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围术期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
2020-01-03巩宪霞
巩宪霞
【摘要】目的 研究普外科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围术期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125例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术前未抗凝组(11例)、无桥接抗凝组(20例)、桥接抗凝组(7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5例)。比较四组患者肺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情况,围术期出血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肺栓塞情况。术前未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9.09%、无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45.00%、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1.27%、新型口服抗凝药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0;无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显著高于术前未抗凝组、桥接抗凝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围术期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入院应进行风险等级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选择进行抗凝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并降低并发症及复发几率。
【关键词】普外科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无桥接抗凝;桥接抗凝
D01: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39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h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h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holism,PE)。患者进行普通外科大手术,应积极面对血栓复发、脱落、肺血栓栓塞症加重等风险,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出现严重致死性栓塞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1]。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普外科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效果,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88岁,平均年龄(58.91±15.82)岁;其中男75例,女50例。纳入标准:普外科疾病手术、术前曾明确诊断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近期有手术史,有出血性疾病;抗凝药物应用史;药物禁忌证;精神、意识严重障碍。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术前未抗凝组(11例)、无桥接抗凝组(20例)、桥接抗凝组(7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5例)。
1.2方法
1.2.1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 采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静脉血栓栓塞症进行评估,包含40余个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每个危险因素根据危险程度分为1-5不同的分数,最后根据累积分数将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分为低危(0-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极高危(≥5分)4个等级,其中低危、中危为低风险,高危为中风险,极高危为高风险[2]。
1.2.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静脉彩超检查及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血红蛋白(hC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A[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易栓症(纤维蛋白原定量、纤溶酶原活性测定、蛋白C活性测定、蛋白S活性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狼疮抗凝物试验),术后均复查静脉彩色超声,如果术后发现新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复查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及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
1.2.3治疗方法 根据风险评估,其中低风险患者不推荐桥接抗凝,在术后将患肢抬高,穿戴医用弹力袜或静脉泵,指导患者术后进行早期的康复锻炼。中风险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普外科手术类型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情况而决定是否桥接抗凝,低出血風险桥接抗凝;中出血风险的则穿医用弹力袜或静脉泵治疗,抬高患肢,术后早期离床活动;高出血风险患者则进行桥接抗凝。
桥接抗凝组患者在围术期停用华法林后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手术前5d停止华法林用药;在术前72h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使用剂量0.6ml/12h,体质量<45kg或年龄>80岁则使用剂量调整为0.4ml/12h;术前24h停用低分子肝素,复查INR指标[3]。无桥接抗凝组患者即术前停用华法林、术后加用华法林,期间不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前5d停止华法林用药,查INR指标,当指标<1.2可如期手术,>1.2则推迟手术,24h后复查INR指标,直到达到标准方可手术[4]。术前未抗凝组患者术前未服抗凝药治疗,一般围术期不予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组患者术前服新型抗凝药,根据患者手术类型的出血风险评估,低出血风险手术患者在术前48h停用;高出血风险患者在术前72h停用,术后24-48h根据消化道功能及出血风险恢复口服。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四组患者肺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情况,围术期出血情况。出血情况参考文献[5]分为小量、中量、大量出血。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围术期肺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情况比较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肺栓塞情况。术前未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9.09%、无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45.00%、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1.27%、新型口服抗凝药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0;无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显著高于术前未抗凝组、桥接抗凝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四组患者围术期出血情况比较 四组围术期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普外科臨床治疗工作中,对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应严格注意,本次回顾性研究中对围术期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总结以下几点:华法林仍是目前临床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的主要手段,具有经济安全等优势。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术前风险等级评估非常重要,中高复发风险、低出血风险的患者推荐围术期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术后尽快恢复华法林标准抗凝[6]。对于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的患者以及停抗凝药后复发的患者应严密关注围术期复发情况,且复发几率大,所以标准抗凝最好维持6-12个月,严重患者应终身抗凝治疗[7]。对于高龄患者或者进行过大手术的患者及进行桥接抗凝者应注意围术期出血情况;高龄患者术后推荐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将患肢抬高,并穿戴医用弹力袜,积极指导早期的康复锻炼。新型口服抗凝药是目前临床一种较新型的药物,应用较少,主要其费用较比其他抗凝治疗稍高,但是新型口服抗凝药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抗凝治疗方案[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肺栓塞情况。术前未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9.09%、无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45.00%、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1.27%、新型口服抗凝药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为0;无桥接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显著高于术前未抗凝组、桥接抗凝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围术期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普外科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人院应进行风险等级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选择进行抗凝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并降低并发症及复发几率。
参考文献
[1]Derousus H.Leizorovicz A, Parent F, et al.A clinical trial of venacaval filters in 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holism in pa-tientswith proximal deep-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 du Ris-qued'Emholie Pulmonaire par Interruption Cave Study Group.N Engl JMed. 1998. 338(7):409-415.
[2]Cohen W. Castelli C,Suchon P, et al.Risk assessment of venousthrombosis in families with known hereditary thrombophilia: TheMARseilles-Nlmes predictionmodel. Journal of Thrombosis&Haemostasis. 2014,12(2): 138-146.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4]马军,吴一龙,秦叔逵,等.中国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治疗专家指南(2015版).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11):907-920.
[5]易淑明,陈烨,郑晓妮,等.1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5,12(9):149-152.
[6]王春艳,金时,孟庆威,等.肺癌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现代肿瘤医学,2018,26(6):958-962.
[7]杜昕,郭伟.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否可以取代华法林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8):178-182.
[8]秦新裕,刘凤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管理几个关键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97-102.
[收稿日期:2019-12-10]
作者单位:277500 滕州市工人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