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的策略探析
2020-01-04方琴
方琴
[摘 要]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在教育管理上需要不断促进信息化创新。基于此,以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的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 键 词] 大数据背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206-02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烦琐复杂,对高校教育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必须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科学制定适合的教育管理方法,系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个人爱好,进而发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就高校教育管理来讲,不仅是促进高校发展建设的重点,而且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所以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关乎在校学生以及教师的生活与学习。有效的教育管理,既可以为学校所有教师和学生构建相对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又可以增加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高校学生数量不断上升,而这些高校群体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很难正常开展。当前,随着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高校教育管理建设获得显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为促进高校教育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数据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背景下,就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来讲,高校通过研究和运用教育管理大数据,可以正确指导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能够实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管理相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当前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有效解决,确保学校稳定发展。因此,对于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来说,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创新。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规范化的教育管理水平不高
现如今,在大数据背景下尽管多数高校已经运用信息化管理方法,然而对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数据信息既不具备统一性,也不具备一致性,导致高校数据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不足。[1]并且作为高校信息数据管理人员,对新的数据和旧的数据进行管理时,尚未科学分类和整合有关类型的数据,造成有关的数据信息缺乏流通和共存,让高校在大数据时代下,不能在高校实际管理中引进信息化管理理念。
(二)高校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中,有关工作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运用大数据的管理意识,而且很多学生管理者都不认同大数据信息技术,在他们看来,此技术对于管理而言可有可无,而且认为自己不能熟练掌握此技术,所以很多高校在数据管理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使用方式不合适、数据规模参差不齐以及技术水平不高等。并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不能达到运用大数据的目的。除此之外,高校也没有结合数据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之所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校园数据的普遍流通,很多高校都尚未真正实现这些条件。
(三)高校的每个部门管理数据相当独立
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来讲,高校的每个单位和部门都存在层级关系,彼此约束,彼此监督,因为他们在工作职责和工作岗位上有所不同,所以其可以接受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获得的方法都存在差異[2]。而因为每个单位和部门采取不同的信息数据处理方法,以造成高校内部在信息数据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而信息独立的情况出现在高校信息管理中,容易导致高校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统一数据库建设。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清楚明确大数据应用理念
首先,高校必须要正确引导教育管理人员意识到高校数据信息的重要教育作用,重视积累丰富的历史数据信息,不断收集实时的数据信息,将高校内外部数据相结合,进一步挖掘数据信息中潜在的教育价值。然后,创新管理思维。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进行有效弥补,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充分理解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连续性,不断提高信息采集水平,保证在教育管理中大数据技术的高效性。最后,实现数据分析流程的规范化。高校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让管理系统和数据信息可以实现正常流通,进而实现深入分析校园内部和外部有关信息和教育管理信息之间的关系[3]。并且高校必须充分调动专业人员参与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积极性,结合目前的管理目标,合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教育管理人员培养中加强其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意识,让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注重大数据技术。同时就政府来讲,有关部门既要针对高校积极开画展大数据理论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又要以人才培养以及学生就业等为切入点,充分体现高校教育中大数据技术的重要作用,让高校管理层领导可以认识到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
(二)组建一支专业的技术管理团队
高校想要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需要积极促进专业队伍建设,让了解管理、了解技术的优秀技术人才成为发展大数据建设的有力保障。并且在具体构建中,高校需要结合大数据的应用目标,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利用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培养出综合能力相当的人才。通过专业技术队伍能够在教育管理中融入技术发展,让信息技术和管理实践相结合,以促使管理人员成为数据时代的高素质管理人员[4]。通过制定学校和企业互相帮助的模式,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在不需要培训的基础上直接到企业从事关于大数据技术的工作,进而极大地提高其数据处理水平,也能够从校外企业聘请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到平时的教育管理中,利用良好的管理工作,更加熟练地掌握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找到教育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以利用当前的数据系统,真正满足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并且在建立管理团队时,必须科学制定各项规章体制,确保有关人员的所有操作行为都符合有关规范,进而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共享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管理和创新必须得到网络技术平台提供的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网络技术平台,除了可以显著提升教育管理效率,还可以覆盖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而获得丰富的数据[5]。第一,高校必须了解自身的具体情况,重视技术上的资金投入,不断促进管理技术的创新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主动改变思路,利用数据信息,转变和创新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第二,高校需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基于大数据的分类以及整合特性,凸显教育管理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例如:高校必须利用校园网站,就其中一项政策实施,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建议,这样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也可以建立校园信箱系统,要求学生采用信息化的形式提出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缩减处理问题所需的时间,而且能够极大f 提升教育管理效率。
(四)制定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教学,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需要健全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依托[6]。一般来说,高校政策和决策的实施容易受到影响,所以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综合考虑全体师生,而且将大数据当作决策的关键参考依据,科学分配所有师生的实际需求,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例如,高校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信息化管理效率,通过将人脸识别技术融入学生宿舍管理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宿舍管理的科学性。又如,高校能够将图书搜索以及其他技术融入图书管理中,以便于学生借阅图书。因此,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人性化和智能化的高校信息化教育管理,而且可以更好地推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尽快构建学生管理大数据平台
构建良好的学生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学校内部和外部所有数据的各个要素流动,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重点。在这个平台能够为每项数据信息提供统一的管理和分析以及接入和存储等功能,进而为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充分发挥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各项优势[7]。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平台建设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必须要防止构建单独的数据平台,否则容易降低大数据平台的正确性,比如:处理功能以及交流功能等,以显著提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水平。
总而言之,在教育领域应用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主流发展方向。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场所,在高校教育管理建设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融入大数据技术,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創新建设发展,这样才可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164.
[2]裴莹.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思路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467.
[3]程苗.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路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11):101-104.
[4]杨茜,刘鹏娟.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2):147.
[5]雷剑,冯延清.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9):206-207.
[6]吕洪林.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创新的难点与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9):52-54.
[7]杜智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公关,2019(6):197,199.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