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专著自序与他序人格诉诸对比研究

2020-07-24山东大学经友萍

外文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序序言专著

山东大学 经友萍 李 克

1. 引言

序言,作为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向读者推荐书为目的,一般可分为自序和他序两部分。其中,“他序”是由该领域的权威人士所撰写,内容涉及作序者对作者的评价(李成陈、江桂英 2017: 44),而“自序”则为作者自行撰写,多描述创作过程及说明写作意图。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人工”修辞手段分为:人格诉诸(ethos)、情感诉诸(pathos)以及逻辑诉诸(logos),并认为“人格诉诸”在说服过程中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Aristotle 2007: 38-39)。亚氏将“修辞人格”,即“人格诉诸”定义为修辞者透过言说进行的自我形象构筑(刘亚猛 2008: 57)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与在序言中通过权威人士对作者的肯定及作者自述写作经历、学习过程等从而达到说服读者阅读著作目的之修辞功用相符合。然而,近年来,学界对序言的研究多集中于语用策略分析、语篇结构分析等方面的探讨,对于序言“导购”之修辞功用关注较少;另外,序言中自序和他序虽都具备说服读者进行阅读之功效,但由于作序者出发点、角度等存在差异,二者在人格诉诸中侧重点亦有不同,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促进对该修辞文本的理解,于作序者及读者均有裨益,而目前学界将重点置于这两个既相似又存在区别文本的对比研究亦不多。鉴于此,本文通过西方修辞学中的“人格诉诸”理论,基于自建汉语专著自序与他序语料库,对比分析汉语专著序言中自序与他序“人格诉诸”的塑造,探究其异同之处及影响因素。

2. 研究背景

2.1 研究概述

“序言”是秦汉时期儒家阐释上古经典文本的重要方式之一,所形成的经典阐释序不仅是最早的序文,也是名副其实的他序(王玥琳 2016: 83)。《新华汉语词典》(2014: 789)对“前言”之定义为:“写在书前或文章前起序言或导言作用,‘前言’在著作中的功用与‘序言’基本一致” 。以此,为对该类文本研究现状有更全面和清晰的把握,笔者在下文对“序言”的研究背景分析中,将包含对“前言”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对于“序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语篇结构体裁的分析。李成陈、江桂英(2017)以评价理论之“态度系统”理论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态度资源、情感资源、判定资源及鉴赏资源分布及其实现手段进行分析,认为中英“他序”在资源和手段上存在相似及相异之处;杨林秀(2007)借鉴Halliday和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对英汉学术著作中前言的语类结构潜势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汉语专著前言的语类结构出现平均数多于英语语料,认为汉语语料结构较为复杂,体现作者更强的主观性。

另外,关于“序言”的语用功能探讨在这一文体研究中亦占较为重要的比重。Bhatia(2004)根据语篇中不同的交际目的,认为与其他学术体裁文本相比,“序言”语篇的交际目的更倾向于说服读者,推广信息;梅美莲(2004)、徐雅楠(2014)等从礼貌原则出发,探讨中英专著前言的礼貌策略差异;Pagan(2010)则从分析书信序言出发,认为序言在这一“亲密度”较高的文体中起到了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徐姗姗(2014)从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出发,对自序和他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他序与自序相比,淡化了作序者的身份。

此外,还有学者对于“他序”的“知人论世”文体功能进行了探讨(王玥琳 2016: 82-88),但其主要从“知人论世”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本他序进行梳理,不涉及对其“人格诉诸”修辞功用的探讨。序言的主要功用是介绍图书作品,引导读者阅读,并具有导购作用。一篇好的序言,往往能对图书销售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刘军 2017: 59)。序言“导购”作用的实现在于其能说服读者进行阅读,而说服目的的达到,与说服手段的使用密切相关。蓝纯(2015: 46)认为:“在有些情况下,人品诉求会比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拥有更强大的说服力,更直入人心,这是因为如果受众根本不信任修辞者,那么修辞者所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努力都将被证明是徒劳”。因而著作内容是否能为读者所接受,与著作作者“修辞人格”的成功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序言”中学术“权威”对其进行介绍,肯定其学术作风、勤奋品格及作者自身对写作经过、宗旨的描述,使得读者对作者学术造诣等方面有更全面的认识,进而被说服阅读该著作,这一过程也为“修辞人格”塑造的过程。

2.2 理论框架

当代著名修辞批评学家坎贝尔(Campbell)认为演讲者的人格可能来自听众所感到的需要或者不足。其中,3大不足可以引起3种人格形式:“英雄形式”(hero pattern)、“认同形式”(identification pattern)及“代理形式”(agent pattern)(Campbell 1996: 85)。在“英雄形式”中,听众感觉到在对于复杂问题做出明智选择上缺乏能力,所以赋予修辞者一种“英雄”角色,以修辞者为权威,让其代行权力。在“认同形式”中,听众的每个成员都认为自身有一个理想的形象,且愿意赋予某个有与自己相似或相同特点的人以特权来达到目标。在“代理形式”中,现代技术社会的“专门化”(specialization)需要某个人来让别人代行能力和责任以帮助自己达到目标(Campbell 1996: 85)。在“序言”中,通过提及该领域的专家、机构对作者身份、文章的认定,使得作者“英雄”角色得以确定;其次,在该类文本中,专家往往会对著作撰写者严谨、勤奋等品格做出褒奖,作者亦描述其写作及自身学术追求过程的艰辛以及付出的努力等以此实现“认同形式”;而在序言中提及专著作者学术地位、专家身份等与专业性相关的关键词则有助于“代理形式”的实现。因此,本研究将重点锁定于“英雄形式”“认同形式”及“代理形式”这3种人格诉诸形式,探讨汉语专著“自序”“他序”在构筑专著撰写者“修辞人格”的方式的异同之处及影响因素。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探讨:第一,汉语专著“自序”与“他序”在利用“英雄形式”“认同形式”及“代理形式”进行人格诉诸时参数与比例有何相同及不同之处?第二,汉语专著“自序”和“他序”在利用上述3种形式进行人格诉诸存在的共同及不同之处有何原因及影响因素?

3.2 研究语料

鉴于不同学科背景的作序者可能有不同的语言使用特点(李成陈、江桂英 2017: 44),为了更加客观地分析“自序”和“他序”中人格诉诸情况,本研究将语料研究范围设定在人文社会科学框架下,根据图书分类号,采用分层抽样原则在不同类别书目中进行等量随机抽取,从B(哲学、宗教)、D(政治、法律)、F(经济)、H(语言、文字)、I(文学)等5类人文社科专著中选取汉语“自序”“他序”语料各30篇建立小型语料库进行分析;本文选取语料时间跨度为2008~2018,所选取序言来源书目均为权威出版社出版且都为高被引来源。“自序”总词数为63 198,“他序”语料总词数为68 334。

3.3 研究方法

通过采样阅读关键词提取方式,根据上文坎贝尔对于3种人格诉诸形式内涵的界定,本文提取了“就职院校”“重点学科项目课题”“博士论文”“出版社”“导师”等5个“英雄形式”参数;“写作规范”“学风踏实”等两类关于作者写作风格及学术作风的形容词为“认同形式”参数以及“教授”“博士”“学者”“先生”“专家”等5个“代理形式”参数,并根据上述确定参数,在语料库中对其进行相应的人工标注。以上所提“认同形式”参数仅提取其“类符”进行计数,即同一参数若在文中出现多次仅取计一次;“英雄形式”和“代理形式”则提取“形符”,做词频统计,统计工具为AntConc 3.4.4。

4. 研究结果

4.1 “英雄形式”人格诉诸情况

Hyland(2004)在其文章中提到,写作中,关键人物的提及有助于提高作者的权威;龚文庠(1994: 212)在其著作中亦认为,在说服中遇到难题,我们若能让客方信任或在感情上接近的人出面,成功的希望就大得多。在序言中,当作序者提及该著作为“国家重点学科项目课题”、得到某一知名出版社支持、得到作者导师指导等内容,对作者的身份进行认证,从而起到说服读者进一步阅读的目的。通过采样阅读关键词提取方式,本文确定了“就职院校”“重点学科项目课题”“博士论文”“出版社”“导师”等5个“英雄形式”参数,具体结果为表1和表2以及下文图1(1)一般而言,在语料库词频统计中,只取频次在0.1%以上的关键词(即每1000词中该关键词至少出现1次)进行分析。但本文对频次低于0.1%的关键词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基于以下原因:刘亚猛(2004: 160)在其《追求象征的力量》中提到:“‘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是规范和指导华人社会话语互动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之一”,“即便运势、用势在华人的日常话语交往中其实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还是倾向于把这种行为当成一种不可避免的邪恶”。在序言撰写中,这一普遍认知也得到相应的贯彻。作为学术文本中的一种,虽“用势”进行人格诉诸在序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序者只有在大篇幅说理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进行修辞人格的构建,才能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认同,因而在该文体中各人格诉诸形式关键词出现较为分散、占总篇幅比重较小。由此,在该前提下,每个参数虽然出现的频次较低,但细微的浮动对总体人格诉诸情况亦有相应的影响,本文将出现频次低于0.1%的关键词纳入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考量。:

图1 汉语专著“自序”“他序”“英雄形式”出现频次总体差异

表2 汉语专著“他序”“英雄形式”词频统计

表1 汉语专著“自序”“英雄形式”词频统计

由表1可知,在汉语专著“自序”中,利用“英雄形式”进行人格诉诸的总计频次为35次,其中“就职院校”频次最高,达10次;其次是“出版社”,为9次;再次为“重点学科项目课题”,为6次;频次最低的为“博士论文”及“导师”,均为5次。

由表2可知,汉语专著“他序”中,利用“英雄形式”进行人格诉诸次数总数为46次,频次为0.67,高于上文所提“自序”中被提及频次0.55。在“他序”中使用最多的参数为“博士论文”,共29次;其次为“导师”,共8次;再次为“就职院校”,4次;最后为“出版社”,共3次,及“重点学科项目课题”,共2次。“博士论文”及“导师”两个参数在各参数使用中较为突出,频次分别为0.42及0.12,高于其他参数频次。

由下页图1可知,汉语专著“自序”与“他序”利用“英雄形式”进行人格诉诸总体差异较大。除“博士论文”及“导师”两个参数外,其他3个参数在“自序”中使用频次均略大于其在“他序”中的使用频次;而 “他序”在利用“博士论文”这一参数进行人格诉诸频次远高于其在“自序”中的应用。

4.2 “认同形式”人格诉诸情况

被称为教育学先驱的古罗马教育学家昆提利安(Quintilian)曾针对“人格诉诸”中的品德进行相应的界定,认为道德人品教育应当放置于修辞教育的中心(王妞、袁影 2014: 217);刘亚猛(2004)在其著作中亦提到受众完全有可能由于对修辞者的见识、智慧、操守、知识等品格十分信服而毫不勉强地接受了他针对某一有疑问或有争议的话题提出的观点。在序言写作中,当“他序”专家对作者或作者自身对个人学术严谨、学习态度认真等特点进行描述时,即为坎贝尔所述“认同形式”的使用。根据关键词采样抽取,本文确定“认同形式”参数为“写作规范”“学风踏实”两类形容词,其在汉语专著序言中使用情况如表3和表4:

表4 汉语专著“他序”通过“认同形式”人格诉诸情况

表3 汉语专著“自序”通过“认同形式”人格诉诸情况

如表3所示,在汉语专著“自序”中,对作者品格描述的词汇较少,关于“写作规范”的描述为0,而“学风踏实”在30篇自序中仅有2篇提到该特点,占篇数的7%。

如表4所示,相对于上述表3“自序”“认同形式”参数使用状况,在汉语专著“他序”中该形式参数被提及率较高。“写作规范”在8篇“他序”中被提及,占总篇数的27%,而“学风踏实”被提及率略高于前者,为11篇,占总篇数的37%。

4.3 “代理形式”人格诉诸情况

陈小慰(2013)在分析如何提高译作说服力时指出,从翻译受众角度来看,他对作为翻译者的译者本身的修辞人格至少有两方面的预期,其一即为译者的职业人格; Weber(1947)根据合法性将“权威”分为5类,其中一类亦为职业权威,其建立基于达成共识的专业技术或知识(Blau 1974),而“修辞权威是修辞人格的配套”,修辞人格是修辞权威的载体(李克、刘新芳 2011: 203)。因此,在“人格诉诸”过程中,修辞者的专业性、职业性亦为受众考察的标准。本文将“代理形式”参数设定为“教授”“博士”“学者”“先生”“专家”等5个参数,对其出现次数及相应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如表5所示,在汉语专著“自序”中,各“代理形式”参数分布较为均匀,出现总次数为16次,总出现频次为0.25。各参数由高到低分别为“博士”,6次;其次为“教授”及“学者”,均为3次;出现次数最低的参数为“先生”及“专家”,均为2次。

表5 汉语专著“自序”“代理形式”词频统计

如表6所示,在汉语专著“他序”中,利用该形式进行“人格诉诸”的频次较高,为0.66,出现总次数为45次。出现次数最多的为“教授”,共20次;其次为“博士”,17次;其余参数出现频次明显低于上述两个参数,由高到低分别为“先生”4次,“学者”3次,“专家”仅1次。

表6 汉语专著“他序”“代理形式”词频统计

如图2所示,与“自序”相比,汉语专著“他序”利用“代理形式”进行人格诉诸各参数使用频次对比差异较为明显。“自序”各参数出现频次较低,除“专家”及“学者”两个参数出现频次略多于“他序”外,其他参数出现频次均明显低于“他序”。另外,“博士”与“教授”两个参数在“自序”和“他序”中的使用频次均较高。

图2 汉语专著“自序”“他序”“代理形式”出现频次总体差异

5. 讨论与分析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汉语专著中“自序”“他序”利用“英雄形式”“认同形式”及“代理形式”3种形式进行人格诉诸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下面本文将从3个方面对其影响因素及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5.1 社会文化特征

文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大系统,如果说文化这个大系统是由诸子系统构成的话,那么,语言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之一(郑柳依 2012: 180),语言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语言选择反映文化内涵。从上述数据可知,在利用3种形式进行人格诉诸时,在“他序”中的总使用频次均高于其在“自序”中的频次。在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和强调谦虚、不自夸的品质,儒家经典《论语》中:“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 2015: 59),“‘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孔子 2015: 181)均对该品质有所体现。因而虽“自序”及“他序”均属于序言这一类文体,均具备上文所述推销书本之功效,然而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谦逊、低调等品格,在进行人格诉诸时,借由他人之口陈述作者之学术地位、受认可程度,特别是写作严谨、学风踏实等内在品质而更具说服力。也由此,在利用“认同形式”进行人格诉诸时,“自序”中作者很少提到自身品质,在随机选取的30篇“自序”中无关于“写作严谨”的描述,关于“学风踏实”的描写也较少,仅2篇,且是经过较长篇幅的铺垫,比如:描述学业追求过程的艰辛、历时时间之久等后方引出的结论;在“代理形式”中,“自序”中进行自我描述使用“学者”这一参数的较多,而用到“专家”等参数均属于“自序”撰写者对于合著者的称呼,而“学者”一词,姚衡(1985: 77)在《寒秀草堂笔记》中提到:“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其中“学者”意为: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可用作自谦之词,该词既体现了作者的学识水平,又不过分自夸,因而其被运用于作者自我描述中,出现频次为0.05,在“自序”“代理形式”各参数中所占比例较高。

5.2 凸显主体差异

“他序”作为一种常见的序言,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名人推荐,提高书本的权威性和档次;二、介绍和评价作者和作品,有时对作品观点做比较详细的讨论(刘军 2017: 60)。因此,“他序”强调的主体为作者,而撰写者除对作者所涉领域有很高建树外,还需对其人品、学术作风等有较多的了解。而在汉语环境中,博士生作者与导师的关系类似于师徒关系,导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刘新芳、王云 2016: 111),因而在“他序”撰写者的身份选择中,有很大的比例为作者的硕士或博士生导师,其在撰写过程中,为了使“他序”更具说服力,会提到自己的导师身份;由于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趋势,专著的撰写内容、领域等通常离不开作者长期耕耘的领域,即其博士论文相关领域,且上文所提“他序”撰写者多为作者的硕士或博士生导师,因而“博士生论文”在“他序”中被较多提及。刘新芳、王云(2016)在其文章中提到,博士论文致谢词中提及答辩专家的比例呈现历时增加的状态,以此,在序言中提及“博士论文”亦为该专著取得“答辩专家”等权威“英雄”的加持,因此在通过“英雄形式”进行人格诉诸中,“他序”利用上述两个参数进行人格诉诸频次明显大于“自序”;对于其两个参数的应用,提及次数分别为8次、29次,而“自序”中的次数相同,均为5次。

“自序”一般由作者撰写,内容一般包括该书的创作意图、基本内容、编撰体例、写作背景、资料来源、撰稿过程、主要特点、存在问题、读者对象,以及作者的写作分工、所获帮助等(刘军 2017: 59),因此在“自序”撰写过程中,由于凸显主体的需要,所提及的内容主体与“他序”存在差异,在利用“英雄形式”进行人格诉诸时,更多提到“就职单位院校”“出版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不宜写入正文而又须向读者交代清楚,且能提高著作认可度的信息,利用这些资助单位参数,可以更好地说明文章的社会、学界认可度。而在“他序”中,由于该序言为他人所撰写,因而对上述参数了解情况较少,为使得撰写内容严谨、说服力强,虽有所提及,但比例较低。

5.3 文本撰写要求

序言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真实。为了在写作中给人以客观、真实的印象,应当避免盲目的自赏或廉价的吹捧(刘军 2017: 60),相对“英雄形式”比较客观地陈述该专著得到的各单位及个人的支持、肯定,“认同形式”及“代理形式”中说明作者专业性、严谨等更具主观性的参数则需更加谨慎地被使用。因而虽然在利用“代理形式”进行人格诉诸时,“专家”“学者”“先生”“博士”“教授”等参数均属于表明作者在该领域专业性的词汇,然而与“专家”“先生”参数相比,“博士”为“最高一级的学位”(《现代汉语大词典》 2005: 89),“教授”为“高等学校中职称最高的教师职务”(《现代汉语大词典》 2005: 641)两个参数均属于有明确评价等级的称呼,相对而言较为客观,能够增加语言的严谨性,使得序言不流于吹捧和自夸。因而在“认同形式”诉诸时,不论是“自序”“他序”,两个参数被提及次数在众参数中最高,在“自序”中的次数分别为3次和6次,而在“他序”中出现次数则更高,分别为20次和17次。

6. 结语

本文采集2008~2018年汉语专著“自序”“他序”各30篇语料,利用坎贝尔所提“英雄形式”“认同形式”及“代理形式”对汉语专著中“自序”“他序”进行人格诉诸时参数与比例共时差异及相同之处进行呈现,发现二者的差异为:第一,总体而言,人格诉诸3种形式各参数在“他序”中出现总体频次均大于其在“自序”中的频次;第二,在“英雄形式”中,“博士论文”“导师”两个参数在“他序”中出现频次明显大于其在“自序”中的频次;第三,在“代理形式”中,“自序”除“专家”“学者”出现频次略多于“他序”外,其他参数出现频次均明显低于“他序”。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在“代理形式”中, “博士”及“教授”两个较为客观、有评价标准的参数在“自序”和“他序”中均明显大于其他3个参数。谦虚、低调的民族文化内涵及“自序”“他序”突出不同主体的要求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序言撰写的真实性要求,“博士”“教授”等有客观评价标准的参数则更为适用是其相同之处的主要原因。

如上所述,“自序”和“他序”作为序言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均具备推荐读者阅读的“导购”作用,但由于写作主体、侧重点有所不同,二者又存在较大差异。探究二者中人格诉诸形式的异同之处,可以对这两个既相似又有区别的文本有更好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帮助写作者更加有的放矢地撰写,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读者更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阅读。当然,由于语料收集数量有限、人工处理、统计可能存在偏差,本文所得结论可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需要笔者扩充语料进行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自序序言专著
序言
序言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序言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名人传》序言
专著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略论阮大铖的诗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