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生处分事例反思家庭教育
2020-01-04谭小妮卢亮亮
谭小妮 卢亮亮
[摘 要] 大学是学生从依赖父母走向独立的一个过渡时期,脱离了高压的高中学习之后,一些学生无法很好适应大学生活,有一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大学生学业问题发现影响大学生情绪、学习状态的家庭因素,通过典型的处分事例反思家庭教育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如何正确对待家庭教育问题,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创设良好、平等、有效的沟通方式,要求家长对自我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学会对孩子提出恰当、合理的要求,鼓励孩子进步。
[关 键 词] 学生处分;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228-02
由于传统教育主要注重服从教育、应试教育,学校、老师安排一切服务的主旨是为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填鸭式”的教学、负重的学习安排,让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教育更多注重智力开发,缺少情感教育和沟通,也使学生缺少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
家庭教育中也缺失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对孩子的要求很多都是以读书为重,日常事务一切包办,不让孩子参与日常的自我管理和劳动。很多学生从小到大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协作精神和时间观念,长期以来导致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儿童时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及关爱[1],对孩子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甚至固执不化等。本文将从以下大学生受处分事例中反思家庭教育。
事例1:同学A,性别:女,目前已经降级1次,在2018年初被诊断为抑郁症,由于对药物反应过大,并未坚持用药治疗。降级以后几乎不去上课,整日待在宿舍。通过深入交谈了解到,该生母亲脾气很大,因一直不满自己的生活现状,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该生曾多次向父亲提出与母亲离婚的请求,但父亲怕影响孩子的成长及今后的婚姻状况一直不肯离婚,导致该生宁愿在学校混日子也不愿意休学回家治疗。
事例2:同学B,性别:男,降级1次,据该生自述,自己是在“报复”母亲,因为从小到大,母亲一直在逼迫自己学习,为了让自己不能出去玩,母亲甚至用剪刀将自己的脚底划破;在自己的童年时期,母亲一直向自己灌输家里很穷,要努力才能有饭吃,实际上自己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到了最后,孩子学业出现问题,双方也并未就此事坦诚交流过,母亲利用金钱威胁孩子,如果不想读就直接退学,不会对孩子负责;孩子却用各种理由向母亲索要生活费,说母亲在乎钱,那么自己就拼命花钱,以达到“报复”的目的。
事例3:同学C,性别:男,由于体育老师在上课期间指出其打篮球动作不规范,自此不再去上体育課,因无故旷课,给予警告处分6个月,后处分到期仍执拗不肯提交解除处分申请(按照学院规定,处分到期以后需由学生提交解除处分申请方可解除处分)。该生有三个姐姐,三个姐姐都很优秀,无形中也给该生造成了压力,而且父亲一直对其要求很高,比如,小的时候因为他体型较胖,要求他每次吃饭只能吃一碗,每次父亲回家吃饭的时候,该生会拿一个很大的碗来盛饭,以此来反抗父亲的管教。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学生问题的背后大多数情况下隐藏着家庭教育的问题。自古以来,我们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相对于国外的家庭教育而言,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理论体系尚存在不足,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2]。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包括父母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我认识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正确认识。如同学B的母亲,自己渴望知识,不由自主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而对孩子实行极端的管教措施,导致孩子在童年时期缺少快乐的玩耍时光,以致到了大学,摆脱母亲的管教以后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甚至用谎言向母亲索要钱财,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
2.缺乏家规家训。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规家训,比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3]、朱伯卢的《朱子家训》以及一直流传至今的儒家学说中,都强调家训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互联网盛行的当下,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广泛,但将信息提取出来并应用到自我家庭当中的却很少,更不用说每个家庭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适合自我家庭情况的家规家训。
3.缺乏平等、合理、有效的沟通。同学A与同学C的家庭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同学A的母亲因不满自己的生活情况,随意将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没有意识到其实孩子与自己是处于平等的地位,经常无理取闹甚至打骂孩子,导致孩子心理出现抑郁;同学C的父亲,虽然希望孩子不要过于肥胖,却用严厉的口吻要求孩子,导致孩子逆反心理加重,加之平时总拿三个优秀的姐姐与他作比较,导致孩子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同时也加重了他固执的个性。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节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升为父母,他们对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父母开始关注如何科学育儿、如何培养孩子、如何陪伴孩子,但这中间也不乏父母之间的盲目攀比,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很多成长的烦恼,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呢,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1.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孩子。首先认识自己的性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正如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描写了108条梁山好汉,108个人108种性格,个个不同;《红楼梦》里丫鬟小姐无数,也都各有各的性格。我国古代《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良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道德经》中也提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作为父母需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在言行举止中影响自己的孩子,同时自己的很多习惯也受上一辈的影响,或许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完全体现出来,但当自己升为父母的时候就会无意显现出来,所以在教育自己子女之前,父母首先要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父母、正视自己的成长环境、正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正视自己的生活条件,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爱好、特长,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同时也要接受孩子身上的缺点,即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态,也要学会判断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方式,这样才不会出现反效果。
2.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家规家训。俗话说:“人必有家,家必有训。”翻开各姓族谱阅览,都会有《家训》映入眼中。家训即是指家族先辈对后人的训诫和教诲中,是姓氏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家训关系到家道门风,涉及人的各个方面。家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深入掘挖、研究和传承——一是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二是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三是要培养理想和淡泊襟怀;四是要讲究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五是应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有了良好的家训,不管是有父母的陪伴还是离开父母踏入大学甚至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孩子都能以自己良好的习惯来应对很多问题,同时还能将这些良好的家风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形成自我家庭独特的文化,使中华民族几千年传之不朽的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3.建立平等、合理、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孩子的关系大于教育,与子女建立平等关系,关键在父母。父母要放下所谓的“架子”,无论孩子有什么错误或者要求,让孩子说出理由,倾听孩子的意见,与孩子一起共同解决讨论,达成共识。有些时候,父母从孩子口里得不到某些须知的真实信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不理解不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所以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状态讲给父母听;青少年有很多思想不与父母交流,情感不与父母分享,因为很多父母不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既没有满足孩子“被理解”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来维持孩子的心理平衡,也没有满足自己想获得信息的需求以及让孩子达到自己的预期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关系越来越紧张和疏离;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并没有促进家庭的和谐,很多孩子也没能实现家庭对他的期望与目标。
其实,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无效沟通,责任不在孩子,更与社会、学校和老师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不懂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与正确的沟通模式而导致的。父母要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在沟通过程中学会尊重他、理解他,并与孩子讲道理,而不是剑拔弩张地让孩子必须服从自己做父母的权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反应在学习上。
4.学会要求孩子。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发现,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有的过高有的过低,要求过高容易导致孩子压力大,出现心理问题;要求过低容易导致孩子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完成不了目标。根据普通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人的能力是发展的,有一定的趋势,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是要确定孩子的能力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再稍微提出高于此能力的要求,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与个人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要着重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学校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理论研究指导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由于受众广泛,缺乏统一的管理与理论,导致家庭教育实践存在一定的阻力,所以需要每个学生家长的配合,同时家长也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来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东生.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学周刊,2019(29):192.
[2]毕节,许旭.家庭教育文献综述[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9):178-179.
[3]张红霞,刘敏.论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涵养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92-94.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