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情绪
2020-01-03杨晔
杨晔
“Susan(学生对我的昵称),彤、萱和珊说我好‘拽,还把我的东西碰到地上!”小贺怒气冲冲地跑进办公室向我告状。他怒目圆睁、鼻孔冲天、双拳紧握,一副要打人的架势。“你先冷静一下再说话,你这个样子连老师都有点怕你啦。”我笑着对他说,试图平复他的情绪。简单询问后,我了解了事情的大概,然后又把三个女生请过来了解情况。女生们承认确实说了小贺“很拽”之类的话,原因是小贺总是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并且出言不逊在先,大家看不惯才这样说他。
“那么小贺,你对课代表的工作方式有什么意见吗?”我问道。
“彤总是催我背书,还说如果我不背完,她就拿不到Susan的奖卡。我觉得她工作目的不纯。”他振振有词地说。
我一听瞬间有点冒火,他每次背书都是全班最后一个完成,班干的催促没有被他看成是一种互助行为,反而被他看成是一种不良企图。
“彤是课代表,催促同学按时完成我布置的背书任务是她的工作,她完成了任务我给予她奖励,是我对她辛勤工作的回报和感谢,这有什么错?按照你的说法,老师教学生知识,关爱学生成长,领取工资也是工作目的不纯,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了?”我还真有点压不住怒火。
小贺不说话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不管怎么样,一个男孩子天天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跟同学吵吵闹闹,不是很man的行为,你自己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我稍微調整了一下情绪,然后又对女孩们说,“你们也是,明知道小贺是一只河豚,一戳就爆刺,干吗还要抱团轮流去戳他?”
这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气氛瞬间缓和。我让女孩们先回教室,只让小贺一人留下,我决定好好跟他聊一聊。彤临走时说:“其实他心里是希望得到别人关注的。”
“我才不需要被关注呢,我也不需要朋友,我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小贺嘴硬着。
“好了,就剩我们两个人了,好好聊聊吧。你真的不需要朋友吗?”我心平气和地问道。
“我小学时有阴影了,我本来数学成绩很好,可是,只要我有一次没考好或有一件事情没做好,同学们就会嘲讽我。所以,我干脆和所有人都保持距离,也不轻易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内心。但是有时候我想笑又憋不住。我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五岁,我觉得班上的同学都很幼稚,他们都不理解我。”小贺说。
看到小贺装小大人的模样我觉得既好笑又好气。“如果我回到你们这个年纪,可能也会和那帮女孩子站在一起。”我说。
“站就站,我不在乎。”小贺气鼓鼓地说,他虽然嘴硬,眼泪却夺眶而出。
“可是我已经不是十几岁的小姑娘了,我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活历练,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我今天才能够懂你。”我安抚着小贺的情绪,缓缓地说,“但是,你周围的同学还小,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你表面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够看透你的内心。这和他们的阅历有关,对你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小贺似懂非懂,神色渐渐缓和。
“我知道,其实你也很想为班级做事,为同学做事,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不是吗?”我说。
这些话或许触到了小贺的心灵深处,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委屈地说:“其实我很愿意对别人好,但是总觉得对别人的好往往得不到对方的认同和感谢。”
“不会的,只要你真心对待他人,对方也一定能感受到。只是每个人表达感激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用语言,有的人用行动,而有的人是记在心里。”我说。
“我不是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小贺说。
“很多人和你一样,你的同学也都知道你的好,只是他们没有表达出来而已。我们对他人的善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获得回报和感激而为之,你说是吗?”我说。
“但是,我总觉得别人看不见我的好,他们老是针对我。”小贺委屈巴巴地说。
“同学之间开开玩笑,互相怼一下,都是很正常的事,他们都没有恶意。你较真的话,别人本来的‘无意就会被你看成是‘故意。每次你都拉下脸生气,长此以往,别人就不敢靠近你了,那时候你就真的成孤家寡人了。你希望是这样的结果吗?”我问他。
“可是有时候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每次发完脾气又后悔。”小贺懊恼地说。
“这样吧,你看到我桌子旁边的两张小板凳没有?它们有个名字叫‘解压凳。以后你感觉自己快要发脾气的时候,先忍一忍,赶紧到‘解压凳上坐一坐,缓和一下情绪,也不要急着和我说话。这里还有一罐糖,我叫它们‘解压宝,你坐下,拿一颗糖含着,等它完全化了,再慢慢和我讲讲发生了什么。”我提议道。
小贺终于舒展了眉头,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小板凳和糖果。这次他开开心心地和我拥抱。
虽然解开了小贺的心结,但我依然思考着小贺这种性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后来,在与他的妈妈进行几次交谈后,我终于找到了症结。小贺家境一般,家里还有一个刚满两岁的小弟弟,爸爸每天忙于工作,而妈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小弟弟身上,对他的学习更是无暇顾及。自从弟弟出生后,小贺就开始变得敏感和脆弱,习惯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他的妈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刚好问题也出在他妈妈的做法上。每次小贺发脾气的时候,他的妈妈就会用更大的嗓门与他对吼,用更强的气势来压制他的气焰。这似乎成了他们母子俩的相处之道。
我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了一番分析:孩子的成长是共生到独立的过程。共生是个体完全依赖于他人而生存的状态,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个体自我脱离母体后从生理到心理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表现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小贺的妈妈在对他吼叫怒骂的时候,小贺一定很不喜欢妈妈这样的处理方式,但是妈妈作为他的共生者,其言谈举止已经保留在了小贺的大脑中,这些内射的心像会影响小贺与人交往的方式,所以他在发怒时也会像从妈妈那里领教到的一样,表现出毫不克制,声嘶力竭。
其实,很多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他们的父母,还有我们的一些教师也习惯用“吼叫怒骂”的方式来处理学生成长中所谓的“不规矩”。长辈们企图用更大的嗓门和更火爆的脾气来压制孩子的暴脾气,这些言谈举止往往不一定为个体所关注,也不一定为言行主体所喜欢,但会潜移默化地将共生者的言行内化。
深层次了解和分析小贺的行为和性格形成原因之后,我很快调整了与他的交往方式,在发现他有发怒的迹象时就让他坐到我的身边,给他一颗甜甜的水果糖含着,在水果糖溶化的同时,也有助于他平复心情,然后我再让他开口,让他用平静的语气和我交谈,以此来训练他的情绪调控能力。同时,我也和其他学生达成协议:在指出小贺的不足之处时,要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并多去发现他的优点,包容他的不足,督促他改正缺点,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小贺妈妈的行为。之后的日子里,我与这位母亲频繁沟通,指出了她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让她多了解小贺的现状和心中的真实想法,认真改变与小贺的相处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小贺在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和学习态度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他和同学越来越亲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这让我深切感受到,控制情绪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