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06胡立贵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财务共享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胡立贵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型集团企业纷纷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对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带来了极大挑战,不仅在人员数量需求方面显著减少,更在知识结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各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积极融入业财融合理念,及时与市场有效对接,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加适应新形势的“业财融合”复合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财务共享;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集团企业纷纷抓住机会实现自身财务管理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通过财务共享服务,提高财务数据的处理效率,优化内部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对如此情形,高校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转型,应该积极探索贴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在会计人才培养理念、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是指将共享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应用在财务日常工作中,通过整合处理保证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和结构的统一,共享服务的建立,避免了财务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企业财务处理效率,实现了低成本化,为企业创造出利润空间。财务共享服务推动了企业财务信息一体化、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相比于传统财务模式的一次创新。

(二)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是在企业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财务人员主动了解企业的运作,与业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采纳和整合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相关业务经验来实现对业务和财务的有效控制,以及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参考依据。业财融合的主要内容涉及风险管控、财务分析和资源配置方面。

二、财务共享背景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一)共享财务能力

共享财务背景下,财务人员的分工界限愈趋明显,对于部分标准性的工作,诸如提供数据录入和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只需要基层会计人员完成即可。而对于能够优化流程服务,诸如需提供建设性建议的工作则需要经验丰富、知识结构较为完整的会计人员才可胜任。相对而言,后者的人才供给比较紧缺,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还要求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二)业务财务能力

随着业财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财务能力,更要具备业财融合能力。财务人员需有意识将自身的工作内容融入到企业业务活动中来,更多地了解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及融资等领域的基本运作,切实做到运用财务功能为具体各环节业务提供分析、预测、决策等参考建议。

三、财务共享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集团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越来越普及,业财融合理念也日趋成熟。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必须了解市场需求,对以往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动与市场对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未来型”人才。

(一)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减少

当前,以中兴、华为等为首的大型集团企业纷纷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该中心的建立将财务领域中部分能够集中处理、标准化运作部分通过专业分工并统一处理,这样不仅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形成规模效益,也精减了财务人员的数量,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毋庸置疑,这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势是否还存在,值得引起各高校深思。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显著提高

财务共享背景下,集团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财务共享中心不仅要求财务人员掌握会计价值核算和分析等基础工作,而且也要求其掌握诸如预算、投融资决策等财务管理知识和经济、战略管理等必要的非财务知识。而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多侧重于财务知识方面的教育,显然已不能满足财务共享下业财融合人才的知识需求。

(三)传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际严重脱节

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因受财务工作特殊性的限制,校企合作基本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大部分高校主要开设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等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基于流程再造的财务管理变革,对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中小企业自然有所区别。所以对于高校来说,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财务共享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随着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陆续建立,业财融合理念的不断普及,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随之而改革,具体可从培养目標、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

(一)重塑培养目标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逐步意识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更加切合市场需求。事实上,仅依靠高校几年的会计课堂知识传输,很难将学生培养成“业财融合”复合型会计人才,众多高校依然按照传统的会计培养目标侧重于对核算型会计人才进行教育,培养目标仍偏重于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然而,无论是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出现,还是业财融合理念的提出,再到国家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提高会计实务门槛,无不说明“业财融合”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重要性。高校应该紧贴企业岗位需求,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塑立培养目标,将“专业核算型”会计人才转型为“业财融合”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更新课程体系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重点考虑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识课中适当加大英语的课时比例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专业基础课中加入经济学、管理学、内部控制管理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注意将财务会计类和财务管理类课程并重。具体来说,适当降低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核算类课程课时比例,适当提高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财务管理与分析类课时比重。值得一提的是,各高校传统会计人才培方案中,普遍存在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点重叠现象,可以尝试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对重叠知识点实行必要的重构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三)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在授课时尽可能避免“一言堂”,必要时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讨论、演讲、报告、模拟、案例分析等。其中“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方法,该教学方法有效地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将教师从课堂的“主体”地位中“解放”出来。简言之,将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分组,并赋予每人具体职务,个体的成绩表现与所在团队密不可分,成员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效牵制。该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都会有存在感和责任感,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也能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自我担当,更能让其体会到责任和荣誉的重要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趋势、业财融合理念的不断普及,均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财务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在掌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同时,教师有必要补充非财务知识的学习,不仅懂得财务专业知识,也要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类相关知识。在教学之余,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对企业案例的收集和行业动态最新发展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升学术和科研水平。只有如此,才可以将业务和财务有效融合起来,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教学任务。

总之,在当前财务共享的背景下,高校的会计专业建设要贴合市场需求,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型创新,重塑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业财融合”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冰.基于财务共享的“云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9,(19):120-123.

[2]  陈虎.财务共享服务与全球化财务人才培养[J].财务与会计,2018,(22):26-28.

[3]  程慧玲.数字经济时代财务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新会计,2019,(7):6-9.

[4]  宋建军.行业变革背景下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培养探究[J].会计师,2019,(24):65-67.

猜你喜欢

财务共享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平安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研究
通信运营企业基于客户效益的业财融合研究及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业财融合助力企业发展探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实施业财融合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通信企业基于价值的业财融合分析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