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引进版科普图书的编辑出版质量
2020-01-06王思楠
王思楠
(重庆大学出版社 重庆 400000)
科普图书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国外科普图书被大量引进我国,开阔了我国读者的视野,扩展了其知识面。比较典型的作品包括《时间简史》《信息简史》《黑客与画家》《Java性能优化权威指南》等。这些作品在认识、分析和思考事件上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维度,对国人的科学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外大量优秀科普图书的引进,使国内读者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从而使其在选择科普图书时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引进版科普图书出版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科普图书的出版总体呈上升趋势,无论是引进版科普还是原创科普,在数量上都在不断增长。作品虽多,但整个科普图书的出版仍显低迷;大多数的图书品种销量不高,仅几千册;许多图书差错率高、知识老化、选题雷同、内容重复。中国的科普图书市场远还没有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真正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畅销书的作品为数极少。而且目前的科普图书中,仍以引进版图书居多。因此,各出版社也对引进版科普图书投入了较大精力。引进版科普图书多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做好,是出版界一直讨论的焦点。要提升其出版质量,除了要完善的全国性出版市场信息环境、保护出版物的知识产权、重振出版精神[2]之外,与本版图书相比,引进版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有其特殊之处。目前,国内的引进版科普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造成引进版科普图书质量问题的常见原因如下。
(一)翻译质量不佳
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问题长期为大家所诟病。常见原因包括:部分译者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对待翻译工作不够严谨,存在漏译、错译现象;不负责任的译者借助翻译软件来翻译;过分追求翻译工作的速度,忽视翻译质量。引进版科普图书带有一定的专业性,而从我国目前科普书翻译力量来看,总体说来仍较为薄弱。
(二)编辑质量不佳
从编辑加工质量角度看,常见的问题包括:疏忽引起的编校差错;对常见国家标准不熟悉导致的编校差错;知识、语法、逻辑性差错和其他一些差错。具体到引进版科普图书上,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包括:对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参考文献、图片来源等信息的检查核对不够严谨;忽视排版细节;盲从原书的权威性,没有进一步核查。
(三)忽视文化和国情差异
译作是国与国质检交流以及沟通的桥梁。面对世界各国出版的海量图书,从中筛选出适合引进的图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部分编辑认为引进版图书是“门槛低”的代名词,翻译后可直接出版,一切的一切照搬原书,搞简单的拿来主义,忽视文化和国情差异,没有做好涉及到国家文化背景、西方思维方式及翻译技巧方面的编辑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引进版图书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有些在国外畅销的图书,在国内却销量惨淡。
二、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以重庆大学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引进版科普图书为例,结合一线编辑工作经验,给出提高引进版科普类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提高译文质量
①遴选优秀译者,确保译文准确、流畅
科普图书与文学类图书不同,是以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其内容是不能随意虚构或者夸张的,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3]。合适的译者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是决定高质量科普图书出版的关键。根据笔者的经验,外语优秀或外语专业毕业生并不能简单地胜任翻译工作。译者需要兼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一个好的科普图书译者通常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图书翻译不仅仅是的语言转换,要具备与图书内容相对应专业知识的译者,往往能够更快速而准确地把握原文,然后将其翻译为符合国内读者认知的译文[4]。从事科普类引进版图书的译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
第二,译者不仅外语水平要好,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中文文字功底。我国近代知名翻译家严复曾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如今,“信、达、雅”已成为出版界公认的翻译三大原则,编辑与译者沟通时也经常会提到的要点。这三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求译文通顺,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
第三,在完成翻译后,译者还应对照原文进行自查,避免漏译和误译,并根据审校意见对译文进行修订。
科学性是科普图书出版的前提。科普图书不仅影响读者们的认知,更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因此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是科普图书出版的基本准绳[5]。这对于引进版科普图书而言,就要特别注意翻译国外优秀科普图书时常常因对专业术语和专业背景的理解不够而出现误译的现象。比如,在重庆大学出版社从美国引进的《葡萄酒的自然史》中,有“microsatellites”一词,译者翻译为“微卫星”,但若有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就应知道,这个词应译为“微随体”。
在面对国外专业性比较强的优秀科普性图书时,一定要对专业术语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加以解析,这要求译者一方面要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另一方面要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务必保证对专业术语的翻译准确度[6]。特别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有名词。在翻译人名和地名时要注意翻译标准,一定要做到同一个专有名词的译法全书统一,以确保文章的规范性。笔者在编辑工作中,人名和地名的译名参考商务印书馆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以及新华社的地名译名表。
第二,专业术语。当面对科普类图书的编译工作时,涉及专业背景的内容翻译一定要准确,编译人员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避免对科学性内容的理解错误。对高质量的译文来说,专业术语的精确翻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术语的翻译,笔者在实际工作参考“术语在线”(www.termonline.cn)上的译法。
第三,标点符号。译稿中的标点符号,要符合我国《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 不能完全照搬原书[7]。
②责任编辑全程把握质量
编辑人员在做引进版图书时,应全程把控翻译和出版进程,从寻找合适的译者到译者试译,从译者翻译的过程到最后交稿后的检查核对,以及最后的编辑加工。
在译者开始翻译工作之前,一定要明确沟通好对译文的整体要求:译文应忠实于原著,表达准确无误,无错译、漏译,如果发现原著中内容有错应在译文中标出与原文不一致。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问题,也应及时与编辑沟通。
译稿交稿后,在正式排版之前,编辑应先通读一遍,仔细检查核对,经审读认为基本达到出版要求的书稿,再进入下面的流程。如果稿件质量未达到出版要求,就要退给译者修改,退改的时候应该附上详细的退改意见,并适当列举具体问题的改正方法。
(二)提升编校质量
①遵守编校流程和规范
引进版图书的出版周期往往比较长,从引进版权到翻译,再到编辑出版,一般要超过18个月,切勿为了追求出版效率,尽快出书而擅自减少编次或校次,一定要遵守图书的出版的编校流程和规范。同时,编校人员也应有一定的外文基础且工作经验丰富。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书稿,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者学者做外审,重点审读专业部分内容,确保书稿的准确性。对于一些疑难问题以及重点问题,甚至可以考虑进行集中审阅、专家把关、召开审稿会等方式来加以解决。
②编校环节深耕细作
图书的编校环节中,编辑对于书稿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编辑阅读书稿又称“审读”,其基本特征是“审”[8]。《书籍编辑学概论》中对“审”的含义是这样解读的:“审”字古文作“寀”。《说文解字》:“悉也;本作寀,从宀,从采”。“悉”是“详尽”的意思。据北宋徐铉的校释:“宀,覆也;采,别也。能包覆而深别之也”,即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鉴别。从编辑加工质量角度看,编辑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导向把关能力、知识把关能力和文字把关能力这三点[9]。“审读”对书稿的全面的考察对应于导向把关和知识保管,“审读”对书稿的深入的分析鉴别则对应于文字把关能力。在引进版科普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中,文字把关能力并不仅仅是修改文字的错误,有时候也需要针对原著可能出现的某些错误,做好充分的核查工作。因此,我们在编译国外科普图书时要慎重,一定要确定文中科学理论是否正确,逻辑是否通顺,要避免在书中出现科学知识和事实错误[10]。
(三)做好选题论证与本土化工作
①严把选题质量关
选题是出版社的生命,也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第一个环节,选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最后出版图书的质量。
在决定引进一本图书的翻译版权之前,一定要认真审读书稿或者写作大纲。科普图书往往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尤其是面对自己生疏或者说不熟悉的领域,如果有必要,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协助审稿并且听取专家的意见。审读书稿时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一般有:◆是否有引起同类书作者的观点纠纷问题;◆是否有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政策,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内容、观点;◆是否有版权纠纷问题;◆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准确性,编排是否合理。
②适度处理文化差异,做好本土化工作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我们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行为范式、实践标准去评价另外一种文化,而外来文化又会有意无意地带上自己原有的社会文化烙印。引进版图书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产品,不可避免会带着输出国的“烙印”。为了确保引进版图书在出版之后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需要出版社从产品定位、语言表述、装帧设计乃至营销方案等全方位进行本土化改造。
图书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选题、编校、印制、营销各个环节,只有对引进版图书进行全方位管理,对其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周密的安排,调动作者、编辑、印制、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根据变化情况作出迅速、适当的调整,才能确保此类图书按时保质地出版[11]。因此编辑工作者在选择引进版科普图书主题阶段,就应对国内外文化进展做相关调查研究,选择文化进展差异不大的作品进行翻译[12]。尽管如此,因为文化背景、我国国情等产生的差异仍然存在,这也是编辑引进版图书时需要注意的一个工作重点。要做好内容本土化和形式本土化工作,将引进版图书以更适合国内读者的方式呈现。
三、结束语
一个好的科普编辑既是作家的合作者、书稿编写的指导和参与者,又是作家的朋友;他们与作家有共同的苦与乐,既有共同的荣誉,又要甘于奉献;他们得到的是作家的信赖与社会的认可,同样可以产生品牌效益[13]。确保科普类图书的质量是对读者的负责,也是编辑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要求编辑工作者要具备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图书编辑责任重大,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提高编辑技能,确保编译内容要在不与原著内容相悖的基础上符合中国读者认知,让中国读者完全领略到国外优秀科普类图书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