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师范生英语教育
2020-01-06施玉珍
施玉珍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师范类高等专科院校中,如何将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学院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工作内容。本文围绕这一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等专业学校师范生英语教育教学状况,论述了如何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渗透到师范生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等学校英语教学;英语教育;渗透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正在提高。而社会人才越来越高的标准迫使教育改革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迈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快推进以核心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改革,并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于师范类高等专科院校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育思维和和教学理念,不能再停留在过去传授知识和教授技能的层面上,而是应加快向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层面转化,以更好地顺应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落实好立德树人工程。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关于核心素养的涵义,多个国家及组织的解释有所不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核心素养的释义包括:具备能够自主使用工具的能力、具有活动的主动性、能够参与社会互动活动;在上述核心素养释义下又具体包括如下技能:具有使用符号及语言的能力、具有表达能力、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自我规划的能力、具有合作共享的能力、具有面对冲突时自我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具有社会情感认知能力,上述能力均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于核心素养释义范畴内的具体涵义。而欧盟对核心素养的涵义给出了另外的解释,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终身学习的学科范畴上进行定义的,具体包括基本常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身体素质、数学思维、情感能力、科学技术、社会认知能力、外语能力。虽然不同国家及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有区别,但是从普遍性来看,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创新拓展能力。在我国,词典里对于核心素养涵义的定义为“修习涵养或者通过实践训练而获得的技能”,上述释义一方面表明了核心素养并不是某种技能,而是一个包含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技能体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路径,即良好的素养是通过训练和实践来获得的,最终以精神和能力的方式成为对象所具备的综合素質和能力体系。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既可以通过思维体系、技能体系来体现,还可以通过精神力量、价值观来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与学生的性格融为一体。对于师范类专科院校学生来说,学生的价值感和精神体系仍处于即将成熟阶段,因此在学科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更重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精神层面和价值观层面,如情感认知能力、成长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对于帮助高等学校学生以更好的态度来学习和成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核心素养理念本质上是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学校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本区别,从教学思路、教学导向以及教学目标上进行改进,便于在学科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实现对专科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二、师范生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英语教育工作,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表现为数量更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更强、能力更全面。未来的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同时还要具备全球化思想意识,能够对国际社会与英语应用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不同于过去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的。师范生的应用教育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以英语知识理论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当下师范生英语教育的主流思想。但是理念的提出和理念的实施并拥有成熟的实践经验是一个不断探索且长期的过程。当前,国内很多高等专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应用以及实践教育方面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上仍旧缺乏成熟的经验。师范生英语教育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方略,如此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储备合格的师范类英语人才。
三、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师范生英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首先进行教学角色的定位转变,从传统的教师作为指挥者和主控者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制定教学方案和活动内容,灵活应用分层次、分小组等教学方法,实现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最大化兼顾,更好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设计开放化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能够在更开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大胆思考,勇于表达,能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碰撞激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提高师范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将课程教材的讲解和课外阅读任务充分结合,引导学生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帮助学生们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在遇到不会的、不懂的问题时,能够自己去查阅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交流过程中的各种奇思妙想,教师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到并赞赏学生的思考和创新,避免千篇一律,有效保护好学生的个性爱好,在实现基础英语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个人优势的最大化发挥。
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了解,同时对学生的感兴趣和实际学习需求要准确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因材施教。师范生处于青年阶段,爱好广泛,兴趣众多,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是网络原住民,因此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针对学生的这一群体特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通过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和教育的目标。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诸如兴趣小组、演讲比赛、舞台剧场、单词争霸、外国友人交流会等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活动可以给学生更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些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的英语知识得到应用,应对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锻炼,表达能力得到增强,探索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师范生英语多种素养的训练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