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020-01-05江志东
江志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趋丰富,这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进而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生活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优势,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对科学学科进行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与感知世界,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探索精神,进而促进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认知水平不高,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联系生活知识的科学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
一、当前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虽然教育人士越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完全依靠教材,忽略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致学生难以领会到科学的魅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也使得教学氛围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达不到教学目标。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依靠自我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经验展开课堂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在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并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加强科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其获得科学知识以及开发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1]。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处于被动状态,同时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在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生活与教育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降低,以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小学科学学科内容多是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单单靠讲解理论知识的就想让学生完全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在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采用生活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教师在开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之前应当做好相关的课堂导入,以便学生快速地记起之前所讲的知识内容,从而为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即导入的知识内容要贴近日常生活并具有实践性,这样就方便在教学结束之后組织一些相关的生活化实践活动,进而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2]。另外,之所以在导入环节就运用生活化教学,也是出于对教学效果的考虑,好的导入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将生活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进行“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户外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影子,亲身感知影子的变化情况。在该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之后再带学生到户外进行实践探讨。借助这种户外实践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减轻其学习压力。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素材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虽然包含的知识范围很广,但是总体来说知识的深度还是比较浅显的,并且其知识内容的更新速度也不快。所以,教师要想健全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就需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对教材知识点进行相关的补充,以提高知识内容的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知识补充时,教师应当尽可能地选择生活化的教学素材[3]。
例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造声音,并让学生辨析,比如敲门声、粉笔写字的声音、翻书的声音以及拍桌子的声音等等。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成员听多种声音,并说出这些声音的差异,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其特点是什么。总之,借助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其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科学”这个词是陌生的,不了解概念。所以,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化教学将科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理论知识以一种更为具体、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情境创设。第一,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置科学问题,并将理论知识渗透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情境体验,促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觉思考,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利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例[4]。
例如在进行“有趣的浮沉现象”相关知识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与体会本节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先借助《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并提问:“同学们,乌鸦最后是如何喝到水的?”通过讲故事和提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使其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回答中,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入更为多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如:叶子会浮在水面上,而石子会沉入水中;吃汤面时,葱花浮在上面,而面在下面等。总之,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科学理论知识间的距离,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效率。
4.结合生活实践,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练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做课后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后作业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拓展,而不是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服务教学目标上来。换言之,就是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当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和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实验,并进行结果反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实验,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实验任务。
四、结语
总而言之,理论知识源自生活实践。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联系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喜爱,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且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强化其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其科学学习能力。所以,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优势,促进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茂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01):131.
[2]冯川.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新纪实(学校体音美),2019(08):1.
[3]袁其鸿.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10):28.
[4]向小军.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