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碚“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代乡村振兴的现实启示

2020-01-06傅强强李丹

重庆行政 2020年6期
关键词:卢作孚北碚建设

傅强强 李丹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维护好“三农”利益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建设与振兴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与人民幸福的根本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供了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回顾近代中国乡村面临的困境,部分有志之士秉承救国先救乡村而投身其中,卢作孚可谓西南地区的杰出代表,时至今日,其乡村建设(以下简称乡建)理念与举措仍具有生命力。当代乡村振兴可看作百年乡建的新生,乡村同时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与契机,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背景下,还要巩固好已有胜利成果,鉴以往知未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一、北碚“乡村建设运动”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乡村地区处于“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面对乡村社会治理失序,为寻求乡村自救之路,“乡村建设运动”登上历史舞台,今重庆市北碚区乡建运动在卢作孚先生的带领下应势而生。

(一)近代中国乡村的时代境遇

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乡村的艰难处境,乡村多残破不堪。在此情况下,以政府主导推动乡村自治的乡建活动陆续开展,如江宁自治实验县、镇平自治,都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政府实质性支持较少。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还有官僚资本的打压,乡村传统手工业遭受巨大冲击,因此,乡村新型工商职业教育就尤为重要,如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但进程较为缓慢。

民国社会处于大转型的动荡时期,乡建虽已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新的社会革命正在酝酿,且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乡村面临的劫掠使乡建运动停滞。从文化来看,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城乡文明隔阂使得传统宗族社会和乡绅文化传承遭遇断层,部分人认为根源在于外来文化侵入致使传统文化退化。因此,一些乡建试验者认为创造新文化能救活旧农村。如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运动等期望开启民智、复兴乡村。

(二)北碚“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机遇

相较于其他乡建试验,北碚“乡村建设运动”较为成熟,较成系统,一方面在于重庆地区作为陪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社会形势较前线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在于各界力量汇集于重庆,大量现代化高校、工厂迁入带来了现代文明。此外,民生实业公司自有的经营所得与社会各界的经济支持,使北碚能够修建交通网络再进行有规模的工业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使得北碚乡村的长期建设和稳定有了物质支撑。

1930年初,卢作孚上任后在详细考察北碚地区后提出“乡村建设”这一理念,于30年代中期建设性地提出现代国家主要改造“關键在于整个社会组织、生活、道德的改造。”在某种意义上,北碚的实验已不止于对乡村建设,其对现代城镇化和现代社会的探索亦是热切渴望的。

二、北碚“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

北碚乡建肇始于1927年,但调查开展早已进行,其历程大致经过1927—1931年的前期准备和1932—1949年的建设。二十几年集中建设为北碚乃至西南地区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石,因此,探究其主要内容及总结其经验颇有受益。

(一)集中力量建设经济

在整个嘉陵江三峡地区(以下简称峡区)的建设计划中,卢作孚欲将北碚发展成生产的区域,再更好地为其他社会事业服务,其认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必须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但更当集中一切力量于经济建设。”[1]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北碚成熟的经济才为后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北碚地区的经济建设首先以改造现存产业为基础,即集中力量发展当地落后的煤矿事业,集中资金引进机器提升开采效率以谋求长远发展。其次,伴随煤矿开采的兴起及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经济生产区域,再以此生产区域向周围区域乃至全国辐射发展经济。为了集中有限力量,峡防局官兵除去必要的日常军事训练和为保障安定消除匪患外,还需根据自身具备的技能或是通过专门训练参与到生产活动中。为了应对地少人多的局面,乡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到公共事业的建设上去,峡区人民以有限的力量既使峡区建立起了以矿产为主的经济产业,又为全国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优先规划交通网络

交通是事业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卢作孚曾到华北、华东等地考察,在见识了发达地区的建设之后,认识到“交通运输是全世界的血脉”,坚定“要繁荣市面必须要交通,因为交通的便利了,铁路沿线亦渐次繁荣”[2]的交通优先原则。

卢作孚来到北碚后组织调研北川铁路事宜,1927年8月,决定合资组建“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其初衷是为提升矿产运输效率。卢作孚回川后督促全线规划,到1934年北川铁路在其领导下建成并极大地提高了煤炭运量,由以往每天不足四百吨迅速攀升至两千吨,煤矿产业由此成为了峡区现代化意义上的支柱产业,也为北碚其他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此外,北碚和峡区周围还开通了嘉陵江航道,一方面方便群众出行,另一方面使得物资可经由水陆通畅运输到邻近城市。交通网络促进了北碚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城乡间商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三)重点发展文教事业

卢作孚把现代化教育作为乡村现代化的重点。在此,他致力于把峡区建设成不仅是拥有发达经济产业的区域,还是集合了高等人才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区域。

1923年,卢作孚就提出“义务教育与社会教育,以普及为度”[3]的主张。为实施社会教育,北碚地区创办了类别不同、规模不一的便民教育组织,在生产生活开展中实施民众教育,从思想上、文化上、细节上引导民众关注时事,如在体育场里、在电影放映期间穿插科普知识。新建公园、博物馆、民众会堂乃至政府机关向当地群众开放,使群众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北碚的成功,不仅是基本经济产业上的发展,而且在大众现代教育上调动了峡区人民的积极性。

(四)同步推进乡村城镇化

北碚乡村建设的城镇化建设与经济、交通、环境建设是同步进行的,正如卢作孚所说:“以巴县的北碚乡为中心,以北碚作第一个试验,可以造起周围的影响来。”[4]这正是先发展城镇再以良好的基础为依托带动周边乡村的建设。

自1927年到北碚就任,卢作孚便一边向各方筹措资金,在北碚兴办工厂,发展交通,一边整顿城市的市容市貌,创办学校和医院等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引进专门教育人才,在城市和乡村各地开展民众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北碚大规模兴建基础工程,使得整个峡区的官兵和群众都变得异常繁忙。城市大面积扩展,部分城市功能区在周边乡镇得以迅速形成。卢作孚的前瞻性思考和科学性谋划使得北碚成为了当时的花园城市和乡村建设的典范。

三、北碚“乡村建设运动”的现实启示

北碚乡建与乡村振兴战略虽有诸多差异,但北碚乡建的诸多理念与构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北碚乡建以产业建设为支柱,以交通建设为依托,以多元化乡村教育繁荣乡村文明,大力建设花园城市,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建设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需在实践中借鉴北碚乡建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启示。

(一)坚持党领导乡村工作,让乡村治理“活”起来

在当代乡村振兴实践中推动全领域、全方位振兴,更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强有力的专业化队伍,这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在基层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激发乡村各类主体活力。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5]乡村治理首先是建立起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法规确定党领导乡村工作的要求,做到既有章可循也能灵活应对突发状况。其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比以往乡建组织,“我国现有超过54.7万个建制村已建立基层党组织,然而其质量还未达到要求,尤其是政治建设这一关系乡村治理的根本性、重大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还需落实。”[6]基层党组织既要在脱贫攻坚中保持战斗力冲锋在前,还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让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见成效。最后,乡村振兴队伍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北碚乡建正是得益于大批人才的聚集。当前各级政府在人才引进上应统筹地方高职院校的优秀人力资源,校地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政策优待鼓励大学生返乡建乡。

(二)发掘乡村产业潜力,让乡村经济“富”起来

当时北碚地区已认识到煤矿经济对乡建事业的支柱作用,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农业生产更多为工业服务。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要建设产业兴旺的乡村经济”,[7]各项事业才能发展起来,村民才能富裕起来。因此,乡村振兴不仅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已有胜利成果,各级地方政府还应边改革边探索以统筹规划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当前乡村振兴首先要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发展多样化现代农业入手,以土地为中心从家庭生产转化为集中化、特色化、专业化生产,从发展传统农业到发展生态农业。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开发问题频发,亟需依据新情况修订土地管理法,完善“三权分置”制度;依据现有土地规划功能建设用地,让村民共享土地改革红利。其次,从国家富强到乡村富裕再到乡民富足,完善乡村金融体系是关键,一是公共财政需向“三农”倾斜,如在村集体资源的开发上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更多种类债券;二是地方打造良好投资环境,引导民间资金流向乡村薄弱环节,投放更多种类“三农”投资产品。最后,脱贫与致富应同步进行,政府应引导村民依靠融媒体平台积极发掘传统手工技艺,开发“互联网+特产”,让乡土手艺人和成为现代互联网经济的收益人;构建农副产品深加工、乡村特色旅游等生态产业链,探索建立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社。

(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乡村社会“动”起来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回顾北碚乡建中“可以造起周围的影响来”,正是以城市为中心,凭借区位效应带动乡村社会的转型升级。現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是较为突出的矛盾,中西部乡村地区面临许多难题,社会应正确认识城乡现状以寻求乡村的现代化振兴道路。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是趋势。首先,明确城乡间的对等关系,乡村与城市作为人类的生存承载空间,二者是动态的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乡村长期以来为城市建设大输血,城市对于乡村的反哺还颇显不足,从政府到社会应当摒弃以往资源配置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重城轻乡观念。其次,打通城乡空间联接大动脉,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北碚乡建的基础就在于水陆交通以及信息交流的通畅,当前乡村公共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其交通道路建设更是硬件所在,一方面在临近城市的支持下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应依据自身区位优势成为城乡联接的扣环。最后,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拉动周围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发展而避免虹吸现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而避免城乡简单同质化发展,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在城市间互联互通,以现代信息通信等技术进步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在城乡间多向流动,使城乡产业融合上更为便捷,更以城市大发展带动乡村大发展,以城市现代化带动乡村地区现代化。

(四)繁荣乡村文化事业,让乡风文明“新”起来

乡风文明是乡村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卢作孚为使北碚地区的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潜移默化地受现代教育,开展了“现代生活的运动、识字的运动、职业的运动、社会工作的运动”[8]。当下乡村振兴在文化和精神内涵建设中仍需更多新的建设行动来塑造新风貌。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首先,思想道德建设与传承乡风文明需同步进行。基层党员干部应认识到乡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积极做好党群关系的粘合剂。其次,发展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北碚乡建的重点是发展各类教育组织让更多人受到更多教育,乡村教育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开展,发展接地气的特色劳动教育、研学教育、人文风情教育等来完善城乡教育结构。在后疫情时代应尤为重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文卫教育事业,联合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系统性、长期性的乡村教育计划。最后,乡村振兴不仅有新面貌、新形象,还要将新发展理念、新乡风文明深入其中焕发新气质,进一步则是塑造新乡村人。乡风文明是特定地域的民众在生活、生产、文化习俗的综合体展现,应充分挖掘当地优良家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风文明;培育乡村文学家书写乡土生活的新故事、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促进乡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乡村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五)加强乡村生态保护,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美好自然生态环境已然成为乡村最大优势。回顾北碚乡建发展在矿业开采的同时开展环境整治运动、兴建公园,建设成环境美丽的花园城市。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遵循生态规律,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对乡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9]。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发展道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乡土传承都表达了天人合一、节约资源、建设美丽家园的共有内涵,其深刻影响乡村社会至今。其次,综合治理乡村突出环境问题。乡村污染一是乡村自身发展过程所造成的,二是来自城市污染转移。这要求一方面健全城市污染防治与处理体系,减少城市污染向乡村的转移;另一方面应加强乡村在土地、水源污染等方面的治理,落实好乡村生活生产垃圾分类处理政策,构建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最后,正确认识和把握乡村生态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关系,打造优美宜居环境。只有恢复和拓展乡村生态承载力,促进其生态化转型,才能依靠生态化循环应对化解重重危机。乡村生态合理开发也是保护,可引进一批生态科研团队下乡驻村,规划一批精品乡村生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同时积极支持具有成熟生态资源的乡村,将其生态产品进行量化和标准化以获得市场交易准入,将乡村传统自然生态转化为现代经济发展样态,促进城乡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四、结语

从近代中国整体乡村建设运动与试验来看,百年乡建的跌宕起伏正是源于一批又一批中国人面对诸多困境还愿意俯下身来建设乡土、复兴乡村,乡村社会才能够有化危为机的持续承载力。从北碚乡村建设运动持续进展来看其过程是成功的,所带来的“乡村的现代化”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在当前乡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时,虽然千村有千面,不能复制某一成功模式,但北碚经验对今天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现代化治理来说仍值得深入研究,卢作孚先生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也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当前乡村振兴则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更多乡村建设与振兴的新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道路。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8DY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3][4][8]凌耀伦,熊甫.卢作孚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02;514;336;355;35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6]蔡文成.基層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8(03):62-7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9]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01).

[10]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6-12-03(001).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卢作孚北碚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动
重读卢作孚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为商不有的卢作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