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改革研究

2020-01-04姜冬乐郭晓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思政

姜冬乐 郭晓佳

[摘           要]  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模式改革要求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利用“大思政”理论,解构现行的考试评价模式,弱化思政课各课程之间界限、打破硬性学期之间的划分,弱化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将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拓展考试考核的时间、空间,按照突出知能结合、知思结合、知行结合、德行结合的要求对考试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重构,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    鍵   词]  大思政;考试评价方式;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6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否实现,实效性能否实现就要看思想政治理论能否真正进入学生头脑,达到入脑入心、知行同一。这种实效性既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中。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考试评价模式的改革可以从另一面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进而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一、现行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问题分析

高校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改革在不断发展,考试的形式、考试的方法、考试的内容、考试的理念一直在不断更新。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评价模式呈多元化发展,形式多样,但是方法、内容大多同一。不论何种形式的考试,重要的是能否实现思政课的功能和作用,能否达到开设思政课的目的,这才是考试的关键。尽管现行的思政课考试评价方式多样,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考试目的异化

从思政课本身的要求来说,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要在理论上、思维能力上、实践能力上、思想政治素质上、道德素质上均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而在高校现行的考试中,特别是卷面式的考试,通过考试“分数”决定学生是否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变成为拿到相应的分数而学习、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不是为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而学习,不是为使自己能够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行而学习。思政课考试的目的在于实现思政课的实效性,而实效性不是通过分数所能体现的,这种考试,得90分的学生一定比得70分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好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更正确吗?这样的考试只能检验对理论的识记水平,并且是短期的,对其他能力的考试少之又少,更不用提入脑入心这一重要的目标了。考试目的的异化使教与学都走入歧途。

(二)考试内容的异化

考试内容应由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决定,然而在高校现行考试中,考试内容却是先确定的,大多数学校思政课考试都拥有题库,而题库中的题多数为固定不变的,每年有少量更新,所以教学是根据考试内容进行的,考试内容发生异化。现行的考试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源自教材,书本化倾向严重,以识记性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轻视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创新性,不利于教学的发展。若教师拓展课程内容,而考试不出现,学生无从把握,若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上课则百无聊赖,造成考试与教学的分离。

(三)考试形式的异化

现行思政课考试形式看起来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其实质都非常相近。为形式而形式,使考试形式的改革也发生异化。如电脑网络考试方式,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电脑客户端进行设计实施考试的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慕课形式的课程及其考试,现在被大多数高校采用。这一考试形式的优点在于借助网络平台和相关软件,使考试变得相对轻松容易。对教师而言,不用出试卷、不用打印试卷、不用阅卷,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对学生而言,考试的内容受限于软件功能,题型相对单一,几乎全是客观题,回答起来更加容易,而这也正是这一形式的弊端。电脑网络考试的形式到目前为止,其本质上与传统试卷考试基本一样,只是借用了现代化的工具,想让这一考试形式变成一劳永逸的方式。这种异化了的考试形式不能够真正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路

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改革,应立足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一)更新考试理念

要求思政课教师和相关思政工作者能够解放思想,不受传统和经验的束缚,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打破原有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考试评价模式,将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1]构建“知、思、德、能、行”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试理念,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考试评价促进教师教学,以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二)突出对思维方式的考试

要求思政课考试真正做到不唯书。思政课所有课程的内容理论性都相对较强,所以在考试中出现大量的理论也是理所当然的,而重要的是如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对理论知识的考试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试。考试设计既不能“唯理论”,也不能“唯经验”,而是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知”“思”结合,对其思维能力进行考试。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考试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所占比重较小,在考试中也基本上被忽略。而思政课教学要想入脑入心,对实践能力考查是非常必要的,对实践能力的考试基本上包含两方面:一是以“知”促“行”,即用思政课中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知”“行”同一,即自身的实际行动要符合在思政课中学习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

(四)加强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考试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學生的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可以较好地融入教学中,然而却很难去考查。这些考试涉及的面比较广、层次比较多,“大思政”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支撑,可以相对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和理想信念的发展变化,因而这一考试参与的人员相对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考试内容相对烦琐,但却能更好地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改革的对策与实践

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改革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本身出发,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现行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进行结构、重构。在“大思政”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不会因为某一思政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因而考试也不会仅仅是相应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考试,而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入脑入心。[2]

(一)理论考试评价模式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理论性强是课程本身的特点,不可避免,所以考试中自然就包含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试。

1.将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际问题中,特别是时事热点问题,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考试的内容就变活了,不再是僵化记忆的教条了,考试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卷面,可以采用口试、网络论坛式等考试方式。在口试中,不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锻炼,网络论坛式考试打破传统考试时空的束缚,还能调动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不意味着思政课失去其独立性,而是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专业课程的理论、问题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合,将其引入道德思考、社会思考、哲学思考层面,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思政课教学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一方面可以解决思政课与专业课各自为营相分离的现状,在考试中材料和案例根据专业不同采用不同专业领域的问题,还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程度。

3.理论考试不唯书。思政课教材内容是统一的,相对稳定,所以在理论考试中难免会出现“书本化”倾向,这就使考试陷入“本本主义”中,考试要做到不唯书,使学生懂得书中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发展出来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理论还要再次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发展完善,考试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检验理论成果,提出新的见解,而不是用现成理论去硬套现实问题,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能力考试评价模式改革

实践能力考试把握的难度相对稍大,其重点在于“知”“行”“思”是否一致,而且对考试的时间、空间要求较高。思政课教师不可能每天观察所教授学生的一举一动,所以很难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实际行为如何。“大思政”是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协同育人的一种机制,利用这一机制的优势,与辅导员教师、团委教师及专业教师协同合作,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的其他学生活动、平时的言行表现、有无违纪处分等进行综合评定,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行为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实践能力的考试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为确保思政考教学效果的长效性,实践能力考试在时间上做相应的延伸,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并且不固定依附于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保证考试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考试改革

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思政课考试中最难以把握的,然而又是思政课教学中要实现的最重要的目标,重点在于“知”“思”“德”“行”的统一。思想政治素质课考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熟悉程度,更要看学生对其的理解、认同和践行的程度。所以这一内容的考试要融入理论考试与实践能力考试之中,将入团入党纳入考试体系。关于道德素养的考试,更多的是将其融入实践考试中去检验,道德素养不是写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这一考试又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学生道德档案的形式,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试,但其评价标准不是量化的指标,而是改变的程度,同样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因人而异,利用“大思政”机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尽最大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徐旭珊.行动导向模式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5).

[2]杨伟国,鲁一荻.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3).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效性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