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2020-01-07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协作协同

王 琦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处,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引言

协同创新是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在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内涵框架基础上[2][3],进一步探讨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从高校角度分析协同创新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对高校弥补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短板,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协同创新的驱动力研究视角经历了由整体[4]向个体[5]的转变,整体上的三种驱动力是科技、市场和文化,但具体到高校的个体上时,其动力因素又包含自身特点。高校顺利开展协同创新,应充分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影响,才能使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最大效应。现有研究从动力机制[6][7]、组织机制[8][9]、利益机制[10]等角度讨论分析了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完善的对策建议。但多数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来考虑,论述了运行机制与协同创新的作用关系,但对微观具体事务的管理则较少涉及,对于为什么需要这些机制以及怎样建立这些运行机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讨论较多的都是应然方面的,对实然方面的涉及较少。

高校协同创新随着外界环境不断变化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其运行机制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需进一步丰富理论探析和推动实践发展。本研究将透析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与内涵,提出和构建较为全面的高校协同运行机制,探索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新路径。

三、构建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协同主体在协作过程中所涉及环节的运行原理和相关制度。根据协同创新的实践和系统性原理,为了高质量完成协同目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

1.动力机制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要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进而提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各协同主体参与协作的积极性。首先,科学技术是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科学研究走向深入,每一个新的科技发现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作支撑,单靠个体的能力很难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次,市场是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当高校或科研院所研发某一项市场急需的技术时,也希望能够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尽快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第三,文化是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和地方文化深层次融合发展能够形成双方都认可的特色文化,实现高校和地方社会双赢发展。第四,利益驱动因素。不管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高校或科研院所,虽然他们所追求的利益点不同,但他们参与协同创新的一大动力都是来自利益。最后,实行社会价值因素。进行科学研究进而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社会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任务。企业也承担着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从这种意义上说,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是高校和企业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2.激励机制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在我们国家正在开展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应该引进激励措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开展协作,协同创新,实实在在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

知识产权是对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计算机著作等在法律上的承认,是对科研工作者的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不管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自己研发产品的产权。通过产权激励,可以从根本上激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进行创新,进而使协同创新成为常态,推进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为提高我国创新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了共同目的协作而开展的协同创新,各协同主体可以在协作过程中互通有无,利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共赢。一方面,高校或科研院所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资金、市场敏锐度等优势,开展科研研究,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协作过程中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知识、科研人才以及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企业走在业界前列。

文化具有激励作用,尤其是具有凝聚力的文化,其激励作用更为显著,比如硅谷文化对硅谷人的激励,使硅谷一度成为世界高科技中心。如果我们能够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发现并构建一种各协同主体都认可的协同创新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对创新主体的激励作用将会比简单物质激励要强大得多。在文化的激励作用下,各协同主体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发力,实现协同创新,推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协同创新整个过程中,仅靠各协同主体自己的优势,仅靠他们对外在条件尤其是市场需求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政府不给予政策支持,不给他们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在当今时代,协同创新是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的。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制定并推行一系列政策,比如税收优惠、简化办事程序、开设绿色通道等,为协同创新开路,大力推动各协同主体进行创新。同时,政府还可以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减免贷款利息或无息贷款,财政补贴或经济补助等措施,激励他们大胆进行创新研究。

3.风险分担机制

所谓风险,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失败的可能性。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当然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即也存在风险。对高校协同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探索协作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大小、发生的时间、发生的概率等风险因素,就是风险分担机制,具体包括风险分担的主体、风险分担的客体以及风险分担的方法。

风险分担的主体,就是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承受和分担风险的机构或组织。因为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协作,协同创新,所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就是协同创新过程中风险分担的主体。高校或科研院所主要开展科研工作,进行知识创新,企业则运用这些科研成果,实现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风险分担的客体,其实就是指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协同主体所遭遇的不同风险。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首先是技术风险,在协作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存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技术突破历来就很难,出现失败是正常的。其次是市场风险,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高校,都存在很大风险,即企业所生产出来的成品,高校所输送的毕业生,已经不为市场所需,已经是过时产品,等等。第三是资金风险,当今世界,做任何事情离开资金支持可以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在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创新工作随时有可能停止甚至破产。最后是道德风险,这里主要是指信用风险,在协作过程中,任何一个主体如果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的违背其他主体的事情,进而出现破坏协同创新的可能性。

风险分担的方法,就是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依据什么原则或标准,如何将风险分配给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对于协作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风险,要加强各方的责任意识,因为技术创新随时会出现失败或失误。在协作过程中,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都要做好市场调研,协同主体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互通有无,这样方可减少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强化制度,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进行资金使用;另一方面,对于创新基金,专款专用,垂直管理,做到不流失一分钱。对于协作过程中各协同创新主体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应该在协作之前制定好相关制度,确保信息对等公平,各协同方恪守信用承诺,促使协作方精诚合作,尽可能避免出现信任危机。

4.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能够建立协作关系的前体和基本动力。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如何分配利益,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一步开展创新工作,是否有动力继续合作,协同创新能否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利益的分类,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是,基本上都认可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即把利益分为无形利益和有形利益。所谓无形利益,就是不能直接用货币量化的利益。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商标、荣誉、信息等都属于无形利益。所谓有形利益,就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获得的直接成果、产品以及实实在在的收益。对于利益的分配,应该事先根据各协同方在创新活动中的贡献大小制定利益分配办法,并由各合作方签字认可,一定要公平,不能存私心,否则直接影响协作关系是否能正常维持。

在分配利益时,公平合理至关重要。具体到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协作过程中所有资源都是共享的,对于参与的协同方,都有权力获取资源使用资源。其次,参与协作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其身份是平等的,权力是一样的,因此,只要参与协同创新,都有权进行利益分配,任何人任何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他们的这些基本权利。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是参与主体,都有权进行利益分配。但是,还是应该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即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在协作过程中,你创造的多,贡献的多,理应得到的多。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你无所事事,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不管你创造的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价值,只要有所贡献,就可以得到报酬,可以进行利益分配。

5.保障机制

为了促使高校协同创新有序健康开展,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各个协同主体同策同力,推进协同创新深入发展,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部保障机制,主要是为了确保协同创新高质量完成任务,政府对协同创新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政策,提供协同创新所必需的设备条件和相关资源,激励各个协同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创新。高校协同创新,不仅仅是高校或科研院所自己本身开展的活动,而是与企业或地方政府合作,共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一个由多个主体参与的比较复杂的创新行为,因此,政府需要出台配套的政策甚至是法律来保障协同创新的正常运行,为协同创新构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积极性,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我国在协同创新方面的法律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问题有:第一,维权成本很高,而侵权成本太低;第二,知识产权法、商标法普及不够,很多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第三,部分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因此,鉴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低下的现状,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协同创新健康开展。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并落实高校或科研院所科研制度,制定高校协同创新激励制度或政策,为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同时,出台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司法解释,保护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激发他们创新积极性。

对于高校协同创新,不但要在法律层面给予保障,更要在政策层面给予具体的支持。如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倾斜于协同创新,并且政府督促措施的落实,就能够大大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高校协同创新,就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或地方政府为了某个共同目的开展协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各个参与方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沟通机制非常必要。高校通过与企业充分深入的沟通,可以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动向,进而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这样,科研目的清晰,科研任务具体,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推进科研进度,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充分的沟通,企业可以了解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科研队伍和他们的科研优势,进而据此提出他们可以研发出的产品,这样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风险。

人才尤其是高端科研创新人才是高校协同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美国非常重视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的引用,重视人才的发展。我国历来就很重视人才的培养,设立有“长江学者”“黄河学者”“万人计划”“千人计划”等荣誉称号,奖励那些在科研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激励科研工作者不断进行科研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为奖励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或单位,国家又专门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这足以看出我们国家对科研人才的高度重视。2018年国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每人奖励500万元提升到每人800万元。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科研人才,还要使现有科研人才协同,即各个协同主体可以共享人才。制定人才共享机制,确保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实现人才共享共用,做到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不浪费人才资源。具体到高校协同创新,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师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他们作为国家科研创新人员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方面,却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欠缺,无法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给学生传输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推行新的教学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为创新活动培养大批后继人才。

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主体及中坚力量,高校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无可取代,因此要想推进协同创新的发展,就要不断高校自身的治理能力。只有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提升其知名度,高校教师或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了,高校的科技水平提高了,才有更多企业愿意与其合作,才有更大的吸引力。首先,建立完善科研激励制度。所制定的科研激励制度,要能够起到提高教师和学生搞科研的激情,并能够激发他们持续进行科学研究。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包含校内学术交流以及校外学术交流,不但鼓励同专业学术交流,还鼓励跨专业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视角,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推进创新的发展。其次,建立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在现有管理制度基础上,不断完善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打破传统的不利于协同创新的制度,建立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单位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能够使不同单位的科研人才,不同专业的人才,不同学科的人才,为了共同的发展目的,协作起来,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共同推进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要考察高校协同创新发展过程、确定协同创新发展计划,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更科学地考核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工作绩效,对协作过程中的科研人员、科研团队、研发产品等进行评价。这套科学的评价制度主要能够考核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科研信用、创新质量、贡献程度、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应用、创新程度、研发产品的竞争力等。

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企业为科研协作提供设备、资金和人力资源,共同研发,合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提高管理协同创新的能力。首先,企业要转变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要想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必须引进高水平的科学创新人才,必须进行科学研发才能生产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企业缺乏高端的科研人才,更不能开展高水平的研发活动。因此,企业要转变以前单打独斗的观念,打开大门走出去,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作关系,充分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根据市场信号共同研发,共同创新。其次,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五大风险,即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合作风险和技术风险。其中对企业考验最大的是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政府能不能一贯支持协同创新,能不能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导向标作用。企业本身就是在市场这个大海中遨游的个体,市场风云变幻,风险极大,企业能否在市场生存,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成败,因此,企业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风险规避机制,避免协同创新合作的失败。

四、结束语

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突破美国贸易战封锁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一环可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贡献重要力量。本研究从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出发,将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主要归纳为动力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并探析了每种机制的特点,以此找寻加快弥补高层次人才短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协作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