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2020-01-04代利玲
代利玲
[摘 要] 真正的学生生涯是从小学开始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健全,有贪玩的天性和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探索的渴望,他们的模仿能力也是驚人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方向和主流,不仅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及优良的道德品质等。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168-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教育事业。小学阶段是为整个学习生涯打基础的时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系着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教授,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日常习惯,纠正他们的行为举止,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小学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主义严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和教师思想上不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形式化,教学环节简单化,这些都是突出的表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缺乏目的性,课堂教学条理性较差,随心所欲地讲授教学内容,一些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讲解不详细,不能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很多情况下,教师早早地讲完课堂内容,使课堂时间剩余大半,教师这种形式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影响了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不加以重视,不认真地研究和探析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可能影响到教学课堂设计,最终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在教学中出现了偏差,简单地将教材中的图画作为学生表达看法的材料,不能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融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也存在这样的一些教师,他们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从而导致实际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目的。很多教师虽然也意识到生活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紧密联系,也尽量将一些生活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运用的程度较低,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形式化的教学痕迹更为明显。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安静地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直接导致了压抑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不仅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且有可能令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除了存在上述的问题以外,同时也暴露出教学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等问题,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针对问题加大探索和创新的力度,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快速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提升方法
(一)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该门课程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优良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尽量将一些课程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清楚其应用价值,并在生活中自觉加以应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教学情况,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参加敬老活动,为老人们洗衣服、擦玻璃、大扫除等,让学生树立起敬老、爱老、孝顺老人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孝敬。经过这样的实践德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为学生树立起典型,并成为学生学习的优秀榜样,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班内完成作业始终优秀的学生树立为典型,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在榜样的带领和影响下,就会激发出大家的好胜心,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会向着榜样的方向而努力,无形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注重课前导入环节的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前导入是非常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接下来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准备。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自制力较差,要他们长时间地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他们往往会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自然就会下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难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有趣的课前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带领他们深入课堂学习,例如在学习养成爱整洁习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熊出没》动画片中的相关内容:光头强由于懒惰已经两个星期没有洗漱了,全身上下奇臭无比,走在路上,大家都躲着他走路,不愿意和他接触。来到熊大家,同样遭到了熊大和熊二的嫌弃,最后光头强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将自己及时收拾干净,并得到了伙伴的热情欢迎。播放这段动画片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利用动画片导入课堂教学,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并认识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当然,课前导入环节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形式是多样的,依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恰当的课堂导入,既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三)适当增加课堂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班风的整治,努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时时沐浴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氛围中。例如,教师在日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常常举办关于爱国的主体班会。班会上,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并将身边的爱国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在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更加深刻。另外,教师也可以将班内的墙壁,张贴上相关的标语、名人名言等,让学生每天生活在爱国的氛围中,无形中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道德与法治的讲演比赛,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有所欠缺,常常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和影响,从而注意力神游他处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师要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习特点有全面的认知,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手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性,多多鼓励和赞赏学生,让学生在赏识教育中不断提升自信心,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水资源的图片、动画片、短视频等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再将缺水的场景视频和图片呈现给学生,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自己身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和保护水资源的行为讲述给同学,大家共同交流和讨论,增强对水资源的认识。
(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合作
除了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就是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融合,平时要多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生活状况,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亲情作业,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情,在相互理解中维系好亲情。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相融合,使该门课程更具生活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法治意识的建立是非常有益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起良好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周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亚太教育,2019(8):19-20.
[2]魏军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思考: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教學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11):24-26.
[3]宋金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9(19):42-43.
[4]刘洪冉.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44-45.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