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泥人会说话

2020-01-04陈丽静

少年文艺(1953) 2020年6期
关键词:模子泥人标杆

陈丽静

教育家叶圣陶在《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里转述道:“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他又提到丰子恺画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

我想,这些泥人一定至少是精细的。因为“模子”一定是精雕细琢而成的,饱含了责任感和对成品的期待。

如果,这些泥人会说话,一定是小说《标杆》中的这一句:“灰突突的笔袋、灰突突的笔记本、灰突突的书包,一切都是妈妈决定的,连人生都变得灰突突的。”

《标杆》暗含着作者汹涌的同情心,希冀“泥人”一般的中学生突破被比较、沦为“整齐划一行动”的沙丁鱼命运的尝试,简直是呼告。泥人师傅的模子做出来的那个最精细的泥人放到《标杆》这篇小说里,那就是家长们寤寐思服为孩子竖起来的“标杆”——裴蕾。

裴蕾的母亲用抽陀螺般的手段,将女儿“培植”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在一众家长和学生心中竖起了“标杆”——过目不忘的神童,看一遍就能背诵全篇课文的“天才少女”。

裴蕾的直播掀起的家长广泛的“歆羡狂潮”是当下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成年人对待自己的生活,是较为云淡风轻的“生活在别处”,当这句话翻译成家庭教育理念就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泥人师傅”们对自己说“知足常乐”,转过身却要求孩子“知耻而后勇”。作为“普通泥人”的苗梓和作为“更蹩脚的泥人”的“散养”的任苒,自然非常讨厌作为“标杆”的裴蕾——苗梓讨厌她的完美,任苒讨厌她的虚假。就像苗梓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是个集合概念,综合了无数家孩子的优点,拿来对比自己的所有缺点,未必真的是一个完整的人”。她们要做的,就是刺破这个“标杆”的假象。

然而,裴蕾是一个被苦心经营的不真实的“标杆”,不刺便破了——她的过目不忘是提前准备的“表演”,她的端莊高贵是一层梦幻的滤镜——她拥有的其实是清晨被母亲逼迫着“艰难而机械”、“强忍眼泪,带着哭腔”练习跳绳的灰头土脸。她呼号“不想参加比赛,不想直播”,却被母亲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你不去参加比赛,跟别人比就一点优势也没有”。

她不过是另一个不完美的“泥人”罢了。

当作为“标杆”的裴蕾慢慢靠近,苗梓发现她和自己一样,渴望成为“自己”,而不是“标杆”——裴蕾注册了小号,专门在自己的网页下“揭发自己”,她讨厌直播,讨厌作为“标杆”的被爱与被厌憎,“他们根本不认识我,不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张口就造谣”。她还发现一个好办法对付他们:“有人说难听的话时,我就跟着起哄,把事情闹大,因为说的人多了,爸妈就会删除评论,取消直播。”相信读到这里的大人和孩子都会惊诧得睁大了眼睛!

作者让高不可攀、不可触及的“别人家的孩子”裴蕾转过身来,玲珑地脱下了她的“泥胎”,调皮地朝着焦灼的大人、不屑一顾的被比下去的同龄人眨眨眼,走出泥模子,回归她的“凡尘俗子貌”。那一瞬间,所有整齐划一的、严丝合缝的禁锢着“泥人”们的“壳”都碎裂了,被“完美的标杆”衡量着的孩子,冲破了令他们窒息的生活,短暂地回归了鲜活的自己。作者将一个沉重的教育话题用诙谐的笔触诉说出来,没有过分的剑拔弩张,让负重的中国当代受教育者自己消解了这种沉重,这何尝不是“少年智则国智”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裴蕾”真正当之无愧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的标杆,他们的乐观和包容,战胜了一切擢去他们个性枝丫的企图。

他们骄傲地向冷酷的世界宣告:即使是被杵在高处不得动弹的“标杆”,也毕竟是一个真实的生命。而真实的生命,便不可能亦步亦趋地服从、自我修剪、自我“泥塑”。

正如叶圣陶所说:“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世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

猜你喜欢

模子泥人标杆
女儿节
运用作文模子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胆大镇的泥人
Relations between Benchmarking Management and ICS
胆大镇的泥人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用标杆管理促学校发展
完型填空
面馆惊魂
高端游戏显卡标杆 映众冰龙GTX275金牛收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