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0-01-04覃春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9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课程思政

覃春华

[摘           要]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高校应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程,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复合型优秀人才。英语作为大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大阵地,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实现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因此,阐述“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地方高校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当前大学生在英语课程中表现出的思政教育问题,对地方高校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展开探索。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英语课程;“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56-02

教育部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并结合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讲话,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1]另外,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长期以来,地方高校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优势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引导,最终在無形中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同思政理论课相结合,产生协同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全课程、全员的育人格局,并起到传授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构建。[2]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教育一直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政课与思政辅导员来进行传授,但收益甚微。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开始走出思政理论课的限制,逐渐渗透于专业课程与教育课堂中,使高校思政工作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向学生传达。

二、地方高校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并且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其无论是行为认知还是思想观念,均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若缺乏正确价值观与坚定理想信念的引导,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在地方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采取“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填补学生在价值观及理想信念上的空缺,并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增强其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这不仅符合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拓宽高校的英语教学渠道

英语本就是西方国家的通用语言,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不可避免地会渗透一些西方的价值观与文化思想。但就实际教学来看,其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价值观与文化思想教育,主要以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很少考虑语言知识下的西方文化思想与价值观,更谈不上评价。而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后,将传统的教学局限进行了突破,并丰富了高校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价值观与文化,体现出了显著的现实意义。[3]

三、当前大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问题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能够起到“育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融入过程中,依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偏差,可能会影响其个人发展。

(一)心理健康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为大学生已经习惯母语环境,虽然经历了数年的英语课程学习,但对陌生语言还会存在排斥心理,且英语学习存在较高的难度,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制造了较大的障碍。同时“上课玩手机”是当前绝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学生将过多的精力与目光放在手机上,会使课堂缺乏“眼球效应”,形成一种教师自言自语的教学氛围。(2)“个人主义”现象严重。当代大学生受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我行我素,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在面对教师布置的小组任务时,许多学生会选择独立完成,缺乏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3)爱国意识不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间的交流变得密切起来,各种各样的文化开始在社会中传播,其中一些不好的文化,包括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等,可能会给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会侵蚀学生的爱国意识,从而使其走上错误的道路。[4]

(二)文化渗透问题

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西方文化输入的现象。纵观当下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其无论是听力、口语、课文还是作文,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西方文化,而很少提及中国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形成英语学习只需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的错误认知,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缺失,无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难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维护之情。另外,大学英语课堂过分强调语言的单方面输出,导致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只会用英语来表达国外的文化知识,反而连我国最基本的一些的事物都不会表达,这样无法达到文化互通的目的。

四、地方高校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从教材入手,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一本好的教材,既可以借助丰富的内容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与拓宽视野,还可以培养其语言技能。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关注其编排的合理性,并在选题时看其是否具备时代气息、文化内涵与思想深意。[5]同时在内容上,一本好的教材会紧扣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易引起其思考与共鸣,人文性、工具性特点明显。

例如《新编实用英语》(第四版)第一册Unit 6 Olympics and Sports便是一篇讲述奥运会与体育的文章,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奥运会及运动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奥运会是一场国际盛事,各国奥运健儿纷纷参加,渴望给国家带来荣誉。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许多奥运健儿开始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教师在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时,要将时代背景与我国体育界取得的重大成就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与体育健儿的爱国之情与热情,向其学习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品质,时刻保持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各类运动的特点,鼓励其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多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改变以往懒惰、怕苦怕累的坏习惯。

(二)开发第二课堂,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除了借助教材推进“课程思政”外,还可开发第二课堂,实现学生思政教育、兴趣爱好、语言学习、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与思想品质,贯彻十九大报告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效果。[6]

基于对英语学科特点的考虑,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师可组织以“My  Chinese Dream”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是以“the 70 th birthday of the motherland”为主题的習作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新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理想抱负,以高涨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国家发展与建设的大潮中。另外,还可针对学校所处的地区,组织“My Hometown”“A beautiful holiday ”等文化活动,向学生弘扬热爱家乡与国家的精神,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引导者与施教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促进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进而在把握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学生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与高校英语课程相融的目标不只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及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便是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或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闲暇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意识与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平等看待中外文化,做到两种文化的“有进有出”,即一边吸收西方的文化精华,一边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的了解。[7]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贯穿英语教学中,例如,在教学“节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一些自己熟悉的外国节日,再引导其思考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并讲解这些节日的英语表达,并采取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讨论、对比中外的传统节日,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进而激发其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四)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强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重要问题,需要教师应对班级学情进行客观分析,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优势与劣势,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更易接受教学内容,进而增强学习信心。同时,教师还可利用云课堂、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增强教学的立体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提升心理素质。[8]另外,教师还可组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扮演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让其通过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将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要想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概念。其次,认识到“课程思政”融入地区高校英语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有利于拓宽高校的英语教学渠道,之后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文化渗透问题,采用从教材入手、开发第二课堂、发挥引导作用、丰富教学手段等手段,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并在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与思政教育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国家发展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杰.“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教学实践[J].文教资料,2019(22).

[2]卢军坪.大学英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行性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6(2):129-133.

[3]程晓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化的意义及实现途径探析[J].海峡科学,2019(6):64-67.

[4]许晏玮.融入“思政元素”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9(2):107-111.

[5]沈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4):121-122.

[6]朱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1):58-61.

[7]陈红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51):17,19.

[8]张淑霞.浅议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元素融入[J].中国报业,2018(22):97-99.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