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类设计策略

2020-01-05华琨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2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单元教学

华琨

[摘要]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依据单元特点进行编排,特别突出了单元教学的优势。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兼顾学生与教材特点,根据学情巧妙搭建各类“教”与“学”的桥梁,进行单元教学的分类设计:“逆向”课程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核心课文”中心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本要素统整设计,重点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关键词] 部编教材;单元教学;分类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单元主题,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通过较长阶段完成单元整体学习的过程。单元教学需要对单元内各篇目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梳理、调整与补充,让单元中不同文章的教学目标更加集中地指向整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着重挖掘单元内各篇目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侧重学习策略的统整运用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部编教材依据单元特点进行编排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某一篇课文为单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三维目标围绕单篇课文独立存在,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在不同的课文中反复出现却又难以深入,教学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①教学目标松散不聚焦;②篇目之间缺乏关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感知;③教师的教学设计偏重知识掌握,较少引领学生训练高阶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部编语文教材开始在单元设置上采用双线索编排:以“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人文线索;以“语文素养”为隐性线索,将语文知识、学习策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地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部编教材的框架体例强调单元教材的整体性,要求统筹安排教学策略,以单元为单位展开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进行二次设计,根据学情分析、单元选文特点、课型区分等要素,做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架构者,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选择不同的教法,将单元知识的掌握与能力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做到“一课一得”,发挥单元编排的最大优势。单元教学设计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拘泥于单篇文章的细嚼品味,而是把由多篇文章组成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在对比、探究中求同存异,师生共同对文本重新建构,在整合与转化中获得新知。

二、分类设计单元教学,搭建“教”与“学”的桥梁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课程编制、学习素材等,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笔者在全面研读部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初步建构了三类单元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逆向”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逆向”设计理论认为,教学是达到学生学习最终目标的手段,强调规划先于教学,从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倒推学习设计。“逆向”设计旨在帮助教师使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意义(即理解的过程)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学习结果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学会对教材内容和学习策略进行真正迁移。这是一种逆向设计思路,同时也是“理解为先”(Understanding by Design,即UbD)理论所包含的思想之一。[1]只有学会迁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才更有意义。

1.设计理念

UbD理论中的“逆向设计”包含明确预期学习目标,确定恰当评估方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三个阶段。其中“明确预期学习目标”又将目标纵向叠划成三个层次,即学习迁移、理解意义、掌握知能。单元整体设计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教师和学生首先“明白为什么要学”(整体),然后再“按需要学习各部分”(部分),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体)。教学是为了追求长期的目标,最终为了学生能解决真实的问题。[2]

就语文学习而言,长期的教学目标是“能读懂”和“会表达”,即能用所习得的阅读经验独立完成对新文本的解读;能将自己的所感所悟通过写作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考虑单元教学的预期结果,从预期结果倒推教学设计思路。

2.路径与策略

为了更好地把握预期目标,教师将“学会迁移”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学会迁移”是掌握知能和理解意义的落脚点,能够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有意义。

以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小说阅读”,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会梳理主要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注意品味叙述和描写类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通常的教学设计会以“小说三要素”为线索展开,继而单篇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说想要表现的社会现实。这样的设计仅仅是从知识记忆的零散主题或片段技能出发,忽略了学生长远的综合学业发展要求。“逆向”设计从期望学生掌握内容之后能掌握什么为起点,通过规划课程单元,以培养学生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为目标,将所学知识与能力在本单元的其他文章或同类文章中加以运用。以下案例就体现了逆向教学设计的思想:

逆向教学设計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逆向教学设计要求能更清晰地界定教学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教学的目标性更强,促进教师时刻意识到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

(二)围绕“核心课文”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体现相关性、整体性和阶梯性,教师要对单元内的篇目进行深入分析,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确定具有主导地位的、能呈现整个单元教学要素的“核心课文”。以“核心课文”为中心将单元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统整,使单元教学设计重点突出而又灵活多样。

1.确定“核心课文”

为了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教师可以搭建各类学习支架,以“核心课文”为教学参照,重点研读“核心课文”。其他课文的学习围绕“核心课文”进行,作为对“核心课文”的补充和印证。“核心课文”具有以下特点:

①篇目能够聚焦本单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②篇目难易适度,既可对学生已有知识起到深化作用,又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③篇目可以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

例如,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由《匆匆》《那个星期天》《别了,语文课》《学弈》四篇课文组成。《匆匆》结构精巧,语言清丽隽永,通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其内容、结构、语言等多种要素基本涵盖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将《匆匆》作为该单元的核心篇目精读细品,对其他课文能起到激趣与深化的作用,解决了单元内容中的核心问题。

2.路径与策略

聚焦核心课文,需要在对核心课文进行文脉梳理、问题呈现、语言品读、情感提炼等语文基本要素上下足功夫,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学习非核心课文时参照核心课文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各小组探究的问题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参照从核心课文中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中,核心课文《匆匆》采用“朗读→整体感知→感受情感→拓展延伸”的学习步骤与方法,这也是阅读此类文本常用的学习策略。将这篇形散神聚的散文把握到位,学生体会后几篇叙事性文章的语言特征也会驾轻就熟,从而达到用时少、方法巧、效果好的单元教学目标。

部编教材由“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构成,其中“教读”处于首要位置。单元中的核心课文是“教读”教学的参照式支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课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这样,在自读课文时学生就会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利用“助读系统”(旁批、注释、阅读提示等)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文本要素统整设计,提升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文本要素统整,就是通过一定的线索,将文本中的知识点和重要细节通过某个线索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对单元课文形成完整认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力。通常,文本要素统整设计需要通过先分类后归整的方式实施主题阅读。

1.设计理念

教师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理念与要求,提炼出整个单元的中心议题,然后设计导读单。学生围绕中心议题,按照导读单的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综合多种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以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编排了鲁迅先生的三篇文章,教师可以探寻适切的话题作为线索,运用统整模式设计单元导读单,将原本零碎的信息整合为有机整体。

2.路径与策略

文本要素统整设计后的教学以教材主干内容为主,如课文涉及的人物、事件、思想与语文素养等,在文本间建立联系,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将习得的阅读经验迁移到不同类型的新文本中去,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阅读效果。如在学习第六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可将“认识鲁迅其人”作为议题,将抒情诗《有的人》作为第一课时文章。教学前让学生按照导读单的问题设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其人,形成3+1课时的單元教学框架。第1课时:介绍鲁迅+《有的人》,对鲁迅及其思想形成整体认识;第2、3课时:教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带领学生梳理情节、品味细节描写,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的鲁迅。这样,三个课时就基本完成了鲁迅其人的教学任务。第4课时:学生合作探究《好的故事》,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点拨、助读,创造机会使学生能主动研读鲁迅文章,体会其思想感情。[3]

无论是文本内容的统整还是学习策略的统整,都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通盘考虑,梳理出知识结构和重难点,以议题或线索方式加以系统呈现,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基于部编教材特点的单元教学分类设计强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内容主题”这条主线展开,教学环节的设置体现教学进程的阶梯性、引领性,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问”而不是“求答”。研究部编教材特点,不断创新单元教学分类设计策略,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威金斯,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7-9.

[2]刘徽.设计优质单元[J].现代教学,2018(5A):76-79.

[3]吴国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思考[J].现代教学,2018(3A):14-15.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单元教学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教学创新设计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