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德思想对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启示
2020-01-06凯文娟崔宇航
张 帆 凯文娟 崔宇航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西安 712046)
孙思邈是我国传统医德文化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传统医德思想逐步成熟,走向体系化的重要标志。中医药院校应该大力加强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道德境界,积极加强大学生医德及医学伦理学教育。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医德素质,以及与病患的沟通技巧,还能缓解医患问题,从而为中医药院校提供特色鲜明的中医医德培养模式。
一、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唐代医者孙思邈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他首次提出完整的医德原则和规范,成为后世行医者的行为道德规范。干祖望先生曾经这样评论孙思邈:“孙思邈在医道四家中,当然是以医家为主,儒释道为宾,在思想方面,以道为主,儒居其次,释家方面仅仅方外之交而已。”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孙思邈结合自己毕生的行医经历,高度凝练其医德思想,在人命至重的仁爱之心、普同一等的行医准则、博极医源的精湛德术、淡泊明志的崇高道德等方面有重要体现。我们对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研究,不仅能够传承中医药文化,也对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的改革有深远意义。[1]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积极参与各国医疗健康事业,中医药文化也逐渐融入全球文化。孙思邈医德思想尊重病患的尊严、维护病患的切身利益,时刻以病患为中心,注重对病患的关怀,这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中医药文化融入全球文化,有利于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有效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孙思邈的“医乃仁术”、重医者道德规范、视患者如亲人的医德思想,有助于医务工作者遵守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在精进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坚持以病患为中心,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模式,更加设身处地为病患考虑,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社会责任感,完善医患沟通的制度和渠道,尊重患者的想法和权益,诚心诚意为病患服务,让他们的身心能和谐健康发展。
(三)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医务工作者业务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意外、与病患及家属沟通不畅等原因,是导致医患矛盾日益加剧、医闹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孙思邈在其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总结出了传承千年的医德思想,他要求行医之人除了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还要加强医德思想培养。因此,我们在医学生中,尤其是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让医务工作者在学生时期就形成与病患感同身受,加强沟通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二、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
(一)大医苍生、普同一等
孙思邈的著作《大医精诚》教育医学生在救治病患时,要做到心怀慈悲同情之心,以拯救病患的痛苦为己任,要一视同仁,尽心尽力为其救治,不能瞻前顾后,考虑得失。我们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融入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强化多途径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形成行医规则,让他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视苍生之病痛为己任,不遗余力全力救治病人。[2]
(二)大医精诚、德术精湛
医学生不仅要专心勤奋探究医学原理,习得精湛的医学技术,还要加强高尚的品德修养,培养崇高的医德,这二者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阐释的医德思想极为重要。“医乃仁术”是一名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从医基础;“大医精诚”是一名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将毕生遵守的行医之道,充分展现出精进医术、诚善待患、重义轻利的医德观,从而对现代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生医德教育有深远影响。[3]
(三)秉存仁爱、发扬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更是值得一代代医者传承的精神。我们把孙思邈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职前医德教育中,教育医学生秉持大医之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精神,有助于对现代医学生医德观的培养和塑造。中医药院校教师把孙思邈医德思想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中医思维相结合,强化医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创新和改革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模式,提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4]
三、结束语
总之,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无论是从社会大环境、实习基地培养、医学院校培育的外部条件,还是从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知,以及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等内部因素,我们都要基于社会现状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培养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模式,获得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高度认同,促进全体医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紧密团结,从而把中医药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