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卢作孚
2016-08-11熊怡受访者提供
◇ 文/本刊记者 熊怡 图/受访者提供
人文地理
重读卢作孚
◇ 文/本刊记者 熊怡图/受访者提供
从白手起家到资产过亿,从民族实业家到社会改革家,近似完人的中国船王卢作孚,一手创建了声誉卓著的民生航运公司,在重庆北碚推行地方建设和普及教育。而他的经历,他的那些情感和痛苦,展示了在那样一个混乱并且充满阻力的时代,一个人是怎样用热情和抱负,一心想要改变世界的未来,他的影响和眼光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
2015年12月2日,《百年心事:卢作孚传》新书发布研讨会在鹅岭公园举行。30万字的传记文学《百年心事:卢作孚传》由卢作孚的长外孙、作家清秋子创作。作品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卢作孚不平凡的一生。
1956年,卢作孚遗孀蒙淑仪在长春与长外孙(本书作者)留影。
走外祖父当年的路
“走得再远,对家人只讲重庆话,重庆是永远的乡愁。”清秋子本名程晓刚,1952年生于重庆,是卢作孚二女儿卢国仪的儿子。他早年下乡插队8年,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定居海南,代表作有《我是北京地老鼠》《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我是老三届》等。
清秋子幼年时就随外祖母蒙淑仪离开重庆,到东北生活。20岁时他回重庆居住了5个多月,对外祖父卢作孚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时我就有了为外公写一部传记的想法。”为外祖父写传,大多认为其会带有个人情绪,但清秋子说他对本书的把握一是真实,二是客观。
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并长期与重庆方面专门研究卢作孚的专家交流,其中就有西南大学教授刘重来、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鸣鸣等。“事有出处、言必有据。”刘重来用八个字概括本书。清秋子说:“写这本书算是了却一个心愿,如果不写这个传记,他可能就淹没在历史里,被人们忘记。”
卢作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还是一位取得多方面成就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他倾注大量心血开创北碚试验,把这里的文化、教育、经济、卫生各项事业建设得应有尽有,被称为“北碚之父”。
2009年,清秋子开始动笔,为卢作孚写传。“查阅了很多资料,第一稿很快就写出来了,可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2013年是卢作孚诞辰120周年。这一年的4月和5月,清秋子两次从海口回渝,重走当年卢作孚走过的路。
两次行走,加起来行程8000多公里。回到海口,清秋子推翻自己此前所写的初稿,用时4个多月,完成了30万字的《百年心事:卢作孚传》。
抗战时期卢作孚陪同加拿大大使参观北碚
重新“认识”卢作孚
卢作孚身上有一大堆不协调:既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又是眼光敏锐、知识渊博的学者;既是不懂得时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超前的实业家;既是没有存款的一介布衣,又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航运巨头。然而,他的名字却长期为历史的尘埃所掩蔽。
①②卢作孚长女卢国懿、次女卢国仪旧照,1930年代摄于重庆千厮门。
③1930年夏季,卢作孚率团考察青岛时留影。
十五岁,他因贫困而辍学,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子弟;三十岁,他携家带口,是徘徊在人生岔路上的迷茫青年;四十二岁,他坐拥中国近代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是资产过亿的大企业家;四十五岁,他手握国家交通命脉,是位高权重的政府要员;五十九岁,他以悲剧收场,身后留下的不是大笔遗产,而是无尽的遗憾。
卢作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对经营管理、道德重建有哪些经验智慧?他对社会转型、民族复兴有哪些深刻见解?他如何在波诡云谲的时代里闯出一片天地?他为何受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持有不同政治立场之人的一致赞誉?他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正经历重要转型期的今天,是彻底拂去那些历史尘埃的时候了。
本书侧重于讲述卢作孚的人文精神演变,结合与其有密切交往的众多民国人物,详细介绍了卢作孚在思想上的探索历程,着重刻画了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是如何养成以及如何被毁灭的。
Rereading Lu Zuo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