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0-01-04袁镜瑶郝丽芳倪维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9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学籍学分

袁镜瑶 郝丽芳 倪维晨

[关    键   词]  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籍管理;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14-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为推动依法治校的实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完善高校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2017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以下简称第41号令)。第41号令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植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切实尊重和保障学生权益,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管理,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

以第41号令的要求为标准,纵观我国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人性化建设对高校管理的挑战。从表面上看,众多高校遵循第41号令的要求重新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其管理方案更臻完善,执行程序更加严谨。但从内涵上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还具有局限性,不够深入。本文结合笔者调研的高校学籍管理人本主义缺失的现象提出对策,旨在对此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学籍管理人本主义缺失的现象

(一)学分制落实不到位

学分制是以学分衡量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为学生提供多样性选择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完全摆脱传统教学的思想,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课程模块限定,存在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的现象,教学模式弹性化较差,学生很难有更多精力来灵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根据第41号令的要求,各高校规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校际交流项目并获得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成果,经审核通过后,可折算学分。然而,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普遍差,很难科学自主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能获得该模块学分。另一方面校际交流项目涉及多个国家,课程内容、性质和学时存在差异,导致在国外高校所获得的学分不能被完全認定,不利于学分积累。

(二)转专业限制条件较多

第41号令中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可以申请转专业”。各高校遵循第41号令“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重新修订了转专业管理制度,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转专业政策普遍门槛设定较高,要求学生的成绩在同年级、同专业排名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才能提出申请。然而,部分学生因对就读专业缺乏兴趣导致成绩欠佳而无权提出申请,这无形之中违背了人本主义。此外,由于高校通常根据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核定各专业招生计划,转专业学生的流动打破了既定招生计划,对专业师资和教学条件产生一定压力,因此部分高校严格限定转入专业接收名额,特别是一些就业前景良好的热门专业,这大幅度限制了那些渴求优质教学资源的学生。

(三)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

一般而言,高校学籍管理包括入学注册、课程修读与考核、成绩记载、学籍异动、学业警示以及毕业资格与授予学位资格审核等一系列内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大多使用校内教务系统审批,然而教务系统仅供教务管理人员独立使用,学生办理学籍异动、学分认定、补办证书等申请时,需持纸质材料前往其他部门审批,效率低且不能实现校内各部门间的实时共享,严重影响服务学生的水平和质量。目前,许多高校准许在校生通过校内网站查询个人学籍信息,已实现网上选课与报考,课表与考试安排查询,成绩与学业警示查询等功能,这均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高校还需运用适当的举措持续创新学籍管理流程,力求为学生开放更多渠道与权限,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管理进程中。

三、深化“以学生为本”学籍管理理念的对策

(一)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

1.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认真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完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灵活选择课程、积累学分创造条件。

2.健全学业导师制度

高校应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全过程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学业导师帮助学生依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确定发展目标,制订实施计划,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成长。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应在增加创新学分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制定一系列与第41号令相吻合的政策,鼓励学生多参加诸如“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理性参赛,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以赛促学,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

4.完善校际学分认定

高校应在基于课程内容、性质和学时一致性的学分认定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学分认定管理机制。一是专注学习成果导向,侧重验证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是否与校内学习保持同一水准。二是建立高校联盟,打包互认学分,提高互认效率,共享发展成果。三是允许学生冲抵其他专业领域学分,使学生在国外获得的学分能够得到更为灵活有效的积累。

(二)创新转专业管理制度

1.重视学生兴趣导向

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尊重学生真实的求学愿望,放宽对转专业学生成绩的要求,增加人文关怀,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申请转入适应自身发展的专业,使转专业真正成为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完善职业规划的二次选择。同时简政放权,指导并监督二级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出台转专业细则,以实现学生和专业之间更为良性的双向选择。

2.灵活调控转入转出比例

高校应在充分考虑教学资源和现有学生人数等因素的基础上,灵活调控转专业转出比例限制,提高转入比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转专业的需求,为学生的专业创造宽松环境,但对教育部明确要求不能转专业的情况严格审查不予通过。

3.推进跨专业选修、辅修和双学位制度改革

高校应打破专业壁垒,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拓宽知识面,促进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科交叉基础上的特色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健全辅修和双学位制度,辅修专业增设高校特色专业,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辅修,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的机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推進信息技术与学籍管理深度融合

1.建设部门联动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应从源头入手做好全方位的上下协调以及全校协同,打造一套适用于各部门联动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为各部门、各层级量身设定权限,达成学生数据的共享和传递,免除信息滞后、不同步的隐患。随着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的普及,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高校可创建学籍管理小程序,使管理人员“移动办公”、学生实时掌握校内及个人学籍信息成为可能。

2.优化学籍管理流程

高校应遵循“放、管、服”原则,将学生基础类事务的审核权限下放至二级学院,如选课与退课、自修与免修、缓考与重修等申请。涉及跨部门协同合作的事务,如学分认定,取消非必要部门的审核,摒弃原有不合理环节,通过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或是设立综合事务服务大厅,力求“一站式”办理,全面提升学籍管理的时效性与规范化水平。

3.深入拓展多样性功能

根据学生反馈,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发掘多样性功能,力争给予学生更多帮扶与关爱,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与监督的积极主动性。如面向学生开放各类课程描述,让学生预先了解授课内容和知识范畴。如向学生公布培养方案内课程动态调整信息,让学生及时知晓课程消亡情况,做好重修选课的准备。再如对学生开放毕业和学位资格审查功能,这样有助于学生全方位了解个人修读情况,自主做好学业规划。

四、“以学生为本”的学籍管理改革启示

深化“以学生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优化学籍管理流程,保障学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既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高校长远性的发展。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在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遵循服务需求、重视成效导向,使学籍管理模式具有人性化和规范化。高校学籍管理是高校各项教学活动和工作的基础,对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实践进行研究,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必将有前瞻性地对一代甚至几代学生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正是高校学籍管理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方颖.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31-33.

[2]刘莹,聂岩,张桂旭.“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以辽宁工业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7-59.

[3]王娟,纪磊,钟凰元.管理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6):84-85.

[4]汤志松,于洪杰,徐春栋.浅谈高校学籍异动管理现状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31-232.

[5]蔡爱萍,周楠.大学生转专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月刊),2020(1):24-26.

[6]龚一文.推进中外合作项目学分互认制度的创新[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133-135.

[7]申磊,曲橙橙.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9(21):186-190.

[8]郝婷.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9(6):85-87.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学籍学分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现状初探
学分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教育部要求小学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为其注册学籍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