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小说教学路径

2020-01-03张娜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4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教学路径语文核心素养

张娜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需要基于不同文体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合其文体特征的教学路径。教学小说《植树的牧羊人》时,引导学生抓住小说建筑材料——语言,借助信息提取、表达方式、话语系统等方法进入文本。通过系统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促使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与境界。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小说   文体特征   教学路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阅读是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之一,强调的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散文是一种能力,阅读诗歌是一种能力,阅读小说是另一种能力。不同文体的语文学习有各自的特点,教学路径也不尽相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需要基于不同文体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合其文体特征的教学路径,从而不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境界与层次,实现真实落地。

纵观小说教学,总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大范畴内转来转去,先介绍作者、时代和背景,后分析人物和情节,最后概括主题思想。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模式化的小说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背公式、贴标签,而适合小说文体特征的关键能力却被忽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更无从发展。下面以初中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为例,探讨指向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小说教学路径。

一、系统阅读,把握显性内容——小说讲什么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比较容易看到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显性内容。小说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需要搭建阅读支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系统化的阅读抓住小说的叙述内容,即小说讲了什么。在《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中,借助课后思考探究的表格和参考示例,梳理故事的情节发展,感知环境巨变和牧羊人形象。需要学生根据需要从不同语段摘录共同的信息,并提取与形象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显性信息,这都指向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维度。

二、分析阅读,理解隐性技巧——小说怎么讲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可见,学生要了解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要对小说的表达有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在小说 “讲了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怎样讲”。《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分析阅读擅长寻求理解。那么,在小说教学中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小说叙述技巧,教会学生小说文本的解读方式,去感受小说所叙述的不曾经历的独特人生。

(一)品析表达方式,体会言外之意

“一个文本里,作者会通过语词、句式、结构、修辞等去讲故事,我们把这些统称为表达方式。”前文说到小说中学生比较容易看到情节、环境以及人物等大部分显性内容,比较不容易看到表达方式在叙述过程中的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表达方式去解读小说,看到作者的意图。在《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中,学生要真正走进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思想、品质和精神,仅仅通过系统阅读而圈画文中具有概括性的词句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品味一些表达方式。下面以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做到的事。

上天指上帝,在西方人眼中是無所不能的代表。引导学生关注“才明白”“还可以”“”只有“三个词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我“的惊叹、佩服和赞美之情,读出”我“眼中牧羊人创造的这一段传奇是多么地艰难、多么地不可思议。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当学生读到这段文字时,可能并不会注意这段文字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就更不会去解读。老师可以将里面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标注出来。引导学生思考:究竟牧羊人做了什么,竟然在“我”心里成了上天?首先关注前三句和后一句,因为羊吃树苗,牧羊人不养羊,改养蜜蜂;因为谷底比较湿润,牧羊人把白桦树种在那里。显然,牧羊人在改变方法,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其次可以关注“一直”一词,与前文“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遥相呼应,这种持续不断的状态多么需要毅力和坚持。再看看量词“一”,数数全文出现了近100个。学生通过默读勾画、交流成果。比如“一个人种着树”呈现出牧羊人的孤独,想要无所不能,创造奇迹,便要忍受孤独;再如“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体现出牧羊人不仅做事一丝不苟、认真细致,自我要求极高,而且热爱生活。“一”字的使用使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拉近了读者与牧羊人之间的距离;最后,还有一句话很重要的话需要关注: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前文还有一句与之相似的文字“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这些句子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之作。一方面强调了牧羊人的专注、心无旁骛与坚持;另一方面呈现出牧羊人内心的平静,即便儿子和妻子已经离世,即便世界已经爆发战争,对他来说,都不能打乱他的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他以平静之心获得了生命和幸福,完成了自我救赎,也带给了人们幸福。

学生了解了作者运用语词、结构、句式等表达特定的情感,再读小说时便学会关注小说中表达方式在叙述过程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最终在大量的小说学习实践中借助表达方式,品析语言,细细品咂它的特点、内涵和情感,熟练掌握小说语言的独特规律,并转化为关键能力,从而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分析话语系统,形成阅读策略

文学理论界定义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小说绝不可能没有叙述,小说教学也绕不开叙述。当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小说怎么讲”时,大致可以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和叙述语言入手。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并非引入叙述学的概念给学生讲小说的话语系统,而是化难为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浅浅地教小说叙述学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叙述人称,其包含了叙述人称、叙述者的身份、观点态度等内容。老师在小说教学中需要关注叙述视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小说。

《植树的牧羊人》写于1953年,当时打动了美国《读者文摘》的编辑,他们便去寻找文章中的牧羊人,却发现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位老人。后来小说被退稿,但面世后,很多人却跑去普罗旺斯地区想要拜访这位老人。对于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真实的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植树的牧羊人》的叙述人称,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一个游人,是整个故事的观察者,并非参与者,这样使得牧羊人种树的故事客观可信,牧羊人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高原的巨变更是亲眼目睹,真实震撼。肖培东老师在教授《植树的牧羊人》时将文中“我”的身份替换为牧羊人、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不同身份的区别。如果“我”是牧羊人自己,只会让读者觉得牧羊人在自夸炫耀,高原的变化也不会太明显;如果“我”是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那么将无法体现出老人创造奇迹给人的惊喜和震撼;而我作为一个旅者,一个旁观者,三次见面,巨变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力量!

2.叙述时间

小说是讲故事的,故事总是有时间,没有了时间就相当于没有了小说。常规小说教学讲的比较多的是插叙、倒叙、顺叙等叙述顺序,而忽略了小说中很有讲究的时间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扩述,即叙述时间大于故事时间,就像慢镜头,把它拉长拉慢。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特别留心。《植树的牧羊人》中“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第一次“我”和他在一起虽然只生活了三天,但是作者写得却极为详细,蕴藏着丰富的意味,应指导学生好好地品味。选取其中一个叙述速度减慢的片断牧羊人挑选橡子为例。

文中作者极力减慢了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让读者清清楚楚地看到他是如何挑选橡子的,认真、仔细、娴熟、不紧不慢。此时他是独自一人,妻子和儿子已去世,但是生活却是这么地恬静安闲,看不到一丝丝孤独、失意、懊恼和焦虑。牧羊人在挑选橡子时内心是平静的,仿佛在静静地享受着日常的幸福。与其说牧羊人在挑选树种,不如说他在挑选希望和生命的种子。当我们停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时便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牧羊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保持着初心,生活在丰盈的世界里,内心是满足的。这一刻作者虚构的美好与读者对美好的期盼相遇,邓彤认为:“教小说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与此相反,文中叙述速度变快是“我”第二次踏上高原的路“这们过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这里故事时间很长,但是讲的时间很短,一笔带过,这是过渡性语言,并不影响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可见,小说叙述时间相当重要,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好好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品味其中的妙处。

3.叙述语言

叙述语言指跳出故事本身而由叙述者发表的评论。当叙述者发表议论时,故事就变成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演戏的人,一个是看戏的人。叙述者的声音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评价。《植树的牧羊人》中最明顯的叙述语言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并形成了首尾呼应。教学中引导学生圈点勾画这样的句子,分析隐藏在文中的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

好的故事要有好的叙述技巧,分析话语系统可以看作是小说阅读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和叙述语言三个维度最终指向的是小说的解读方式,这也是小说教学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这一篇”独特的话语系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解读方式,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主题阅读,从文本到生活——小说与自己的联系

《小说教学教什么》书中认为小说学习的价值就在于走进作者的心灵,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怎样才算走进作者心灵?借用黑格尔所说“意蕴”一词,阅读教学中学生感觉到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与精神,却又很难摸得透,说不清。其实通过分析阅读,抓住小说表达方式和话语系统,实际上学生基本上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这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同类文体的文章或整本书,这里所说的文章和书本指向同一个主题,以此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促使能力迁移,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世界,从而走出本文,走向生活,走向人生。《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主题读物,比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总的来说,在小说教学中,技巧和内容同等重要。小说把故事呈现给我们,每一篇小说都有其独特之处,每一篇小说阅读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教学路径需要灵活处理。比如诗化小说《孤独之旅》侧重于品析语言,体会言外之意,感受讲故事所营造的意境。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系统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三种层次的阅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包含。系统阅读并没有在分析阅读中消失,而主题阅读包括了系统阅读和分析阅读。三个层次阅读皆引导学生通过小说真正的建筑材料——语言进入文本内里,从而建构有关小说文体阅读的关键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和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王彤彦.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教学路径语文核心素养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