机结合的复杂系统。多元主体之间和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构成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演化的动力,即多元主体间的竞争与协同是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演化的内在动力,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的变化则是其发展的外部动力。

3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策略

依据以上分析,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的发展既需要协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由于复杂系统边界难以完全区分,系统内外环境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方便研究仅作一些简化处理。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外环境主要指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环境;内环境主要指培养体系内部各主体在管理、训练、竞赛、教练员队伍、保障制度、监督评价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应通过制定统一的总目标,相应的政策、机制等多元协调策略使内部各主体之间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发展的局面,优化与完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3.1 外部环境多元适应与改善

以往研究默认环境是既定的,但实际上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适应与改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是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保障。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国际环境的适应与改善,篮球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运动,通过一些训练营项目加强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与国外优秀教练、运动员等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篮球比赛的举办权,增强我国篮球运动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引进与利用国际优秀资源,适应国际发展趋势,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随着国内环境适应与改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的出现适应了我国政治民主与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加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制定试错容错机制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保证外环境的稳定、有序;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注册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体教结合的范围,尤其在竞赛衔接、训练结合、基层教师招聘、优秀教练员培养与交流等方面;加强宣传,营造适合篮球发展的文化环境,将篮球变成“时尚”“阳光”“积极”“健康”“活力”等的代名词;探索篮球运动加入中、高考改革的新思路、新路径;充分发挥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影响力,建设一批“篮球小镇”“篮球之城”,影响与改善外部环境。最终,通过协同国际、国内两个环境,促进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健康发展。

3.2 管理主体多元协同

现阶段篮协全面负责全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协调并指导教育、体育、社会等部门开展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各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是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稳定、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国富论》中认为在市场机制下,各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能够导致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但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必然导致信息不完整,致使主体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因此,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保证各主体信息权的均等是各主体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资源互补与合理化利用、实现共赢的重要途径。其一,应协调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等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保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内部信息的公开、公正、透明;其二,应加强引导,制定一致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统一发展方向;其三,畅通各培养主体间人才培养与输送通道,激发各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其四,在科研平台、管理平台共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加强各管理主体间及管理主体内部的协同发展;其五,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实行挂牌,给予“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等称号,以此激励管理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与协同发展。

3.3 训练效果多元保障

科学训练是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运动技能与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为促进各培养主体训练的科学性、规范性,需要做到:一,在训练内容上进行规范与统一,制定统一的青少年篮球训练大纲,如《青少年篮球科学训练指南》《青少年篮球科学训练大纲》等,组织编写统一实用教材,使基层教练能够掌握与实施;二,在训练方法上研制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水平的科学训练方法,并在基层进行试验与推广;三,在科研协同上,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教练、科研、场地等资源,探索优秀教练、专家深入基层指导与实践的机制,推广科技在训练中的应用,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四,在训练交流上,进一步完善训练营机制,创造基层青少年、教练员参加较高级别训练营的机会,加强与国内外优秀队伍的交流,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视野,同时改善基层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与训练方式。

3.4 竞赛质量多元提升

竞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试炼地,只有高质量的竞赛才能激发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一,要丰富创新竞赛的层次和种类,增加竞赛次数,保证更广泛的参与;二,探索教育、体育、社会联合办赛的途径与机制,打破各培养单位参赛的壁垒,加强各培养单位队员之间的竞争与交流;三,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扶持各区域性协会联盟或社会机构举办青少年比赛,如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海峡杯等比赛,出台鼓励和奖励有标志性、有影响力的业余青少年篮球赛事的政策;四,加大对社会办赛的审核力度与认可,促进学生及二三线运动员的参与,提高竞赛质量与水平;五,形成有效比赛机制,根据竞技成才规律[7]122,各参赛队之间实力相当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真正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六,积极争取及制定各类青少年篮球队伍进行国际比赛与交流的机会及政策,提高各培养单位参赛积极性和培养积极性等。

3.5 教练员水平多元提升

教练员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在实现训练目标中起主导作用[7]141,其素质与水平直接决定了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要从源头上提高教练素质,明确教练员的认证与来源,制定篮球退役运动员考取教练员等级证的相关政策,支持与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自我创业及扎根基层篮球学校,鼓励体校、高校、俱乐部等优秀教练以挂职或兼职等形式深入基层中小学进行指导与训练,引进国外优秀教练员,等。其次,要制定教练员激励政策与发展政策,激发教练员的责任感与积极性,等。再次,要制定教练员定期交流及基层教练员跟队训练等政策,以更新教练员训练观念与方法,等。再次,应制定教练员培训的跟踪评价与监督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切实提高教练员水平与素质。最后,应加强教练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练员的自身修养与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

3.6 保障制度多元发展与完善

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创造适合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消除各人才培养主体的后顾之忧。一,进一步完善注册政策,消除教育与体育系统之间参赛与培养等的壁垒;二,教育与体育部门共同研制中、高考体育政策,制定适合篮球运动普及与发展的考核标准与办法等;三,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尤其是区域间流动,制定补偿政策;四,多渠道的经费保障,在合理利用财政拨款的基础上,鼓励各系统通过社会赞助、广告收入、比赛门票、产品开发、电视转播、体育彩票、队员转会等多种经营途径自主“造血”;五,法制保障,加强立法,从法律上、制度上创造保障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外环境,减少管理上的随意性或人为性;六,篮协相关部门与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篮协、青委会等协会与地方职能部门的协调,扫清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障碍。

3.7 评价与监督多元加强

通过有效评价与监督可以把握人才培养的动态,能够发现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正与弥补,有利于培养各主体积极性。(1)制定与出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评价指标与体系,实行精准化评价,杜绝以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提高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积极性;(2)制定灵活评价机制,尤其针对篮球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单位;(3)制定动态评价机制,注重考查各培养单位的发展情况;(4)定期与不定期评价与检查相结合,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单位的发展与完善。(5)与行政和教育等部门协调制定共同监督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强服务对象监督与舆论监督等力度,促进系统内与系统外共同监督。

基于以上分析与讨论,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优化框架已基本形成。但体系的优化不等于问题的解决,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仍需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为前提,以体制创新、赛制改革为核心,以引导培育社会力量为基础,真正促进多元协同,切实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4 结语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充分认清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准确把握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复杂规律,以复杂系统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生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成果,立足国内,瞄准世界,以建设篮球强国为宗旨,以体教结合为基础,依托社会篮球力量,从多元环境改善、多元管理主体协同、多元训练规范、多元竞赛完善、多元教练提升、多元制度保障、多元评价监督等方面出发,优化并完善中国特色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最终实现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统一。

猜你喜欢

后备教练员篮球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快乐篮球进山乡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