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今谭概》对士林的讽刺笔墨
2020-01-07宋成杰
宋成杰
(盐城市龙岗中学 江苏盐城 224011)
儒士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一种群体,受时代的影响,其作风也有一定的变化。明代八股取士造成了士人追名逐利的风气,日益腐化的社会氛围让当时所谓的正统儒士受到了不良影响。一些仕途失意亦或是厌恶士风腐败的文人开始用各种形式书写胸中不满,其中冯梦龙用《古今谭概》这样一种笑话的方式来表达自身想法。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得到人们的追捧,并在后世形成了一种书写风潮。因此,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无论是对于文学,社会,还是历史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目前,学界已有学者在研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其中也有对士风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士风的形成与类型的研究上,但是对士风形成的原因及《古今谭概》中对讽刺的笔法的研究还鲜有深入。因此,本文会集中研究冯梦龙对讽刺士风的相关篇幅并讨论冯梦龙所讽刺的儒士的类型、特征,探讨其所使用的讽刺手法,总结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士风。
一、多样的士人类型
在《古今谭概》中,被讽刺的士人种类有很多。如无真才实学的士人,他们学而不足以致用,胸无点墨还强装才华横溢。更离谱的是,有些士人颠倒是非,为满足自身利益胡编乱造,严重侮辱玷污了士人这个被平民百姓钦羡的名词。也有些士人贪婪成性,贪赃枉法,甚至强取豪夺。还有一些士人,虽然作风正当,但是受到腐朽变质的儒学文化影响,思想腐化,沉迷古奥幽深的玄学,甚至连日常小事都处理不好。
(一)无真才实学的士人
有些士人急于表现自己,肚里却无墨,光是挤牙膏一样作出几句,却久不能成章。如下篇:
钱塘有数衣冠士人游虎跑泉,饮间赋诗,以“泉”字为韵。中一人但哦“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曳杖而至,问其故,应声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砍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惊问曰:“公非贯酸斋乎?”曰:“然、然、然。”遂邀同饮,尽醉而去。①
一群穿戴着正统衣冠的儒生,却比不上一个老叟,虽然老叟已经有所闻名,但是儒生连一篇诗都写不出来,真的是将学士的脸都丢尽。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士人不懂装懂。如下篇:
张由古有吏才而无学术,累历台省,于众中叹“班固有大才,而文章不入《选》”或曰:“《两都赋》《燕山铭》《典引》等并入《文选》,何得言无?”张曰:“此是班孟坚。吾所笑者,班固也。”又尝谓同官曰:“昨买得《王僧襦集》,误以‘孺’为‘襦’。大有道理。”杜文范知其误,应声曰:“文范买得‘佛袍集’,倍胜‘僧儒’。”②
文中张由古,不懂得学术知识,却还在外人面前装出一种很懂的样子,分不清班固的名与字,也分不清王僧孺到底叫什么,只一个劲瞎侃,甚至还嘲笑那些有学之士,一派胡言还心安理得。当然,他这样的还不算恶劣,再看下面这篇:
梁曹景宗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辄意造之。③
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肆意乱造字,不求甚解,与士人应有的作风完全违背,不仅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甚至违背了士人学习的本意。
(二)贪财贪婪的士人
有些士人,在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将人性贪婪的一面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甚至出仕就是为了钱财,可谓毫无底线。正像下篇:
广文先生之贫,自古记之。近日士风日趋于薄,有某学先生者,人馈之肉,乃瘟猪也。先生嘲之曰:“秀才送礼,言之可羞。瘦肉一方,‘尧舜其犹’。”又有以铜银为贽,又嘲之曰:“薄俗送礼,不过五分,启封视之,‘尧舜与人’。”或作破云:“时官之责人也,言必称尧舜焉。”④
这位先生,不顾清廉风度,走上了贪污的道路,为了钱财酒肉不顾自己的名节,说话却会拖上尧舜这样的圣人,表里不一,令人发指。再看下面这一条:
聂豹,字文蔚,永丰人。好讲阳明之学,而天性贪狡。为苏州时,纳贿无数。尝封金于瓮,为李通判所见,佯云:“以菜寄父。”李曰:“拙妻正思菜。”遂取十二瓶去。豹不敢问。⑤
这样的两个士人,一个贪财受贿,另一个巧取豪夺,二者的恶劣程度不分上下。类似于这些的贪财士人在当时还有很多,作者正是看到了当时士人重利轻义的恶劣风气,才写文加以批判。
(三)昏庸迂腐不知变通的士人
这一类士人,本质并不是坏的,但是由于埋首于八股之中,与日常生活脱节,故而闹出了一系列笑话。下面这篇就是一个例子:
轩惟行,名(軏)「輗」,鹿邑人,清介,四时一布袍。尝督漕淮上,严冬忽堕水,援出,裹被坐,却去,竟俟衣干。⑥
本篇,冯梦龙在下方也有评述:“幸有被裹,不然,不学陈三冻杀乎?”冯梦龙讽刺的是这位轩惟行在生活中不懂变通的样子。士人久于书斋之中,脱离日常生活,闹出了不少迂腐的笑话。《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身上即带有这些迂腐士人的影子,可见这类士人的可笑与可悲。
以上儒生,都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代表。有些人尽管顶着士人头衔,却不知所学,不懂所学。有些人贪爱钱财,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分。还有些人,虽然继承了士人清廉好学的传统,但是思想却过于迂腐,不懂得顺应时代,也不懂得生活中的变通。作者虽以笑话的形式,幽了这些文人一默,但其背后的讥讽却是不言而喻的。越用这种玩笑的笔墨,越能看出这些士人人性的劣根之处。
二、多样的讽刺类型
《古今谭概》中,作者运用了非常多样的讽刺手法,每一种手法几乎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讽刺效果,侧面可见《古今谭概》在文学创作和人物塑造上的成功。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作者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产生幽默的效果。此外,也常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讽刺对象的特征,让被对比的两方形成鲜明反差。
(一)反讽
凡是所言与所处语境不符,且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即为反讽。“中国古代素有‘美刺’传统,是大传统的组成部分。《古今谭概》的编写以‘古今’为视野,而以‘美刺’为其宗旨。”⑦故《古今谭概》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反讽的手法,例如下面这些:
程颐为讲官。一日讲罢,未退,上偶起凭栏,戏折柳枝。颐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掷枝于地。不乐而罢。⑧
作者批注:“遇到了程夫子,柳条也动一些不得。”表面上是说程夫子做事严格,实际上是说他过于迂腐,不懂得变通,只是戏弄一下柳条又有什么不好,何必这样斤斤计较。还有下面一个:
魏博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士人讲《论语》,至《为政》篇。明日喜谓同官曰:“近方知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⑨
这则反讽,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对“三十而立”正确含义的默契理解之上的。节度使韩简将而立的意思曲解为方能行立,既不交代别人是如何回应的,也不道破“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却能让理解其义的读者会心一笑,用“温柔”却有力的形式调笑了韩简。
冯梦龙用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不直接说这些士人愚钝,看起来只是铺陈叙事,甚至像夸赞,但实为嘲讽。不减讽刺力度的同时,更有一种趣味和韵味。
(二)对比
对比常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人或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两相对照,强化差异。《古今谭概》中对比也是很常用的讽刺方法之一,作者常将真正有才学的士人与没有才学的士人对比,又或者用品行高洁端正的士人与品行不堪的士人对比。如下篇:
钱塘有数衣冠士人游虎跑泉,饮间赋诗,以“泉”字为韵。中一人但哦“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曳杖而至,问其故,应声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砍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惊问曰:“公非贯酸斋乎?”曰:“然、然、然。”遂邀同饮,尽醉而去。⑩
这么多衣冠楚楚的书生,却硬是憋不出一首诗,一位老叟只是顺路走过,却忽而做出了一首诗。这身份的悬殊与才学的对比,更加直观体现出被讽刺对象毫无才学的特点。
以上所列举的讽刺方式侧面反映出,《古今谭概》虽是一部笑话之书,但其文人性和文学性却很强,无论是反讽还是对比,都用一种看似委婉的方式表达出调侃意味,语气不重却不失力道,甚至比直接讽刺更让人印象深刻,足见作者的文化素养和用笔功力。
三、讽刺笔墨的形成背景
“冯梦龙特殊的讽刺笔墨是基于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他所从事的文艺创作体现了他的生活痕迹。再加之当时明朝日益凋敝的历史大环境与逐渐兴盛的心学等文化氛围影响,使其亲近市民阶层的幽默式讽刺手法发展更加便捷,最终形成了冯梦龙以幽默的讽刺手法而编著的《古今谭概》。”⑪到了冯梦龙生活的晚明,政治昏暗与民生凋敝的问题日益突出。士大夫阶层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冲击,他们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内心彷徨,一些人已经走上了失范的道路。也正是因此,冯梦龙才会在《古今谭概》中,花大量笔墨去描写士人,大部分是讽刺,也有一部分是激励。
冯梦龙所处的晚明是哲学思潮多元化时期,在众多思潮与流派的冲击下,冯梦龙选择了李贽的“童心说”及王阳明的“阳明心学”作为自己创作理论依据。“童心说”追求赤子之心、讲求“纯真”;“阳明心学”则主张“致良知”,从内心中寻找“理”,“理”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故冯梦龙在他的书中,包括《古今谭概》中,都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心学等内容。因为个人意识的增强,使冯梦龙认知到过去某些士人的思想迂腐,从而进行批判,所以,冯梦龙所编著的《古今谭概》与其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其个人遭遇,更是息息相关。
注释:
①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407.
②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98.
③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93.
④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407.
⑤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227.
⑥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22.
⑦ 董上德.从《古今谈概》的成书看“大小传统”的互补关系[J].文化遗产,2014(5).
⑧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4.
⑨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97.
⑩ (明)冯梦龙.古今谈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407.
⑪ 韩亚楠.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