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让学校生活更美好

2020-01-04姜楚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智慧生命评价

姜楚华

大约350年前,现代学校制度奠基人之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他宣称,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作为“泛智主义”教育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夸美纽斯等人推动人类教育步入了漫长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时代。与此同时,人类也在不断探索教育如何引导人通过知识增长智慧、成人成事、获得自由和解放。21世纪以来,面对瞬息万变、日益复杂的挑战,学校教育必须秉持“教育是通過知识引导学生智慧成长的艺术”的坚定信念,超越“知识本位”,培养“智慧主体”,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努力让学生过上更加美好的学校生活。

一、智慧教育让学校更加有吸引力

学校靠什么吸引学生、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什么、学生毕业时能从学校带走什么,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的一个难题。自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学生“惧怕学校”“逃离学校”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对学校教育的作用普遍抱有乐观的预期,认为学校教育将会助益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然而,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的研究小组1966年向国会提交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中,却用大量的数据证明,学校在帮助“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习方面成效甚微。这份报告引发了广泛的对学校教育作用的怀疑和否定,如伊万·伊里奇等人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猛烈批判——“现代学校毫无教育可言,毫无惊奇可言,毫无人道可言,毫无希望可言……”虽然伊里奇等人的观点过于偏激,有失公允,但他们所批评的“现代学校缺少惊讶、怀疑和发现”,“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欲望和能力”等观点,值得重视和深思。如果学校只是负责传播甚至是灌输统一的、标准的知识,忽视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创意表达及实践能力,那么至少教育的另一半任务——“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人格”就落空了。如果学校不仅是传播社会知识的场所,更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好奇、探险、想象以及学以致用的场所,那么成千上万的儿童就一定抵挡不住学校的诱惑了。

二、智慧教育让学校课程润泽生命

将科学的、适合的教育知识转化为井然有序、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结构和形态,以润泽学生智慧生命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如果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组织以及各种学习资源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并引导他们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意志,那么课程和课本就很难走进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生命的旺盛成长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校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发动机”,任何课程知识都必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制约甚至阻碍人的发展。美国学者戴维·拉齐尔在《智慧的课程》一书中指出,“智慧的课程”探讨的是如何设计学校课程,以关注到儿童所有智力整体和谐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王道俊先生指出:“知识的教育价值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或纬度。第一是认知或智能的教育价值,第二是知识的自我意识教育价值,第三是知识的实践教育价值。”这表明,学校课程供给首先要提高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其次要提高人认识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融入个体和社会的实践探索之中,实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社会实践”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三、智慧教育让课堂教学充满挑战

学生的头脑绝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旨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在“增长知识、达成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学生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教师过度地管束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及其智慧的自由生长逐渐在衰退,变得日益被动、机械和僵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专家古得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指出:通过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约75%的课时花在教学上。教师对学生的‘讲话就占去了70%的时间,而教师说话的主要形式是述说式的教导。教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不到5%,需要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再发表见解的时间连1%都不到。”虽然21世纪已经过去了1/5,但这种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指出:“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能像转让货物。”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强调: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是有害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的掌握,即知识存在于智慧之中。

四、智慧教育让学生发展充满活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剪刀差,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重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学生在学习及其各种活动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被动有余、主动不足,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记诵有余、见解不足,知识有余、智慧不足。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层面,而不是通过教材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力,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多元智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自由发展,这是上述现象长期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人类……必需学会了解事物的本身,而不是别人对事物已做的观察。”英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认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最有活力的人, 用他自己的全部热情去追求他所选择的生活,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他的生活规划及其包含的各项具体内容中去。”知识是通往智慧的阶梯,智慧是掌握知识最要紧的方式。人类知识浩瀚如海洋, 每个人只能获取其中的少许。无限的知识淹没了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生命必需选择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知识,使其在生活实践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五、智慧教育让教师工作创意无限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人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彰显,教师作为知识的代言人(教书匠)的职业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教师的角色定位逐渐由“知识代言人”转向“智慧启迪者”。学校教育在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交往中传播知识,在传播知识中启迪智慧,在启迪智慧中塑造人格。教师工作的独特魅力在于用生命照亮生命,用心灵润泽心灵,用思想点拨思想。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人们常说,平庸的教师灌输知识,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优秀的教师演示、再现知识,杰出的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去发现知识。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绝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他们通过不断地创新,让课堂流淌知识的清泉,让教学充满智慧探险,让学生和自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教师工作的机智和乐趣在于它不仅是一门规范性、程序化的技术,更是临场的、即兴的、敏捷的教育反应能力。

六、智慧教育让教育评价回归本真

教育评价是思想引领、价值判断、事实确认和效果检测的有机统一。如何让教育评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教育评价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好的教育评价助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求,坏的教育评价则阻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意愿;好的教育评价遵循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坏的教育评价则无视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好的教育评价让学生和教师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坏的教育评价则制约这种生机与活力;好的教育评价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创新和百花齐放,坏的教育评价则让教育工作陷入“死水一潭”。以智慧教育引领学校的创新发展,必将全面深入推进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将教育评价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解放出来。如果教育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的创新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和初心,那么,整个学校教育生态将呈现出一道道闪耀人性光辉的亮丽风景。

猜你喜欢

智慧生命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智慧派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