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反思有效策略
2020-01-03李星云
李星云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能,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反馈和同行的交流等视角,回忆、审视和评估其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优化后续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教学反思,并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1]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2]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發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数学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审视、质疑和批判,是数学教学创新的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教学设计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连续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以教育理论为依托,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它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和板书设计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监控、诊断和调节的过程。现今对教学反思的指向具有泛化趋势,认为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中。[3]笔者认为此说法不甚合理。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学反思也应是在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案付诸实施之后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前的教学反思是缺乏反思对象的一种主观臆想。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处理一些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并非教学反思。所以,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在教师实施教学设计之后为后续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进行的。
基于教学设计优化的角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三个方面。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数学教学目标是对数学课堂中学生即将发生何种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向,统领教学设计的其他要素,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数学教学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具体化”“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例如,“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是数学课标中的总目标,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因为总目标不可能在一节数学课上实现,所以应当将其具体化,细分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效果。在反思按原教学设计实施的教学时,分析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情,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的程度如何,将为后续调整教学目标提供具体支持。同时,教学目标是一种预设,而课堂教学变化多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可能生成新的、教学设计中未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原教学设计实施中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因此,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应包括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生成的反思,将生成的教学目标和预设的教学目标相融合,使原有的教学目标更趋合理,更有效地引领教学设计的其他方面。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主要包括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的顺序和重难点的反思。对课堂上讲授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讲授时要详略得当。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即便是相同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也会根据不同的学情和自身的教学经验,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教师根据原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重组、扩展、深化、转化,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使教学过程得以切实有效地开展。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例,这节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需要通分。研读苏教版数学教材编排发现,在此之前,教材已经设置了“整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加减法”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三部分内容重新进行组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整数相加减需要数位对齐、小数相加减需要小数点对齐,二者的本质是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需要通分变为同分母分数之后,才可以直接相加减。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基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反思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既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综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又要分析和回顾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运用,与预期达成度是否有差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别是什么。
例如,对于情境教学法的反思包括三个方面:①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否妥当,是否会削弱课堂教学中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②教学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是目的,所以,情境教学不可流于表面,迷失于热闹的师生互动,丢失其辅助教学的作用;③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并非仅仅是快速地呈现情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充分展开情境,发挥其激活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总之,对于教学方法的反思,宗旨是教学方法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最终达成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认同,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指引,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浮于表层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自我监控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审视和评价,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关爱学生、师生平等的教师观;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的评价观;等等。现实中,许多教师不能真正与时俱进,表面上认可教育教学新理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仍由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支配着自己的教育行为,主宰着教学过程。纵使大部分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专业理论的指引,致使其对数学教学反思浮于表层,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学反思过程无法体现数学独特的学科特征,也不能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设计难以得到优化。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重视技能层面,忽视思维层面
教学反思对于教学设计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三个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反思教学目标时,不能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三维”目标相互交融且整体实现,而一味地追求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是否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忽视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基本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养成,以及对于数学价值的体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有的教师更注重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逻辑过程;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则缺乏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的思考,缺乏批判性。
(三)教学反思方法较为单一和传统,缺乏对教学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教学反思不仅是一项个人活动,还是一项社会性活动。教学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自省式反思、同行团体式反思、专家引领式反思等。现实中,很多教师惯于采用灵活便捷的自省式反思,但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容易导致教学反思有失客观和准确,比如反思往往停留在对教学事件的浅层描述,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停留在解决即可的层面,缺乏对教学问题现象本质的追溯,教学反思局限于教学方法技能,未能从教学理论层面剖析教学问题。教学反思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回顾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然后是描述教学情景,剖析问题,最后追溯原因,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整个教学反思过程需要有明确的认知,若一味采取单一的、传统的教学反思方法,容易导致教学反思出现偏差。
三、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反思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反思、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适切性与效用性的反思。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化教学反思
反思,即回顾过去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同样的,教学反思是审视教学实践并发现教学问题从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需要有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以帮助教师加深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一学科本质,理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形式”的真谛。因此,教师要以数学本质作为出发点,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深化数学教学反思,达成优化数学教学设计的目的。
例如,反思“解決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这一课教学时,教师根据数学学习论知识,可知四年级学生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需要审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这节课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画线段图,教师可以回顾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是否能够联想到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从浅层的学生做题的正确率的反思,到深层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形成的反思,再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二)转变观念,扩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受传统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习惯将目光聚焦于教学技能方面,视角单一而局限。为提高教学反思实效,教师需要扩展教学反思的内容,如审视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学改革等,形成客观而全面的教学反思。回顾教学过程时,对于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还要关注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目标,思考学生是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达成目标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的差异性,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设计。
例如,新课改实施以来,传统的应用题部分已被问题解决所取代。在反思“问题解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反思:①反思教学是否顺应教学改革,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问题解决的方法,检验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②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构建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现实情境,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成功解决数学问题;③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做题情况,审视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是否体验到了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总之,教师应当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多维度的、全面的反思,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聚焦具体教学事件,渗透教学反思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使得教学设计得以优化。为此,学校需要建立健全教研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氛围,可以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新教师一起进行教学反思,还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交流促使教师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教学问题,因而在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应当聚焦具体的教学事件,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给教师示范教学反思的程序,渗透教学反思的思想和方法,引导教师以微观的、具体的、局部的教学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行反思,从而掌握教学反思的流程,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达到审视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能的目的。
例如,教师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节课进行反思时,针对教授学生怎么认识量角器这一问题,需要反思交代“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教学中表述更便捷吗?围绕认识量角器这一具体教学片段进行反思,发现介绍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是为了使需要测量的角与量角器的角重合,发现角的度量的本质是使角重合。如此,抓住教学情境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层层推进反思的深度,教师才能抓住数学的本质,深化对数学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6.
[2]王光明,康玥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0.
[3]黄伟.反思“教学反思”[J].中小学管理,2005(04):53-54.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