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小说,打造课堂“静之美”
2020-01-04黄海肖
黄海肖
摘要:在热闹的视听课堂下,笔者思考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以小说为例,关注文本语言的赏析和体悟,打造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本文从发现言语教学的重要性,到言语教学的实践,再到言语教学意义的分析,呈现了笔者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说;关注言语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081
一、素读及小说素读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邓彤曾提出“素读教学”这个概念。她指出“素读”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蕴意,“素读教学”就是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
笔者认为,小说是首先符合“素读教学”要求的。从心理规律来看,读书主要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内心的激荡与外表的沉静是和谐的。小说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一个深刻主题,波澜不惊的浅层文字,孕育着隐性的社会问题,最需冷静思考,小说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丰富,非常值得学生去品味。
二、案例尝试及分析
笔者曾在浙派名师活动中听到一节《乡下老汉》,其中通过一个标点符号的挖掘来体会老汉形象的环节十分精彩。
老汉说:“我是父亲啊。”
老汉还是说:“我是父亲啊。”
师:“啊”的有无有没有区别?
生:有“啊”,更符合老汉的身份。
生:有“啊”,更能体现出老汉的仁慈、善良。
师:是的,语气词虽然无义,但是对情感的抒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很有帮助。平时,我们“啊”后面都跟感叹号,这里怎么是句号呢?
生:句号说明老汉说出“我是父亲啊”是很自然的。
生:因为当时老汉在病床上,很虚弱。
生:用句号更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朴实、质朴、不张扬的性格。
……
潘老师抓住一个“啊”,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出老汉的身份、性格、品质等。牵一“字”而系全文。文字就是文章的细胞,关注文字,语文的其他要素都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在小说阅读课中,笔者也尝试在言语上下功夫。下面是笔者教鲁迅《故乡》的教学片段。
师:是的,一位是儿时的伙伴,一位是久違的邻居。“我”阔别二十年再遇到他们是怎样的表现呢?
生:“我吃了一惊”
生:“我愕然”
生:“我愈加愕然”
师:“‘愕然是什么意思?”
生:“吃惊的样子。”
师:“为什么‘我会如此吃惊,连续三次吃惊,程度还不断加强?”
生:“她的外貌发生了变化。以前被叫做‘豆腐西施,想必是非常漂亮的,可现在的她突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师:“年龄增长一定会带来些外貌的变化,没必要这么大惊小怪啊?”
生:“变化太大了。”
师:“他愕然的仅仅是外貌吗?此时的‘我还会想些什么?”
生:“为她的遭遇愕然,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生:“应该是为生活所迫,让她变得不成人样。”
生:“联系这篇文章的背景,可能是苦难的生活造就了不幸的杨二嫂。‘我为她的外貌愕然,实际上也为这个社会对人们的迫害而愕然。”
师:“很好,同学们渐渐学会由表及里地去分析文本了,在此后的对话里,‘我还有什么表现?”
生:“‘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生:“‘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师:“‘我为什么惶恐,为什么无话可说?”
生:“‘我站起来,体现了‘我对长辈的尊重,她是杨二嫂,应该长‘我一辈。‘我惶恐,无话可说可能是因为招架不住杨二嫂那泼辣的语言。”
师:“哪些语言体现泼辣?”
生:“和‘我的对话,46~52段。”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杨二嫂的话,注意一定要读出那泼辣劲儿。”
生齐读。
师:“我们平时讲话,习惯讲‘我无话可说,这里作者还在前面加了‘知道二字,后面还写‘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不累赘吗?”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生:“我认为加‘知道,感觉‘我有点无奈,‘便闭了口,可见‘我有点不屑跟她讲话了,而且感觉和她说不通。”
生:“我觉得‘我其实不是招架不住杨二嫂的话,而是‘我毕竟是个读书人,遇到杨二嫂好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所以干脆‘闭了口,不讲了。”
生:“‘我是个读书人嘛,就不跟杨二嫂一般见识,但是当场走掉又感觉不礼貌,所以‘默默的站着。”
师:“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作者看似无意之笔,其实都别具匠心。老师还觉得,这里不仅仅是‘默默的站着,其实‘我还在‘默默的看着,默默的想着。你们能不能把这个‘我看着的,‘我想着的东西写出来呢?”
(学生练笔,完成后交流。)
生:“‘我看着眼前这个絮絮叨叨,发出尖利怪声的女人,渐渐释然,岁月消磨她的容颜,贫穷让她变得自私、爱占小便宜。生活多么不易!也许大家都不容易!”
生:“‘我看着圆规愤愤的转身,絮絮的说,顺便将我母亲的手套拿走。本来厌恶之极,可是想想,她也不容易,生活让她变成这样,苦难的岁月,黑暗的社会,残酷的现实,“我”忽然同情起眼前这个人来。”
……
课堂紧紧基于文本来理解文章,学生的学习浅入深出,思维得到激发。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需要不断被唤醒才能拥有的,“素读”追求的是一种本色阅读,力求用本色的教学设计,养成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
三、素读小说的意义
张志公先生很早就提出“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主张,他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地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让文章本身去教育学生。”
选入教材的小说都是经典之作,作者对于文章的构思、语言的应用、字词的斟酌,甚至是标点符号的选择,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发现这种语言的匠心之美,应该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达到的最完美的心灵契合。
作为母语的学习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零起点,有效引导、给足时间,利用好小说课堂中的文本语境和教学语境,学生定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生成,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创作能力。
总之,素读小说,实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材的透彻研读,课堂很容易变成一潭死水,而不是“静之美”。只有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娴熟地驾驭好课堂,在沉思和宁静中营造出教学的艺术和美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