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
——随班就读特殊教育案例
2020-01-06胡旋丽
胡旋丽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广州 510800)
一、学生背景
小文,女,出生于1999年8月,有自闭症。2016年9月,入读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随班就读。该生之前一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小文从小被养父母收养,家中有爸爸、妈妈、姐姐、奶奶,一共五口人,家庭氛围良好,经济条件较好,父亲稍显严格,小文平时由母亲照料,整个大家庭对她比较包容。小文从小接受统感教育,各方面能力比较好,会认字、写字,语言表达流畅,会简单使用手机、电脑,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体能比较好,没有服药史。小文母亲是特殊孩子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多年来,她跟随母亲参加了融合教育推广活动,学习过弹钢琴、非洲鼓等,与服务队里的特殊孩子们成为了朋友。
二、困难及目标
我校管理者考虑到特教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于是,结合现有的专业设置开设了特教班,主要面向汽车美容专业招生,但由于招生人数不足,没能独立设班,小文父母决定让她在电子商务专业随班就读。电商专业主要培养网店客服、美工、运营等技能型人才,对特教生有很大难度。笔者根据观察和与家长谈话,发现小文有以下特点:1.接受自己,但比较介意别人谈论她是特教生,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关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2.没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喜欢表扬,对不如意的地方会直接说出来,喜欢玩手机微信;3.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很容易走神,能够完成任务,但需要经常提醒;4.行为比较固定化,对临时变动需要反复解释,一段时间后能够接受改变;5.动手能力较好,运动能力较强,喜欢唱歌,容易陶醉在音乐中。
笔者经过与小文父母沟通,最终确定了小文在中职三年学习中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
1.训练最简单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方面基本脱离电商核心技能,只能借专业场室、设备、师资等资源,在打字、上网方面进行加强。家长希望通过学校的教学和校外的培训,让小文能够考取计算机方面的证书。
2.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小文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在家人的帮助下能够生活自理。中专的训练重点在于扩大生活情境,培养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自己穿衣到懂得添衣、减衣,从洗碗、拖地到购物、做饭,从自己上学、放学到自行外出,加强生活常识和安全教育。
3.提高心理适应的能力。小文父母认为,小文入读中职学校普通班,并不期待她能学得一技之长,主要让她能够保持与社会接触,多与普通学生群体交往,在与各类人群交际中,习得职业素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
由于小文妈妈的志愿服务背景,以及对小文的悉心教育,小文身上有许多优点,同样值得普通生学习。因此,随班就读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包容。我校开展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让特教生与普通生共同进步。
三、辅导策略
1.主题教育及时间进程。第一学年,教师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为重点,主要以班级活动与特教生个别心理辅导同时进行。第一学期,教师以“我们不一样”为出发点,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宣讲、家长参与,创造融合教育的环境。九月份,教师将动员所有力量帮助小文适应校园。由于专业场室较多,教师可以安排班干部带小文上课;由于学校与小文家距离较远,只能让家长暂时接送;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请班主任做好宣传教育,尤其跟科任教师沟通好,特别安排一些课堂要求。十月份后,我们将转“带”为“帮”,逐步撤销对小文的“特殊照顾”,观察她的需要,及时处理一些问题。
第二学期,教师以“我们都一样”为出发点,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创造普通生与特教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经过上一学期的相处,普通生对小文有了一定了解,互不干扰、无视、开玩笑,甚至欺负等现象开始出现。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校园运动会”“校园好声音”“经典美文诵读”等活动契机,让普通生发现,在不一样的背景下,小文也能融入班级活动中,并发现一些小文比自己更优秀的闪光点。以此,改变普通生对小文的看法,激励普通生共同进步。
第二学年,教师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为重点,以学校的教学配合家庭的培养进行。为了让小文成年后能独立,小文妈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教小文一个新的生活技能。例如,种菜、炒菜、购物、旅行等。学校根据家长提供的这些主题,辅助开展教学。例如,为配合购物,学校会提供超市及菜市场的主题教学,细分到商品选择、支付方法、采购流程、称重等;为配合炒菜,学校会有食物准备、简单烹饪、食物储存等主题教学。
第三学年,教师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考证为标准。三年级普通生要参加技能竞赛、做好实习准备,专业教师也无暇顾及小文太多。小文的职业能力训练以班主任为主导,请各专业教师配合指导。班主任需要在小文刚入学时,就与每一位科任教师沟通小文的情况,让科任教师心中有数,每节课能对小文有个别要求及辅导。然后,班主任再根据科任教师的反馈,评估小文哪些方面可以发展,哪些方面不必花时间钻研,再跟家长交流,制定学习方案。
最后一个学期是自主实习,小文通过职业能力测评,在妈妈的烘焙工作坊中实习一段时间后,顺利找到实习单位。学校要利用残联或其他特教组织的资源,做好支持性就业推荐,要注意从学校逐步过渡到企业,避免一步到位造成不适应。
2.特色课程。我校以社团活动为特色课程,每周四、五下午进行,共四节课,为随班就读的特教生创造个别教育的机会,小文也刚好利用这段时间发展兴趣,弥补不足。在学校的“百团”社团课中,小文先后选择了主持、唱歌、吉他、口风琴四个兴趣社团,指导教师反馈很好,并学以致用,在平时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小文负责主持、唱歌等表演。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教师则根据职业测评结果,针对就业欠缺的技能让小文进行补救,并让她在实习环境中进行磨炼。
3.人力资源。由于特教班的开办,学校各个科组抽调了一批教师专门学习特殊教育教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融入了多位教师的努力。学校也专门打造了特教资源室,为特教生的个别教育提供场室及设备。而校外的志愿组织,也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更多渠道,扩大了普通生的眼界。
四、实施效果
1.特教生改变。在家校的充分合作下,小文的生活能力提高很快,基本能独立生活,情绪、行为控制能力比较好,能适应陌生环境,遇事会主动求助,但专业能力不足,勉强考取了证书。
2.普通生进步。教师通过引导普通学生观察小文,从小文的进取、努力坚持中,普通生开始反思自己的懒惰、颓废、不敢尝试,观念转变较大,并将这些转变影响至整个校园和自己的家庭,形成良性循环。
3.融合教育效果。全校师生对特教生比较包容,没有出现嘲笑、欺负行为。部分教师、学生参与到校外的志愿活动中。例如,世界自闭症日徒步活动、融合教育入校园宣传活动等,从而更大范围宣传了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
五、反思与建议
小文的教育成长比较成功,笔者经过对个案的跟踪,为做好将来随班就读的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教育反思及建议:
1.家长支持是基础。一个特教生原有的能力和他能够被教育的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长期教养。以我校的特教生情况来看,残疾证的智力等级有时并不能够看出他的可教育程度。特教生入学已经十几岁,在中职只有两年半,而父母坚持教育,配合学校教学,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2.特教师资是关键。过去几年,我校根据自己对特教的理解,建设了场室,购置了设备,并动用了几倍的师资培养几位特教生,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配备至少一位特教教师,去主导特殊教育工作,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培养特教生的目的。
3.各方援助是条件。如果中职特教班最终的目的,是促进这些轻度智力障碍或有自闭症的学生走向社会就业,单纯依靠学校培养,显然不够。由于缺乏就业指导,我们培养的重点只停留在生活,学生毕业后,仍然没有工作能力。而且,来自于社会各方的就业支持也远远供不应求。
4.普特进步是共赢。作为普通学校,也不是一味在“做善事”。针对随班就读,笔者觉得不应该默认普通生优于特教生,中职学校的学生问题很多,而特教生的“纯粹”刚好能唤醒普通生的“良知”,寻找到特教生身上值得普通生学习的地方,才能做好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