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契合性研究

2020-01-07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育人院校高职

孙 慰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党委组织部,北京 100024)

在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道路上,加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对象,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水平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急需思考的问题。本文拟运用社会工作方式方法介入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以求创新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新路径,进一步开拓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提出全面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部署,深刻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及要求。新时代高等院校要始终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等“九个坚持”为统领,构建全新育人格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从国外大环境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逐渐转为软实力的较量,西方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冲击着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图通过思想渗透夺取思想阵地,此时也直接冲击着大学生所接受的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2]。从国内市场环境来看,生产技术革新、工业机器人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会导致整个制造产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产生革命性变化,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来,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育人环境的严峻性更为凸显。

(三)新对象的客观需求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育人才是所有高校育人工作者的初衷和使命。当前高校学生以“00”后为主力军,这样就意味着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主体为“00”后大学生。与此同时,作为以培养高技能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办学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育人工作服务对象更为特殊。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因高考失利或自身能力学习不足,甚至有厌学情绪而被迫选择高职教育,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分析问题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欠缺,部分学生功利性较强,对“有用”的知识就学,“无用”的知识就拒绝听课。还有部分学生羡慕考入本科院校的同学,对自己的高职学历有些自卑,并错误的将原因归为外部环境,而不是自身努力程度不足,妄自菲薄,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能自拔。正是因为高职院校育人对象的特殊,使得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从本质上不能等同于其他普通高校育人工作,而是需要结合当今国内外新形势,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依照高职学生特点开展育人工作。

二、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现状

(一)育人理念的滞后性

首先,高职院校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偏教育的理念,对待成绩优良学生予以更多关注,没有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其次,在教育管理环节,仍存在师生脱节、教与学脱节、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脱节等情况,学生、教师、教育媒介三者不能很好实现联动效应;第三,在育人内容层面,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尚未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资助育人、文化育人等全方位育人体系,未能根据客观实际及时更新充实育人内容;第四,在育人渠道层面,尚未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校外实践等功效。

(二)育人对象的多重性

首先,当今高职院校育人工作面对的都是“00”后出生的孩子,年龄在18至23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和生理变化最大的时期;其次,学生群体成分复杂,既有城镇子女,又有农村孩子;既有本地学生,也有外地生源;既有家庭条件殷实的富家子弟,也有经济拮据的贫困学生;第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参差不齐,有的思想先进,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则缺乏远大理想,得过且过,目标迷茫。基于以上学生的多重特点,高职院校开展育人工作时面临更大难度。

(三)育人队伍的非专业性

当前高职院校从事育人工作的主体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骨干,每名辅导员至少要负责150名至200名学生,在工作中更多陷入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存在以管代教、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情况,在开展育人工作中更多的是从学校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更多地强调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再解决问题中与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沟通,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与社会工作契合的内在逻辑

(一)服务对象契合

青少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满18周岁的为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共青团团员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墨西哥圆桌会议上提出青年为15至34岁年龄组人口。社会学将青少年看作是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我国国内较早开展社区层面青少年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将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年龄界定为14岁至25岁。2018年标志着新世纪2000年出生的第一批孩子已经年满18周岁,可见无论从哪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年龄进行划定,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都是属于青少年范畴内,此时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对象也正是该批“00”后的孩子们。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是将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3]。著名心理学家艾德沃特对青少年时期身心状态进行了具体描述,以青少年开始至青少年结束,从生理、情绪、人际、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了解其需要,重点开展服务。

因此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和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具有契合性,两者从本质上都是在做“青少年”服务工作,通过提供专业管理或服务,进一步激发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助力青少年成长发展。

(二)服务理念契合

从哲学上讲价值观体现了主客观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即客体对于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主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则是指育人工作的实施,对学生与社会的生存及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社会本位是指教育工作的实施,更注重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制定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施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此种情况下,个人的兴趣与需求处于次要位置[6]。社会工作价值观受到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一种系统的、成熟的引领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实践的指南,在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不仅借鉴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同时也体现着我国具体国情,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接纳和尊重、注重民主参与及个人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具体内容,体现着利他主义,并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此中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帮助有特殊问题的学生个体,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社会工作价值观更倾向于个人本位,所谓个人本位是指教育工作的实施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作为基础,立足于个人兴趣与需要这一核心,组织推动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以保证个体在接受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最高程度的完善及发展。

当然无论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两者在教育价值观和社会工作价值观中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教育价值观只体现社会本位,社会工作价值观只体现个人本位,事实上两种本位都有所体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且就目前我国教育状况来说,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各自正在逐渐发生转变,两者都在寻找一种途径以达到平衡状态,最终实现有机融合。因此,笔者认为以上两种价值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在功能上不但没有竞争关系,反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服务者,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两者都是在践行服务工作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讲,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与社会工作两者在服务理念上具有契合性,两者具有相似的核心理念和职业操守,“育人”即“助人”,并最终实现“自助”,从而动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方法契合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在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所形成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的具有校园精神和人文环境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目标、价值、需求引导,规范行为举止、规章制度约束、道德制约的制约功能以及熏陶感染功能,通过校园文化中的校风和校训等呈现出来的观念形态的文化,能深刻影响和感染每位学生,以获取更好的育人效果。社会工作非常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其中每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发展。也就是说对于开展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来说,要注重多重环境对学生个人的影响,如学生个人所在家庭的微观系统、所在学校的中观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宏观系统都需要全面进行分析,可见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生态系统理论,两者都是在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力。除此之外,社会工作的其他理论都对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如优势视角理论,可以促使教育管理者以积极视角看待高职院校学生,相信学生个人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拥有的潜在能力,从而解决问题。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讲,注重从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以及多种需求的急缓程度入手,及时分析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从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从阿德勒的自卑理论角度讲,自卑感是与生俱来的,教育管理者需要帮助有此情况的困难学生加强科学认知,加强思想引导,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将不利因素转成为生活学习上的推动力,从而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可见,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与社会工作在专业方法上具有契合性,通过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专业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故高职院校在开展育人工作中可以借鉴社会工作领域中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以及专业方法,进一步突出“育人”即“助人”的服务理念,并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自助”根本目标。

四、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契合路径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和社会工作的融合,笔者在两者“契合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四融合”路径,以求进一步指导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实践。

(一)理念融合

在之前的论述中,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和社会工作都是在做“人”的工作,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育人工作中更多的是以学校为出发点,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保障机制,以在学生是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判断标准,更加突出对学生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服务的理念。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服务理念融入其中,将人道主义精神更好地吸纳到现有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和尊重,平等待人等为核心内容的育人工作价值观,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学生需求为本”“以学术能力为本”“以学生素质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育人工作的最高目标;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其合理的需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特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把自身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把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结合在一起,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育人理念。

(二)主体融合

面对繁杂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量使得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完成学生管理的各种问题,角色定位仅为管理者,经常站在学校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将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融入其中对高效开展育人工作具有积极助推作用。一是教育者角色,一方面是教育实施者不再赘述,重点其同时也是受教育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队伍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通过多层次、多主题、多形式的校内外培训进一步掌握教育原则、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二是协调者角色,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协调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时做好上传下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增强相互了解,减少分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健全学校民主决策机制建设。三是资源链接者角色,对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辅导员,辅导员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比较全面,这样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对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辅导员要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积极和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历史情况,又能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形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力;另一方面,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最终通过资源链接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育人工作。

(三)过程融合

一是准备阶段。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在本阶段,辅导员者要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情况,制定学生个人在校期间表现的专属档案。通过提供带有“温度”的专业支持,进一步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让学生能够对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以及各自角色的定位建立正确认知。二是资料收集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全面系统的收集每个学生的基本材料。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个案工作开展的基础环节,收集的资料越全面,越有利于辅导员从整体把握学生的问题,包含学生的思想状态、日常表现、同辈关系、家庭情况等;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如以辅导员沟通、同学之间谈话以及借助标准化量表作为手段,对学生的理解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与学生联系感情,从而做出整体性评估,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服务方向。三是制定计划阶段。此阶段由辅导员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服务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工作计划以达成目标。制定介入目标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目标,分阶段完成并达成长期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双方共同协商,且以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原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自我效能感。计划还要保持适度灵活性,尽可能多设想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否则一旦受阻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放弃。四是服务开展阶段。此阶段是开展育人工作的最重要的核心环节,一方面辅导员要直接帮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拓展潜能,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间接环境的改善,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人在环境中”的理念,关注个体学生与周围环境、资源的联系,通过改善学生的周围环境以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五是评估阶段。在专业服务工作结束以后进行的效果评估和工作评价,是专业化服务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是检验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以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满意程度以及人力物力的资源投入效率等作为评估指标,为持续性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方法融合

社会工作有三大专业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也有不少通过借鉴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如我院社会工作教研室副教授刘春霞曾针对如何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开展研究[5],也有针对厌学、心理困难等问题学生为服务对象,运用小组工作介入高职生抗逆力提升开展研究[6](刘东乔),运用小组工作介入高职院校单招生厌学问题研究[7](赵振羽)等等,整体来讲,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但仍缺乏科学体系的建立。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开展育人工作中,可以针对育人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要解决的问题等情况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从学院大层面来讲,更适用于社区工作方法,高校是具有特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学生、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具有共同信仰的社会集体,符合社区的构成要件,学生作为“社区居民”居住其中,高校作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更应侧重于优势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增强学生成员归属感,包括高校硬件资源(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室)、软件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理念建设(班风校风、校园文化)等,通过机制建设与活动开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该社区的认同感,激发参与社区建设、关心社区发展的积极性。从系部建设、班级建设来讲,更适用小组工作方法,倾向于某一特定能力的提升,以10人左右学生构成小组单位,通过小组的内聚力、成员之间的影响力构成小组内动力从而推动小组内成员能力的提升,如九江Z高职院校通过小组工作介入高职生抗逆力提升问题,对学院296名学生进行抗逆力水平测试,之后招募10名高职生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有效提升了小组成员的抗逆力水平。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即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对个人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此种方法更适用于针对学生个体开展个别化服务,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增能工作。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苟小亮以高职顶岗实习生为服务对象,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顺利帮助该群体完成角色转换[8]。

五、结束语

事实证明,在党和国家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在面对新时代客观要求、新形势客观需要、新对象客观需求时,鉴于社会工作与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在服务理念、服务对象以及服务方法等方面存在契合性内在逻辑,此时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运用到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通过理念融合、主体融合、过程融合、方法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价值理念的创新、理论视角的创新以及具体方法的创新。当然,要进一步论证本文所提论点的有效性,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尝试和探索,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育人院校高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