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性视角下中国真实消费贡献率分析
2020-01-06朱雅玲文启湘
朱雅玲, 文启湘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一、 引言
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中国逐渐进入需求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消费率由降转升、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再加之十九大和2018年底中央经济会议不断强调“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研究成为消费经济学的热点。“十二五”期间消费无论在经济存量还是在增量中均占据第一位。201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60%,达到61.9%,并再度大幅超过投资贡献率,随后逐年攀升。2011—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3%,高于投资贡献率10个百分点左右(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消费和国民生产总值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016年,消费贡献率更是达到66.5%,与43.1%的投资贡献率、-9.6%的净出口贡献率相比,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基本稳定,消费的基础地位和主引擎作用明显提升[1]。但我国消费率长期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大,近10年消费率一直低于50%,与世界平均80%左右的消费率相距甚远。消费率的波动与消费贡献率稳定提升的相左,是否意味着不同水平的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差不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居民消费率被低估了[2-6],由于低估偏差的存在,可能导致统计的消费支出出现一定的误差,而消费支出又与消费贡献率紧密联系。那么,统计消费贡献率与真实消费贡献率是否存在偏差,是什么因素导致偏差?本文将围绕一个观点、两个因素来解答这些问题。
关于消费贡献率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一是基于贡献率数据分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也是目前文献涉及最多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论证消费对经济增长具备长期稳定的贡献[7],进而通过调整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8]38;[9-12]、缩小收入差距[13-15]等着手提高消费并发挥其“助力器”作用。二是部分学者从多维度研究、测算消费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如刘东皇、孟范昆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消费结构3个维度对居民消费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中国消费增长的原因[16];陈家清等测算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门限效应,并与投资和出口贡献率进行比较,发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波动最小,并具有门限效应[17];谷亚丽从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入手,通过推导得到速度因素、结构因素和价格因素是影响贡献率的3个因素[18]。
从已有的文献看,第一方面的研究仅仅将贡献率作为数据工具,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其研究本质仍在于讨论消费;第二方面对消费贡献率的研究深度明显加强,即将消费贡献率作为主体,研究其本身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但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6] [17]。因此,本文从第二个视角出发,对目前“消费率低估”[4-6]学术观点做进一步延伸研究,在计算真实消费贡献率的基础上,寻找统计消费贡献率与真实消费贡献率的偏差,试图在正确的逻辑前提下探究消费贡献率和消费率共同提高的对策思路。
二、 真实消费贡献率的形成
中国消费贡献率真实吗?这一问题值得商榷。探析真实消费贡献率,首先需要从贡献率的内涵和外延出发,从基本计算公式中挖掘影响消费贡献率的因素。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消费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CR表示消费贡献率,Ct和GDPt分别表示当期消费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Ct-1和GDPt-1表示上一期的消费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对消费贡献率的公式进行变换,可以发现影响消费贡献率的因素。
首先对消费贡献率公式进行变换,提取当期消费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
(2)
观察式(2)可以发现,当期消费贡献率的因素除当期消费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外,还与消费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有关,即:
(3)
(4)
(5)
其中,Ct/GDPt表示消费率,DGDP,t/DC,t表示本期GDP不变价发展速度与最终消费支出不变价发展速度的比值,VC,t/VGDP,t表示本期最终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与GDP不变价增速的比值。
从计算公式的分解看,影响消费贡献率的因素主要有消费率、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3项,由于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紧密相关(增长速度等于发展速度减去1),在多数场合中两个指标基本视同一致,并且其含义均表示某一指标的变化速度。因此,影响消费贡献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消费率和速度因素。
既然从上文消费贡献率计算公式的分析,我们得到了消费率和速度因素是影响消费贡献率的两个变量。那么,要探讨中国的消费贡献率是否真实,只需要讨论中国的消费率和速度因素有无偏差即可。从目前已有研究看,由于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均是同一指标不同时期值的比值,是相对指标,即使某一指标统计口径或方法存在一定偏差,但通过相对比较可以避免由于统计方法所带来的误差,因而对于速度因素,学者们更多从如何提升GDP增速或消费增速方面进行探讨[19]。而对于消费率,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目前消费率存在低估现象,如王秋石、高敏雪等学者认为我国消费率偏低是一种假象,事实上中国消费率是被低估的。[6] [20]一方面,由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居民消费支出是通过抽样调查,进而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推算得到的,这使得居民消费支出与实际消费存在偏差;另一方面,由于隐性收入、灰色收入的存在,使得居民消费“企业化”“投资化”和“公款化”,一部分隐性消费、灰色消费并未统计在内,以至于我国消费率被低估。总而言之,已经有学者讨论并论证了我国消费率被低估的合理性。既然消费率被低估了,那么与之密切相关的消费贡献率呢?如果单纯凭借消费率被低估这一现象而认为消费贡献率也被低估必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消费贡献率还受到速度因素的影响,但其真实性必然是值得商榷的。
三、 中国真实消费贡献率实证检验
(一) 真实消费贡献率分析
通过对消费贡献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消费贡献率与实际贡献率存在偏差。如果采用消费贡献率数据对我国消费现状及对其他宏观变量的影响进行探讨,首先就需要对真实消费贡献率进行探析和估算。在真实数据基础上分析得到的结论更具备可靠性,所提出的建议更符合现实性,这也是统计学的基本要求。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6] [21],我们以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速替换实物消费增速,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替换服务消费增速,从1995年(2)由于中国统计方法在1994年取消MPS核算方法,开始采用SNA核算体系,MPS核算体系并不统计非物质生产,因此以1994年为基期。但由于消费贡献率公式中含有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为了保证统计上的一致性,选择1995年作为起始点,1994年视为前一期。开始对每年最终消费支出进行调整,进而得到调整后的消费率。同时,我们利用式(5)进行真实消费贡献率的计算。这是因为相对于式(1)直接利用消费增量和GDP增量的比值而言,式(5)更多采用相对值连乘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减少偏差。经过计算调整后的消费贡献率见表1。
表1 1995—2017年中国消费贡献率的估算结果 单位:亿元
注:表中1995—2016年原始数据来自《2017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数据来自《经济日报》,最终消费支出和GDP数据调整为不变价(1994为基期),并以此计算GDP和消费发展速度。
(二) 公式计算消费贡献率真实性的检验
通过数据调整和公式,我们得到了真实消费贡献率的估算值。单从绝对数值看,所有年份的消费贡献率基本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但是,仅仅根据数值并不能保证我们计算的消费贡献率就是真实的,尽管我们试图对消费贡献率公式进行分解,并尽量从统计的严谨性上去调整数据。因此,我们通过与原有消费贡献率的相对比较,以及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间贡献率的关系来对计算得到消费贡献率的真实性进行佐证。
1. 真实消费贡献率与统计消费贡献率。首先,我们对计算得到的真实消费贡献率和统计得到的消费贡献率进行比较(图1)。从数值上看,尽管不同年份中真实消费贡献率高于或低于统计消费贡献率,并未呈现出统一的低估或高估现象。但分析两者趋势看,本文计算得到的消费贡献率与统计的消费贡献率走势基本一致:在统计消费贡献率上升的年份,真实消费率也上升,而在统计消费贡献率下降的年份,真实消费率也下降,且两者相差幅度并不大。也就是说,尽管本文计算得到的消费贡献率数值与统计得到的消费贡献率数值不同,但其趋势却十分相像,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估算消费贡献率的真实性。
2. 真实消费贡献率和统计消费贡献率的稳健性检验。在实证回归中,稳健性检验通过变量替代或测量方法变更来检验变量之间结果的稳健性。例如,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回归结果稳健性进行检验,通过与因变量密切相关的一个变量来替代因变量,如果该变量与自变量的回归结果与原变量相似,则说明结果具有稳健性。或通过变换测量方法来搜集因变量数据,若数据变更后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结果与原先相似,则说明结果具有稳健性。借鉴稳健性检验的思路,对消费贡献率和消费率的关系进行回归,若真实消费贡献率和消费率的回归结果与统计消费贡献率和消费率的回归结果一致,则可以说明本文估算的消费贡献率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见表2。
图11995—2017年中国消费贡献率
表2消费贡献率与消费率回归结果
从表2中可以发现,消费率与真实消费贡献率和统计消费贡献率的系数分别为0.497和0.501,两者仅相差0.004,并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国民生产总值(GDP)与真实消费贡献率和统计消费贡献率的系数差距也不大,说明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也即意味着本文估算的真实消费贡献率和统计消费贡献率数据趋势上相似,结果具有可靠性。
3. 真实消费、投资和出口贡献率。除了与官方统计的消费贡献率进行比较验证外,我们还利用消费与投资和净出口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验证。在支出法核算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GDP的三大需求,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和为100%。如果按照上文计算得到的三大需求贡献率总和为10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贡献率的真实性提供佐证。
表3呈现了本文估算的1995—2017年国家真实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计算可以得到1995—2017年期间,所有年份中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和为100%左右,误差不超过1%。这显然印证了我们估算的消费贡献率的真实性。
表3真实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估算结果 单位:%
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数据为不变价(1994年为基期),通过式(5)计算得到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 中国消费贡献率的提升:基于一个观点和两个视角
(一) 消费贡献率低估观点的讨论
尽管真实消费贡献率与统计消费贡献率的关系并没有呈现出直接的低估或高估现象,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深入分析,仍然可以得到我国消费贡献率被低估的结论。从图1看,1995—2017期间真实消费贡献率和统计消费贡献率的关系可以分为3个区间:1995—1999年、2000—2010年、2011—2017年。在1995—1999年和2011—2017年两个区间内,真实消费贡献率高于统计消费贡献率;在2000—2010年期间内,真实消费贡献率低于统计消费贡献率。从整体样本期间看,两者关系似乎不能得到单一的结论。但是,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和消费贡献率的两个因素分析可以发现,在2000—2010年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消费率急速下滑的期间,2000—2010年我国消费率逐年下滑,自63.3%下降为48.5%(见图2),期间均无反弹。并且,此期间我国正处于投资主导的蓬勃发展期,出口也随着2001年加入WTO之后迅速发展。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消费被动地“挤出”了。在消费率递减而贡献率速度因素基本保持平稳的情况下,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没有统计的那么高,事实上,消费贡献率被高估了。而1995—1999年 和2011—2017年期间,前者区间内消费率基本保持60%左右,而后者区间内消费率逐渐回升,速度因素也均呈现稳中上升之势。
图21995—2017年中国消费贡献率影响因素和GDP增长率
按照计算公式(5),消费贡献率也应当随之上扬。但是统计的消费贡献率在此期间却并未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1—2017年新常态时期,统计消费贡献率先表现出了大幅下降的态势,继而又窄幅上升。尽管真实消费贡献率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走势,但其下降幅度较小而上升幅度较大,与现实情况更为符合。也就是说,在1995—1999以及2011—2017年期间内,我国的消费贡献率被低估了。
从数据上看,2000—2010年我国消费贡献率呈现高估现象,但我们也要看到,2000—2010年是我国经济急速增长的年份,平均10.36%的超高速增长在国际上并不常见,且与一般经济规律有所偏差[22]。此期间只能视为特殊时期,并不具备一般性。而在早期以及近年的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逐渐趋向于长期可持续增长,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更符合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的经济发展逻辑。我们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近年来新常态时期,我国的消费贡献率被低估了。现实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统计得到的更大。因此,近年来中央不断强调“促进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政策导向符合现实要求,需要进一步的贯彻落实。
(二) 提升消费贡献率的两个视角
通过真实消费贡献率的探析和论证,我们得到了“中国消费贡献率与实际消费贡献率存在偏差,实际消费贡献率被低估”这一结论。1995—2017年真实消费贡献率平均达到55.1%,高于统计消费贡献率0.7%。既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此之高,那么要维持甚至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需要坚持发挥消费的主引擎作用。通过上文消费贡献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知道消费率和速度因素是影响消费贡献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要提升消费贡献率,就要从消费率和消费增长速度两个方面着手。
1. 消费率。随着国家消费相关的政策调整和引导,我国消费率有大幅提升,自2012年始突破50%,再度占据需求的半壁江山。但是,尽管目前消费率有了提升,仍有许多学者指出目前消费率存在低估问题,只要解决造成消费率低估问题的几个原因,现有的消费率其实已经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6][20]。其中,企业灰色收入、投资腐败和公款消费是造成消费率低估的主要问题。王小鲁指出,企业灰色成本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支出的本不应支出的成本[23]。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直接给予货币、为私人买单以及赠与私人物品等方式为自身达到目的。按照国家统计局定义,企业对消费品的购买并不计入居民消费,但事实上,不少企业通过灰色成本将企业消费转为私人消费,这导致一部分消费并未计入最终消费支出中。因此,为了显性或隐性的提高消费率,灰色收入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在2012年之前,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家大力提倡投资。当投资项目批准后,国家将投资预算直接计入投资支出作为当年的投资。但在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者或多或少地通过寻租行为从投资预算中为自身获取收益,这部分收入便成为参与者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由此,一部分用于消费的腐败收入却被记作投资,造成消费率低估。另外,公款消费作为政府消费的一部分,由于其不透明化和集体化,使得本应计入消费支出的费用被掩盖,造成消费率低估。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企业灰色成本、投资腐败以及公款消费等问题有所改善,这也是近年来消费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但是,只要有“租”可寻,就会产生寻租行为,因此只能通过适当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来缓解或改善目前现状。如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效率,强化中小企业的财务透明化降低灰色成本;促进投资体制的透明化,规范投标招标制度,加强责任人制度以及投资激励机制等缓解投资腐败;促进公款报销制度的程序化和透明化,严格公款消费内容及限额以及强化奖惩机制等降低公款消费。腐败、公款消费等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遗留的历史问题,根除难度很大。因此,可以通过政策的完善和调整逐步缓解和消除,保障消费支出的真实性,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 消费增长速度。不同维度的消费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促进某种消费的增长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整体消费的增长。首先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看,1995—2017年期间,居民消费对总消费支出的平均贡献率高达73.4%,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也达到38.7%,而政府消费对总消费支出的平均贡献率为26.6%,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4.4%。当然,单纯地数值比较并不能说明居民消费贡献率较高,因为居民消费平均占据了总消费74.4%而政府消费仅达到25.6%。但从两者标准差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标准差为7.48,而政府消费贡献率标准差为11.92,可见相对于政府消费而言,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为稳定。从城乡消费维度看,占总消费52.4%的城镇居民消费对总消费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0.6%,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1.6%,而占总消费22%的农村居民相应平均消费贡献率为12.8%和7.1%。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标准差分别为9.13和6.49,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为稳定,波动幅度较小。但同时,从2017年各类消费增长速度看,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2%、10.5%、9.4%和8.2%(3)根据2018中国统计年鉴消费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农村居民消费增幅缓慢。因此,结合消费增长速度对总消费的贡献率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看,要促进总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提升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消费增长仍主要依赖于城镇居民,但农村居民消费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因此,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指导下,应重点关注农村居民的消费,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指导、提供就业等增加其收入,增强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金融财税、消费信贷等政策的调整,缓解农村居民后顾之忧的同时增加其消费的多元性,为农村居民释放消费潜力提供选择和支撑。
五、 结论
消费率偏低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和现实经济发展中饱受争议的问题,但与消费率紧密相关的消费贡献率是否真实却鲜有学者探讨。总体来看,已有文献对于消费贡献率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在默认消费贡献率真实的前提下开展的,但事实上中国消费贡献率是否真实却值得商榷。本文基于消费贡献率的基本公式,推导得出消费贡献率的两个主要因素:消费率和速度因素。通过对两个因素真实性的分析,指出我国消费贡献率缺乏真实性,同时通过相关数据调整,估算了1995—2017年我国真实消费贡献率并对其进行检验。在此前提下,对真实消费贡献率和统计消费贡献率进行对比并结合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深入分析,得到“我国消费贡献率被低估”这一结论。最后从消费率和消费增长速度视角提出了提高消费贡献率的相关建议。
基于“消费贡献率低估”这一结论,我们能够知道现实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统计的还要高,这不仅验证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而且进一步支持了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相关政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新常态时期下,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出口效益递减,依赖消费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亟待进一步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