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壶泥料与造型简介

2020-01-06高秀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泥料宜兴手工艺

高秀平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几千年的制陶史源远流长。宜兴紫砂,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百多年的紫砂历史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宜兴紫砂的魅力,除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还在于它独有的紫砂泥料和特殊成型的传统工艺。

“人间珠玉何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和山区,丁蜀镇、张渚镇等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氧化铁,含量2%--8%以上,又因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制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宜兴紫砂陶器所用的原料,包括红泥、紫泥和绿泥等,统称紫砂泥。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的一个夹脂,固有“泥中泥”之称,红泥(又称朱泥)则是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每种泥料的收缩性不同,制作和烧制的难度也不同。

“代代传承,源远流长”。宜兴紫砂壶的成型技法也有它的独特性,是采用拍打镶接技法成型。这种成型工艺和世界各地的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紫砂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结构和各式紫砂作品造型要求所累积创造的,这种独特的成型技法也是其它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说:“宜兴紫砂是活着的‘非遗’,不怕没人传承。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在于服务传统手工艺产品,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以手工艺为核心的制作技艺不能丢掉。就紫砂的制作工艺来说,必须老老实实按照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来要求,即严格遵循宜兴紫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一整套手工艺技艺,不能取捷径而舍弃手工制壶的精髓。”

紫砂壶形体大体分为三种:

1、几何型,俗称为“光货”,光货的设计制作是最能鉴别功力的,光货是指整个壶型中不同形体部位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均,都要有自己的特质、性格和规范,这些明确要求就要看简单的线形,比较丰富的内容,供人们审视功力优劣,审美情趣因人而异,功力优劣难以强求一致,但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应该做到方非一式,圆不一样,在变化中求统一,如传统的掇球、竹鼓壶、汉君壶、合盘壶、四方壶、提璧壶、洋桶等。

2、自然型,是直接摸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造形的基本形态,行话称为“花货”。在这一类作品中摸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某一种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另一种是几何类,在壶的局部选择恰当的部位,用装饰手法的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见的“报春壶”、“梅型壶”、“竹节壶”等等。按紫砂茶具特有的形式美加以整理,通常说是变型处理。

3、筋纹型是紫砂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壶式。筋纹与筋纹之间的型体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菱花式壶,第二种是菊或瓜果类式的纹样制作的壶,第三种是第二种变化的形态,筋纹与筋纹之间呈凹进的圆线条状。

紫砂壶的造型也很讲究,要做到相互协调统一。因为紫砂壶有盖、钮、口、身、足、嘴、把等几个功能性部件组成,再使各部分既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又要做到相互协调统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江苏宜兴的制壶艺人对壶的造型总结为“骨肉亭匀,敦庞周正,珠圆玉润,比例恰当,嘴把称势”。“骨肉”指有刚有柔,有直线有曲线;“亭匀”指造型的身段与动态,刚柔适度,挺立而匀称;“比例恰当,敦庞周正”中“敦”指敦厚而朴实,“庞”指小中见大,富有气魄,“周正”指造型制作时规整、严谨、端正而挺拔;“珠圆玉润”指形象的美好;“比例恰当”指个部位大小,长短比例的协调合理;“嘴把称势”就是壶嘴,壶把要取得均衡的态势。对于壶的具体部分来说,要求也是以实用为前提的。

而今,社会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使人们除享用使用功能外,也注重使用过程中的生理及心理反映。现代生活中一把使用功能完善,而外形却粗劣不堪的壶,是绝对不为人们所喜爱的。因此,现代壶艺设计讲究的是实用功能与审美效果并重,二者缺一不可。宜兴的紫砂壶历经了千年文化的熏陶,艺术的内涵、特有的泥料和特殊的成型工艺,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掀起更高涨的使用和收藏热潮。但紫砂爱好者要看清紫砂壶的真正价值所在,才能更好的选择和收藏紫砂壶。

猜你喜欢

泥料宜兴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宜兴釉陶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