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0-01-05潘霞
潘霞
【摘要】文章在探讨小学科学课实施项目式学习意义的基础上,以“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为例探讨了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解决问题能力
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向学生发展,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项目式学习活动研究成为当前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项目式学习活动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以项目式学习活动为抓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运用科学的知识技能解决自然和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在探究与解决真实的科学与生活问题中经历科学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课实施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实施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较好的释放,使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科学的兴趣。不仅如此,项目式学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又赋予项目式学习更多的机遇,它突破了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两者之间架设起联系的桥梁,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并展开调查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操作,从而使得学生得到真正意义的解放,个人优势和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在自主设计、实施、分析和研究中激活创造潜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创造力和科学素养的自然生长。
二、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实践
项目式学习活动要指向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对项目式学习活动进行优化设计,提炼出有价值的学习项目,优化项目呈现方式,制定可行的活动方案,精心组织项目式学习活动,并为学生搭建交互平台,从而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1.精准解读教材,提炼学习项目
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首要任务是提炼学习项目。学习项目从哪里来?需要教师精准解读教材,因为教材是实施小学科学教学的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抓手。目前,不少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解读思维缺乏广度,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读教材,从而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抓住核心知识,提炼出有价值的学习项目,既要覆盖本课涉及的知识,又要有助于促进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发展。
“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是新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课,它在本册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的科学知识相对集中,主要引领学生探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基于本课核心知识,提炼出“如何利用水果糖快速制作出香甜的糖水”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容易激发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兴趣。不仅如此,项目学习内容由于取材于学生生活,减少了学生与学习项目之间熟悉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尊重学情特点,优化项目呈现
项目生成后,教师需要深入解读学情,根据学生认知起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个性等,优化学习项目的呈现方式,改变传统项目的呈现方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愿望。项目情境要体现出生活化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学习项目。同时,项目情境要有机地结合问题,在直观情境帮助下引导学生围绕学习项目展开思考,从而为项目活动的实施进行较好的铺垫。
“溶解的快與慢”一课,在引入学习项目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拿出一瓶矿泉水、几块水果糖,然后将矿泉水倒进水杯里,再将一块水果糖放进水杯中,提出问题:“杯子里的水可能是什么味道?”学生纷纷答道:“甜味!”然后邀请一名学生体验这杯水的味道。参与体验的学生却说水杯里的水还是原味,没有喝出水果糖的味道。此时,教师顺势而问:“明明放进水果糖了啊,怎么会没有味道呢?如何利用水果糖快速制作出香甜的糖水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到。”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提出用筷子搅拌,有的则建议把水换成热水,把水果糖打碎,把打碎的水果糖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这个环节,由于创设了项目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有机地将问题融入情境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假设、推理等能力发展,聚焦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提升。
3.制定活动方案,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项目呈现后,围绕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项目学习活动方案,从而改变传统课堂学习活动随意性的现象,让学生学习任务更加明确,从而引导学生在活动方案引导下开展有效、有序的项目学习活动。
“溶解的快与慢”一课,在提出“如何利用水果糖快速制作出香甜的糖水”项目任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学习项目制定项目活动方案。在制定学习项目活动方案之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提示,活动方案包括学习项目标题、活动目的、参与人员、组织分工、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成果、结论与建议等。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对项目式学习活动进行谋划,让学生的思路清晰起来,从而确保项目式学习活动有序进行。同时,鉴于小学生学情特点,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从而降低了活动方案制定的难度,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4.聚焦活动过程,建构探究网络
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是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聚焦学生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让学生之间的项目式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探究问题网络的建构要紧扣项目式学习内容,对项目学习活动进行细化分解,从而使项目式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
“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影响物质溶解快与慢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大因素,分别是物体颗粒大小、水温、搅动等。这些因素已经被学生所推测出。因此,结合学生的假设,分三个子学习项目,分别是加热是否加快溶解实验、搅拌是否加快溶解实验和碾碎是否加快溶解实验等。围绕三个子项目展开实验,并记录下项目式学习活动的结果,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这个环节采用对项目式学习活动细化分解的做法,将相对复杂的项目进行细化分解,既尊重文本教材知识编排特点,又化难为易,引导学生细化探究学习的触角,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5.成果展示交流,优化问题解决
成果展示交流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也是项目式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果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展示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受到有益的启发,优化问题解决。
“溶解的快与慢”一课,在细化分解基础上,围绕三个子学习项目,学生之间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对于活动成果的展示形式,可以采用实验报告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实验记录的方式。并引导学生将各个小组项目学习成果借助多媒体形式进行集中,以生成新的学习项目,指向“如何利用水果糖快速制作出香甜的糖水”学习项目,让学生提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此时,学生通过成果展示,将各个小组项目式学习成果进行整合,从影响溶解快慢的三个因素,提出“先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快速搅拌”的方案。在问题优化过程中,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6.拓展应用场景,引发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是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拓展应用场景,将所学科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新的问题场景中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自主发挥的机会。
“溶解的快与慢”一课,基于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重构了新的应用场景:“现在有250毫升水,要将五块冰糖放进去,如何才能快速溶解?如果再放五块呢?再放十块、十五块等等呢?是不是都能够溶解?”
这个环节基于拓展应用的设计视角,既源于课堂项目式学习内容,又打破了课堂项目式学习内容的局限,引导学生将眼光指向课外,向新的未知领域探索,从而拓宽学生科学学习视野,引发学生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
总之,项目式学习活动是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有效路径。然而,项目式学习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教师对科学学习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在真实、直观的科学和生活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张亚敏.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0):35-38.
[2]杨玉佩,彭虹斌.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8(07):69-72.
[3]梁玉红.例谈小學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溶解的快慢”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0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