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中职民族器乐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1-04王玲莹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中职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器乐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累和发展精华。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民乐课程的开设则显得越发重要。笔者在对中职学校进行调研中发现,中职民族器乐课程开设的很少,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的不足,导致民乐课程不能正常开展。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将通过此篇文章针对中职民乐课程的开设提出一些实施建议,希望能对目前中职所设民乐课程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传统艺术;民族器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J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103-04

【本文著录格式】王玲莹.浅析当前中职民族器乐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方音乐,2020,11(21):103-106.

中职开设民族器乐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民乐的学习兴趣,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乐器的演奏技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加直观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但在当前中职音乐课程的安排中,民乐方面还是有些空缺,仅仅只是少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了民族器乐课程,大部分学校停留在只是“上”民族音乐欣赏课的模式中,以致学生对于民乐的认识不足。

一、中职民族器乐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民乐本身来看,民乐是中华民族之瑰宝,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地方的文化,而且在包含了当地的民俗、语言的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情怀,民乐曲中的情感和所宣扬的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象征。《金蛇狂舞》是聂耳先生根据家乡昆明的传统曲目《倒八板》整理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浓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欢腾气氛。又如民乐合奏曲《瑶族舞曲》,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地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乐曲模仿优雅的长鼓舞节奏轻轻奏响,独具民族韵味。这些曲子都是具有民族精神,饱含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任何脱离民乐的演奏形式都演绎不出其中韵味。因此,在学校开设民族器乐课程是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并且进一步将中职课标中加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

从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来看。国家十分重视中职学校美育的培养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不断出台相关文件,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71號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提到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自身优势开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文件还强调学生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等。2020年3月正式发布《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中提出,要了解、比较不同民族音乐表现风格、审美特点和文化特征,理解中国音乐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而且专门在拓展模块演奏内容一栏中写到,学生要感受器乐作品丰富的张力,结合实践体验,认识作品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由此可见,中职开设民乐课程与文件要求是相吻合的。

(二)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素养形成

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受和欣赏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民族器乐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审美素养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不论在欣赏民乐还是演奏民乐过程中,学生都可以通过参与操作、交流、体验作品,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判断,例如由琵琶弹奏的经典曲目《春江花月夜》,这首曲目是由一首唐代诗词改编而来,全曲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弹奏时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映入眼帘,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之作,颇具意境。如若将此类曲子引入中职器乐课堂并掌握演奏技巧,加以练习得到理性的规范、控制、调节,那么学生会获得更深刻的领悟,对传统艺术审美素养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三)有利于德育在中职音乐教育的渗透

德育的渗透在中职学习中至关重要,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者树立道德理想,提高受教者的道德认识和评价能力。民乐课程的开设恰恰是中职推进德育的有力推手。因为开发民乐课避免不了引进许多经典名曲,这些民族器乐作品不是像政治思想课一样,将某些政治观点、思想理论观点直观地放在学生眼前,而是在学生感受不到外部压力的欣赏、学习中进行。演奏民乐作品时,乐曲中饱含的情感融合着道德内容。例如像爱国主义这样一个道德主题,在传统乐器演奏中就有清晰的体现—民乐合奏《我的祖国》,此曲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祖国和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又如民乐合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此曲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云南彝族热情淳朴的少数民族同胞,以彝族撒尼风格的曲调定下全曲主旋律,演奏起来颇具民族地域风格。诸如此类的民乐曲引入课堂不仅易唤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能够直接将民族情怀、民族自信注入受教者的内心,从而达到德育效果。

(四)有利于中职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中职院校以专业技术培训为主,除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门进行音乐学科的学习,其他各专业的学生音乐课为每周一节,直接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较少,开设民乐课程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音乐,进行音乐实践,各专业学生都可选择一个乐器种类进行学习,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有掌握一门传统演奏技能的优势,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素养也会起到极大帮助。民乐课程中会安排民乐合奏课,对同学间的合作能力是个极大考验,一首好的合奏作品只有各声部配合好才能完成,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群体意识,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有效作用。

二、当前中职民族器乐课的现状

(一)民乐课程开设不足

笔者走访了广东省部分中职学校,分别是汕头市金平职业技术学校,鮀滨职业技术学校和汕头市幼儿师范院校,并对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学前教育类器乐课程开设以钢琴为主打课程,民乐课程很少涉及。仅仅只有一所中职学校以第二课堂形式为主,设有古筝、中国鼓两类民族乐器课程。问到教师认为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哪方面比较重要时,老师们的回答是着重教学生音乐技能技巧、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由此看来,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还是更关注学生教学技能、专业知识的掌握,方向更趋于专业化。关于中职公共音乐课中以什么方式涉及民乐内容,在采访中问到,教师会以音乐欣赏为主,偶尔会放一些民乐的曲目来欣赏,并没有开发相关民乐课程。说明民乐课程在中职的推进力度比较弱,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也不大,民乐课程未得不到有利推进。

(二)教学内容不够多元化

笔者调研的几所中职学校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相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普遍开设有以下几个课程,钢琴、声乐歌唱、唱歌与幼儿歌曲弹唱、键盘与幼儿歌曲伴奏、乐理与视唱。这些课程总共开设两年半,一学期总共16节课,每节课是40分钟,有时候也会两节连上课时为1小时20分钟,这些课程都趋于专业化,为的是培养未来的幼儿园老师,传统音乐课程几乎不开设。

公共音乐课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教材采用国家规定刘五华系列公共音乐教材,据个学校老师讲,教材内容有点跟不上时代,导致教学开展有一定难度。对于民族音乐教学,虽然老师也会从教材中挑选经典民族传统音乐范例进行欣赏,但学生对此类民族音乐还是提不起兴趣,所以老师会找寻课外的优秀音乐资源供公共音乐课上欣赏与学习。

(三)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根据调研,开设传统音乐课程的中职学校也只能够安排在中职公共音乐课程中,每一周一节课,大课学生有100个左右,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且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音乐课程中仅仅只是有一些中国器乐欣赏之类的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纯音乐欣赏,或者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模式,有的时候如果没有多余时间,则由老师把需要欣赏的东西通过云盘传到班长的云盘中,再由班长传给其他同学,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关于欣赏课的考核,基本都是通过笔试或者通过听音乐写答案的形式,即可完成考试。

三、民族器乐课程开发的实施建议

(一)合理安排乐器课程

中职不同于初高中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不存在占用音乐课,或者音乐课安排的课时上不够的情况,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学习。那么开设的民乐课程应尽量多样化,涉及民乐不同的种类。管乐类可选择竹笛,弹拨可选择琵琶和古筝,拉弦可选择二胡,打击乐可选择中国鼓、排鼓。课程安排可根据《中职艺术课程标准》中课时的要求进行安排,课程标准中指出演奏课为拓展模块,共36个学时,这样每一门乐器都有两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每周能够上一节课。学校可以一学期选择一首民乐合奏曲进行排练,期末进行汇演。这样的课程安排,乐器课尽可能放在每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方便进行民乐合奏排练,在一周一次的乐器课后再额外增加30分钟进行合奏排练,这样就有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中职学校开设民乐课并不是练习像音乐学院的教授方式一样趋于专业化,只是为了提高和培养在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推进传统乐器的传承,即在选曲上无需过难。

(二)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中职艺术课程标准》上明确表明器乐演奏内容:了解乐器演奏基础知识,感受器乐作品丰富的表现力,结合演奏实践,赏析优秀器乐作品,体验作品的艺术美感,认识作品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理解作品的艺术与人文内涵,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乐器学习演奏,掌握基本演奏方法与技能,参加演奏实践活动,恰当地表现作品情感。这无疑对于民乐课程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指向标。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经典传统曲目,例如《梅花三弄》,此类流传下来的经典名曲,《梅花三弄》原为古琴曲,选择这首曲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是因其作为优秀的器乐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鉴赏时,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何为“三弄”,在曲中的表现形式,在乐曲演奏时,可以体验不同乐段所描绘的梅花的形象,从而达到认识作品并理解作品的目的。而且,此曲可以用多种民族乐器来演奏,比如笛子、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进而也可为乐器合奏、重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曲目,不能一味地选择传统曲目,选择学生有兴趣的曲目会促进有效教学。例如简单流行曲《senorita》《way back home》等此类学生们即感兴趣又不难的流行曲目来演奏,不仅可以提高演奏技巧、乐器音色,而且喜欢的曲目学生会在课下更加主动地进行练习。

最后,引进当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地域性特色民乐。例如潮洲筝是中国筝的一大流派,流行于广东潮州、揭阳、汕头等,是潮州音乐中潮州弦诗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筝曲在调式上有潮乐独有的“轻三六”“重三六”“活五”等数种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音乐文化特色。若引入到中职学校民乐课程中,不僅可以避开单一的课程模式还能改善忽略地方性文化的情况,而且会增强民族器乐课程中独特的优势。

(三)实施有效教学方法

据《中职艺术课程大纲》给出的器乐课程教学提示,首先要指导学生以听觉训练为先学习演奏,选择优秀器乐作品,感受器乐演奏技法即表现力。其次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创作情景开展鉴赏活动,分析作品结构、风格、情感、意境与演奏要求,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演奏技能和表现技巧。所以民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可分为两步走。

1.聆听、赏析曲目

学习乐曲之前,听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是演奏的基础。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乐曲的音色、音调、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曲子结构的赏析,因为只有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从作品的细节入手,才能演绎好作品。比如《步步高》,这首曲子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进,节奏明快,音乐富有动力,学生很容易辨析出来。但不能仅仅知道曲子旋律欢快便浅尝辄,还是通过不断赏析和老师的引导,在聆听中发现曲子的强弱对比,哪里该强哪里该弱,强弱对比的意义何在,曲子进入主题和推向高潮采用了什么节奏型,是不是节奏型密集的地方是曲子的高潮部分,从全曲看是一首怎样风格的曲目,速度为什么是小快板。如此种种,鉴赏完后再进行演奏,效果才会有一定的提升。

2.阶段式练习

学习一首乐曲,要根据作品的结构进行分句、分段练习。一开始接触乐器,技术技巧方面会出现运用不熟练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就只能学习只有3—5个乐句的小曲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演奏技法时,老师要做好教学计划,每节课只教一句或者两句,并预计几节课能完成这样一首小曲子。面对选择民乐合奏的曲子时就要进行四个阶段的详细规划,第一阶段,各乐器声部自己练习;第二阶段,到期中时各声部开始进行综合练习;第三阶段,能够完整的演绎一首曲子;第四阶段,可以进行期末合奏演;每一个阶段练习时学生要进行分组练习,每组要选出组长起到监督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组长每周向老师汇报练习情况,以便及时解决组员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纠正。

(四)建立民乐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实施的过程、效果和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程度需要考察和测量,所以建立课程评价标准也是开设民乐课程的重要一环。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民乐课程中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测定、学生对民乐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意见、教师对民乐课程的满意程度和适应性程度,家长对民乐课程的认可程度以及学校领导对民乐课程的评价。

1.学生在民乐课程中发展况和水平评状定

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1)主要考察评价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技能方面考察指法、节奏、音准、力度、乐感、姿势。情感方面考察投入度、情绪、表情。态度方面考察耐心、坚持、专注、合作、自信。评价标准采用划分A、B、C、D的方式,D分为表现不太好的,C分为表现一般的,B表现比较好的,A是表现突出的。

2.学生对民乐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意见

通过网络提交问卷的形式给出意见。问卷的内容涉及学习乐器时教授方式是否能接受,选择的曲目难易程度;课堂中能获得技能和知识的多少以及对现有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若不满意写下建议等。

3.教师对民乐课程开设的满意度和适应性程度

首先,教师可每周规定教研会开展的时间,共同探讨民乐课程的进度,并将课堂上学生的建议分享出来与各位老师商议。

4.家长对开设民乐课程的认可程度

老师要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通讯渠道向家长发放民乐课程教学计划,以便监督学习进程和课程安排是否合理,定期发放问卷调查或者对民乐课程支持与否的投票小程序,查看家长对于民乐课程的支持度。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包括家长对于上民乐课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接受程度,购置乐器的建议等方面内容。

5.学校领导的评价

学校领导可通过平常对民乐课的实施情况和期末课程汇演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依旧分为A、B、C、D从好到差四个等级,以此评价等级来判定所开设民乐课程的执行情况。

四、结语

中职民乐课程的设置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民族乐器在中职的推行力度还不够大,范围不广,教学的乐器种类较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民乐课程,以致能够借鑒的方法较少,加大了课程的实施难度。此文所涉及的开设民乐课程的实施方法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譬如教学乐器种类选择,课堂教学的完善等内容还没有一个完全解决的方案,但还是应该不懈努力的去探索适应中职特色的民族器乐课程体系,传承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黎瑛.中学音乐教育中民族器乐的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杨丽红.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

[4]杨彤彤.N小学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玲莹(1996—),女,甘肃陇南,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浙江试点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试探赣南采茶戏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戏曲元素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