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及其界面研究》评介

2020-01-03南京审计大学钱永红

外文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界面语境

南京审计大学 钱永红

近十年来,语用学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并与其他学科相互影响、不断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界面研究成果。《语用学与相邻学科研究新系列丛书》(Pragmatics&BeyondNewSeries)是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推出的一套丛书,反映语用学跨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语用学及其界面研究》(PragmaticsandItsInterfaces)属于该丛书系列之一,致力于辨别、分析和澄清语用学及其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该书由语用学及其相邻学科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共同完成,代表了语用学与其邻近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最新研究成果。

1. 内容概要

该书主要包括12章内容,第一章为简介,其他11章分别涉及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修辞学、叙事研究、翻译研究、手势研究、人类学、礼貌理论、语料库语言学、网络语言学、幽默学等领域的界面问题。

Janet Holmes在“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边界何在?”(Sociolinguistics vs Pragmatics: Where does the boundary lie?)一章中深入探讨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叉之处,突出语用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从而引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边界及重叠问题。作者认为,社会语言学主要侧重描述语言社区存在的语言资源,以及社会规范因素如何影响和制约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等问题;语用学则侧重于揭示个体如何使用语言资源在交际互动中来传达意义、阐释意义,或者如何改变社会关系。作者指出,语用学家关注从语言推理其意义时所涉及的认知过程,而社会语言学家则比较倾向于研究社会及机构的制约因素、意识形态规范及价值观在语言上的反映。作者以新西兰一项关于工作环境下语言研究项目中的例子阐释了两个学科存在的共通之处及存在的区别,并着重强调了采用融合两个学科视角的“社会语用学”方法来研究语言使用现象的优势所在。

Paul Drew在“语用学与会话分析界面”(The interface between pragmatics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一章中主要探讨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的边界和关系问题,并着重探讨会话分析对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语用学所起到的作用。作者认为,尽管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研究存在差别和分歧之处,但二者都共同关注语言使用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如会话含意、言语行为(或社会行为)、预设与适切性等。作者举例证明了采用会话分析法来研究语用学的3个核心议题时具有的独特优势,即能够聚焦分析说话人在每个话轮中具体“做什么”、人们在交际互动过程中是如何设计这些行为的、又是如何被理解的。他还提出,语用学主要聚焦于语言使用的语境及语境如何对话语产出和理解产生影响等相关问题,而会话分析则将序列性的背景语境加入了语用学的语境概念。

Cornelia Ilie 在“语用学和修辞学:政治话语的语用-修辞界面”(Pragmatics vs rhetoric: Political discourse at the pragmatics-rhetoric interface)一章中指出,语用学与修辞学虽然各自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研究方法和视角方面可以互为补充。文章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法——语用修辞法,将修辞视角与语用学分析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与互补。该方法主要依赖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问-答序列模式及修辞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行为、话语题材、角色分配和权势平衡等角度,阐释基于语境和语言的人际互动及机构性交际互动。作者通过案例分析法,阐释了政治话语的修辞与语用之间的互补性:修辞学主要聚焦于激烈辩论口头交际中的劝说技巧和辩论策略,语用学则主要聚焦于政治机构话语意义磋商行为过程中对质、反驳互动机制的建构、解构与重构问题。作者认为,“语用修辞法”可以为政治权力斗争和政治辩论话语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性分析工具。

Neal R. Norrick在“叙事研究和语用学”(Narrative studies versus pragmatics)一章中,以时态转换、话语标记语等研究话题为例,阐述了语用学与叙事研究在相关问题上持有的立场,进而提出了叙事研究的语用学视角。该视角从言外行为层面来考察故事的再现功能,建构了一个对叙事研究自上而下的宏观语用视角。

Juliane House撰写的“翻译研究及语用学”(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gmatics)一章,以语境为基础,探讨了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研究的界面问题。她认为,翻译的过程涉及双语境背景(原语境和接受者的新语境)的共同作用,因而翻译本质上是一个重新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的过程。她采用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来阐释这个重新语境化过程的机制,发现在显性翻译中,原先的语境被目标语境重新激活,导致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框架和话语世界在目标语的媒介中并置;在隐性翻译中,重心落在目标语境中,需要通过文化过滤器来适应目标语读者语境驱动下的交际规范。换言之,显性翻译注重语言文化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而隐性翻译更注重适应目标语境和文化的需要。

Gerardine M. Pereira的“语用学和手势界面研究”(The interface between pragmatics and gesture studies)一章基于衔接、指示和重复等角度指出,两个学科均注重交际互动的动态性,二者的界面研究着重关注交际中的语言成分和非语言成分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关系。作者认为,手势绝不仅仅是语言的一个简单伴随成分,而是与语言一起共同形成一个有意义的交际单位并紧密地同步出现。作者采用一段交际互动视频为例,阐释了语言与手势之间密切配合的关系,表明语言和手势可以互相协同,同时建构衔接和指示意义,而且手势和眼神也被用作表达立场或表示赞同、不赞同和理解的手段。该研究为语境中的手势和眼神研究增添了一个语用视角,对原先的手势研究进行了有效补充和拓展。

Gunter Senft 在“语用学与人类学:超布连群岛人的说话方式”(Pragmatics and anthropology: The Trobriand Islanders’ ways of speaking)一章中首先强调了两个学科的共同基础,即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更主要的首先是一个交际互动的工具。作者认为,语用学和人类学都着眼于研究语言使用的相关问题,但是人类学更强调语言在建构社交关系及程式化交际互动中的作用。人类学家力求描述不同文化中指导交际行为的规则,人们必须通过学习这些规则才能在特定的语言社区中取得交际能力, 才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是如何安排话语结构、决定说话模式、调节说话方式的。语用学家则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模式,言语的意义由其语用功能所决定,取决于其所产生的语境。作者根据他研究的Trobriand岛国人的语言使用的4个现象,提出了一个分支学科,即“人类语言学”。

Michael Haugh & Jonathan Culpeper 在“融合语用学和(不)礼貌理论”(Integrative pragmatics and (im)politeness theory)一章中,首先厘清了语用学在礼貌理论发展的3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梳理了最近融合了传统经典语用学和话语分析方法来研究礼貌的新进展和新趋势。礼貌研究和语用学的理论发展从很早就一起协同发展,礼貌被看作是有话不明说的一个主要内在动因。文章提倡采用融合式语用范式来研究礼貌,分析语言使用者在特定情境和序列语境中是如何采用特殊形式-功能关系表达意义的,不同的交际者之间又会在礼貌解读上存在哪些差异。

Christoph Rühlemann & Brian Clancy在“语料库语言学与语用学”(Corpus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一章中探讨了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共同之处,从而为语料库语用学这个新领域的出现铺就了道路。他们采取了一个元方法路径展开研究,旨在表明语料库语用学能够将语用学所习惯采用的定性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主要采用的定量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以一个电视对话节目中的if条件句个案分析为案例,展示了相关方法和路径。

Francisco Yus在“语用学与网络交际:应用、拓展与调整”(The interface between pragmatics and internet-mediated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extensions and adjustments)一章中考察了网络虚拟交际与面对面情境交际分析框架的异同之处,并探讨了语境在网络交际的认知语用学分析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由于面对面交际中涉及的交际策略、推理过程和交际互动的管理同样出现在网上交际情境当中,大部分语用学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网络交际研究,但考虑到网络交际的特殊性,仍需要对现实交际研究中涉及的假设、方法论和结论进行相应的调整。作者经过层层分析与论证,针对网络交际不同的参与和互动情境提出了一个多层面的网络交际语用分析框架。

Nancy D. Bell在“语用学、幽默研究及交际互动研究”(Pragmatics, humor 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一章中先梳理了语用学对我们理解幽默的定义以及幽默在日常交际互动中的作用方面所做的贡献,同时指出,之前用于研究幽默的语言学方法主要局限于句法学和语义学视角,而目前幽默研究的语用学研究视角变得越来越重要。作者依托一系列实证方法(包括实验方法、会话分析及话语分析),阐述了相关界面研究的方法。作者还考察了幽默的学术研究如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最后,作者提出了语用学与幽默研究界面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2. 简要评介

随着语用学界面研究的蓬勃发展,语用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相互融合与影响。然而,当相关融合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加以总结和提炼,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一些梳理和反思,以便进一步厘清语用学在其他学科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寻求方法来破解界面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该书正是契合了语用学学科发展的这个需求,显得及时且重要。该书的贡献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权威呈现了语用学界面研究的前沿概貌。该书收集的11篇文章为语用学与几个邻近学科的界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最新的概览,代表了语用界面研究的前沿发展,展现了语用学界面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和动向所在。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因而相关概述具有权威性。他们在各章中提供的个案案例分析具有示范性,对开展不同范畴的语用学界面研究具有指导性、操作性。

2) 重新审视语用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视角,总体厘清了语用学界面研究的相关问题。随着语用学跨学科研究和跨界研究的兴起和繁荣,学科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在这样的背景下,语用学及跨界研究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亟需重新厘清并深入探讨,以进一步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入了解语用学的贡献及其边界所在。该文集将语用学的几个核心概念及理论与相邻学科进行了重新对比和审视,开展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之对比、基于自然发生的情境交流语料与实验法获得的交际语料之对比、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之对比、共时视角与历时视角之对比、综合法和分析法之对比,等等,破解了当前语用学跨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对我们认识、把握相关语言现象的学科属性以及如何从不同学科视角开展互补性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 采用双向视角来审视语用学的跨学科属性。之前的一些跨学科研究一般采用语用学的视角描述(共时或历时)语法现象(如语调、句法、语义、词汇化)及语言能力的方方面面(如语言习得),或者选择文化及社会学科视角来研究微观层面的语用问题。与以上研究不同的是,该书采取了双向视角来看待语用学的界面,不仅仅局限于呈现语用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或者是其他学科对语用学的影响,而是从两个角度同时进行阐释彼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书中所有章节都通过考察语用学和邻近学科的差异、重叠及互补部分来探讨互惠式融合跨学科方法,同时指出语用学对其他学科的重要贡献,及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对语用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当然,该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第一,对界面研究本身的界定仍不够清晰,界面概念比较宽泛,所包括的个别界面值得商榷。如语用学与翻译学研究也许归于应用语用学范畴,而非语用学界面研究范畴,同样网络语用学作为一种界面研究也值得商榷。第二,仍有一些正在蓬勃发展的语用学界面研究未能包括在内,比如话语语用学、性别语用学、伦理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领域。第三,该书编者虽然指出了语用学界面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相关作者也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和研究,但总体来说研究程度尚不够深入、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不同章节之间在设计理念与呈现方式上缺乏一致性。第四,尽管该书各章节作者都是名家,但个别作者对于相关界面研究的梳理未必完全中肯和全面,如Janet Holmes对于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界面研究的呈现就不够清晰、具体。

但总的来说,该书初步厘清了语用学边界相关问题,呈现了语用学界面研究的最新发展概貌,为该领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理性的思考,可谓是语用学界面研究发展历程中一部具有较大意义的里程碑著作。

猜你喜欢

语言学界面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