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2020-01-06王同斌

下一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重大疫情思政教育新媒体

王同斌

摘 要:当前,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不同价值观的碰撞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科学对待疫情、坚定理想信念,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从构建疫情防控体系、发挥同辈引领作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三个维度,对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重大疫情;大学生;新媒体;思政教育

一、研究背景

自2019年12月份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引起罕见的公共卫生疫情,给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做好防控工作,阻止疫情向校园蔓延,国家教育部下发通知,令全国学校2020年春季延迟开学。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加纷繁复杂。疫情在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隐患的同时,也会因各种信息的大量涌入,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冲击。一方面,作为网络用户主力军,大学生每天会从各种平台、自媒体获取到大量疫情相关新闻报道,日益紧张的气氛,不断增加的数字,势必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不时有归国人员拒绝隔离、故意隐瞒行程和留学生崇洋媚外、公然侮辱国家等新闻见诸报端。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出现负性情绪,甚至动摇理想信念。因此,利用新媒体在重大疫情期间探索有效的思政教育途径,做到防控与育人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凝聚力量战胜病毒,而且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维度。

二、疫情环境下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纯粹线上教育不利于了解学生想法与感受

教育是师生互动、双向的过程,不仅是一味的把信息灌输给学生,也不只是做一个线上问卷调查就能了解学生真实需求,而是需要老师通过跟学生的日常接触,真正的花时间下功夫的去了解学生们的真正需要和想法,从而制定相应的线上教育模式和方法。[1]并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育手段。疫情条件下,师生缺少必要的互动,即使通过直播师生互动,也很有可能因为学生不善于表达、网络卡顿等主观、客观条件而限制交流、反馈。因此,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更要调动学校各方思政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学生的内心,获取反馈。

(二)长时间网课学习加重大学生网络负担

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延迟开学,国内各高校顺势而动,纷纷制定了相关方案,利用QQ、微信、钉钉、学习通等平台和软件开展在线教学。但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一直以课堂上课为主,首次面对网课教学,高校教师有可能会在具体工作要求、平台资源选择、技术问题等方面出现偏差,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而许多大学生也是首次体验网络授课,加上受假期中作息不规律、未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对网络授课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2]此时再靠辅导员大张旗鼓地进行线上思政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就需要发挥朋辈引领作用,通过身边榜样力量的号召,让同学明白身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政引流”。

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突发的紧急事件会极大地激发民众的信息交流和传播行为,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大学生更易获得和传播疫情相关信息。[1]特殊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守好和利用好新媒体这一阵地。充分调动高校各方思政力量利用新媒体去引导学生,发挥朋辈力量传播正能量,挖掘课程思政实现合力育人。

(一)调动各方思政力量,构建疫情防控体系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打破了大学生原本放假在家休息、开学返校的生活模式。他们既要调整状态,主动配合所政府居家防控措施,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关于新冠肺炎的消息,又要按照不同老师不同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线上学习,毕业生更要面临沉重的考研、就业压力。这都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和思想等各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新形势要求必须调动高校各方思政力量,利用新媒体构建疫情防控体系,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在疫情初期,南阳理工学院学生工作部门便在学生工作微信平台开发了程序,要求学生们每天进行健康填报,辅导员每天通过QQ群、微信群向同学们发送慰问消息,提醒同学们做好自我防范。并对重灾区学生和有过重灾区旅居史学生进行筛查,给与重点关注。这些措施使学校在疫情初期便能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部门也在疫情初期利用QQ、邮件等形式对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帮扶、咨询和救助,引导学生们理性看待当前疫情形势,以平稳的心态应对疫情所引发的负面情绪;网课开始后,思政部老师创新推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专题系列课程,把开学第一课打造为面向全校师生爱国主义一堂课、政治引领的一堂课、科学普及第一课、法制教育第一课,全校两万多名师生集体收看直播。不同部门的思政力量全部被调动起来,为打赢疫情攻坚战、巩固思想政治引领打下坚实基础。

(二)挖掘周围朋辈力量,弘扬红色志愿精神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青少年向成熟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强又缺乏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判断而出現认知偏差,极易受到网络谣言、过度报道甚至西方舆论攻击等负面信息的冲击,价值观受到误导。[3]朋辈帮扶相比传统思政教育手段,因同学们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语言、心理趋向和学习生活背景,更能引起学生共情,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南阳理工学院团委和招就处在疫情期间广泛征集在校大学生和校友抗疫事迹,进行详细报道。用师生身边典型教育人、鼓舞人,传递疫情下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使舍小我为大家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新媒体得到传播与弘扬。团委还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疫情过后,我想...”专栏和战“疫”网络文化作品展播专栏,收集同学们疫情期间的生活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一件件饱含心血的作品,传达出南工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在同学中起到了巨大的榜样引领作用。

(三)挖掘课堂思政元素, 实现思政教育“引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就明确了高校要树立全员育人工作理念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4]专业课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疫情期间,思政教育不单单是辅导员和其他思政人员的任务,专业课教师同样需要承担起育人职责。

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需要专业课教师从教学目标入手,结合专业特点、每章课程内容,来挖掘思政元素,设置相应德育“教与学”目标地图。[5]同时,专业课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政治理论知识,对国内外疫情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网上授课时,将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做好学生引路人。南阳理工学院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利用课间或业余时间学习教育厅厅长讲话精神,并在线上授课时,将宣传防控知识、合理调整情绪、坚定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等内容传达给学生们。如中医学专业,可着重让同学们讨论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方法、人与自然平衡关系、职业发展方向、正确的生命观等内容,让同学们学会守护生命,拥有守护生命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2):209.

[2]赵波,蔡特金,张志华.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呈现与调适——基于自我关怀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0(04):49-54.

[3]李晓晓.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影响与模式探索[J].智库时代,2019(31):201-202+204.

[4]杨卫东,孙舒悦.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92-93+96.

[5]袁颖,朱国福,杨柏灿,王海颖,潘颖宜,何世民,张贵彪,王又闻,金素安.立足文化内涵 实施课程育人——中药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8,37(04):27-30.

猜你喜欢

重大疫情思政教育新媒体
总体安全观下的中国重大疫情安全治理战略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重大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任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