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源流 格物致知
——读乔国强的《贝娄学术史研究》

2020-01-03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李伟民

外文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贝娄学术史研究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 李伟民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术工程的整体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在原有“外国文学名著”“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丛书。该套丛书以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和思潮流派为切入点,在历时与共时的学术史梳理中,广集闳识方闻之士,征文考献,以察时变,化异域文学之愿,推勘精密,发扬涉然而精之学术精神。该套丛书在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中,从更为具体的作家、流派、研究者、作品研究出发,以跨学科的超界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起到了启牖良深的学科推动作用。该套丛书可谓在“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的研究中,既总括域外重要作家群籍,又撮其经典文本指要,采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深入阐释,精考、条析世界重要文学流派之特点。该套丛书既以精邃之思,治深美之籍的思想为指导,又形成了对16部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的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察,而其中由乔国强教授所著《贝娄学术史研究》(以下简称《贝娄》)可称为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中旁搜远绍,统斯文之条贯,博致众议,诏学者以知方的一部力作。

一、辨章学术,格物致知的贝娄研究学术史

随着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作家作品研究已经成为了解学科概貌,辨同异,执纲纪,文轨沟通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范式。我们看到,《贝娄》研究的著者在条举疑难,将散漫条理之,幽隐阐扬之的学术研究中,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为统领,根据英美文学的学科特点而“类例本末”。经此详细梳理和广征解析,乔国强教授终于将贝娄研究明晰的路线图宣昭于学界士林。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该书以文华出于沉思,义归乎文艺批评之翰藻的创新意识,阐发了贝娄研究中的微远微言之旨。对于中国的贝娄研究来说,迄今尚无学者做过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而乔国强教授以斲轮之手,采获尠资,将贝娄的创作思想、贝娄的犹太性、贝娄小说的现代性和贝娄笔下的城市描写等作为深入探讨的切入点,囊括了贝娄研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透过乔国强先生的精心梳理,我们看到不仅是英美等国的贝娄研究方兴未艾,境高味醇,而且在潜思远瞩、识解之卓的世界贝娄研究中也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

走过世间繁华,阅尽人生沧桑,乔国强先生往往能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纯真,在诱惑中守望平淡,阅读该书,不由在著者深刻的理论分析启迪中,油然而生“他山有砺石,良璧逾晶莹”之感慨,同时也通过衡文论理,文雅字练而通奇变的阐释,使吾辈学人透过贝娄研究,于落英纷然之异域原野,犹如沐浴着春风暖阳。

“兼蓄新质,能存故美”,《贝娄》全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编“贝娄学术史”按照时间线索和影响,从20世纪40~50年代到2000年以来,全面梳理了贝娄研究,并按照贝娄研究在英美、俄罗斯、西班牙、西班牙语美洲、法国、日本、中国的贝娄研究,进行了纵横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如果说第一编主要是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综合群伦的话,那么第二编则主要是以问题意识为着力点的质文兼达,更为深入地从创作思想、特色和叙述方式等方面探讨其作品特色,在彰显贝娄作品艺术特点、美学品格的基础上,以求其会通、循理求道,全方位、深入而细致地梳理了贝娄研究发展史,同时,亦在繁称博引中,尽可能多地介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就贝娄学术研究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二、旁摭众家,提要钩玄的问题意识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在学术研究领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左思 2011: 48),学科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描述其演变轨迹,回顾其学科的流动与变迁。《贝娄》一书的显著特色在于古今文观异同,既从宏观的角度为有志于从事贝娄研究的学者精确勾画出贝娄研究的发展脉络,又以微观具体地深入分析解读和概括了贝娄研究中的热点与不足。例如,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沃伦(Robert Penn Warren)的《不承担任何义务的人》和莱斯特·菲德勒(Leslie Fiedler)的《索尔·贝娄》看到了研究者对贝娄“久远历史传统继承人”的赞赏,又通过布莱恩·H.霍尔(Blaine H. Hall)的《索尔·贝娄:文献书目提要(第二版)》发现,1965年贝娄研究正式步入学术轨道,其标志为托尼·坦纳(Tony Tanner)的《索尔·贝娄》一书问世。该书对贝娄的每一部小说进行了批判性解读,认为贝娄对人类精神抱有巨大希望并希冀以此来对抗整个社会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了俄国文学的影响。随着1976年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贝娄研究更是呈井喷之势,而《索尔·贝娄研究》的出版,一时间更使贝娄研究呈现一派繁盛景象。尽管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然集中于贝娄创作主题和作品研究方面,但是研究者也注意到贝娄小说叙述的“现实主义”和“虚幻小说”之间的差别,以及融合了现实主义与虚幻手法,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描绘的战后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贝娄研究的领域更为宽泛,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角更为多元,研究向全面梳理和总体论述发展。例如贝娄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关系;贝娄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认知;小说形式老旧的“审美懦弱”与“内涵价值体系”的老调重弹;小说中的“疯癫”“精神错乱”“疯狂行为”“躁狂”“救赎”“个人救赎”“人性”“族裔”“道德底线”“身份”“疏离”等的价值观、美学观和哲学观意义等的探讨。显然,这些涵盖全面的论述,既保证了研究具备宏观视野,又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贝娄研究中的重点、难点、不足、缺失、偏颇,同时也为发掘新的学术增长点找准了研究方向。

该书的第二编“贝娄学术史研究”论述极为深入。论者在力避凿空貤缪中,可谓卓灼观群书,殚思著述,奇確圆畅,美必兼两。文学研究贵在论有实据而理无定形,“经籍英华,尽在于是”,《贝娄》一书的著者坚持以探赜索引,义据深通之研究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归纳总结相关文章和著作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对所梳理的内容并不予评论”(乔国强 2014: 3)。但论者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转述’都程度不同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甚或虚构性”,但是,这丝毫也不妨碍著者坚持用“疾虚妄”的“‘客观’态度和叙述语言来梳理”贝娄研究学术史,其表现为:在钩沉发覆中,通其殊变,皆多新异。著者对贝娄延续半个多世纪创作和时间更长的贝娄研究的考察发现,贝娄已经跻身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而他的创作思想也是深深植根于滋养他的犹太民族文化和他赖以生活的城市,尽管面对五光十色的现代后工业时代和信息化大潮,他笔下的人物仍然还是拘囿于城市中苦苦追寻自己不确定的身份,或为失败的事业和婚姻而伤感的角色。即便是怀揣雄心要与现实社会较量的理想人物,最后也不得不在走投无路和焦头烂额之后回归家庭。该书在追溯资料来源,查勘学术承受融会之迹,补辅嗣之阙漏,评其得失利弊中,彰显出批评者的运思之密,识断之精。例如,著者指出,贝娄是犹太作家也是美国作家,既深受西方古典文学和欧洲现代思潮影响,也难以摆脱意第绪文学的烙印,他钦佩列宁和托洛茨基,认同契诃夫的政治见解,其犹太性贯穿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同时,卡夫卡、萨特对他的创作亦发生了深刻影响。该书作者认为贝娄的思想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尚不满足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因为他所追求的所谓“终极价值”以思远忧深之识见,欲从总体上解决人类的问题,同时贝娄作品的叙事类型也属于以内省式叙述策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双重分裂。

批评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韦勒克 1987: 10)。翻捡群书,《贝娄》详细梳理了作为学科史的贝娄研究的几个阶段,研究语境、叙事方式的变迁,以帮助读者把握每个阶段的主要研究特征,通过详征博考之梳理,提出研究的重点、趋向,引领读者既能从总体上把握贝娄研究的脉络,也能从每一具体观点出发透视其审美分析。迄今为止,研究贝娄的英文著作和英文文章撰述斐然,已然多达1232部(篇),其中既包括36部专著,也包括91篇博士论文,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贝娄研究的论著更是多达40余部,可谓美英文学研究的热点。

那么贝娄研究何以能产生如此持久的学术影响呢?这显然是该书论者试图回答的问题。纵观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曾有很多犹太小说家试图以美国式的想象进入文坛,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又屡屡折戟于自己的理想世界。从后现代主义者的角度看,贝娄是一位不合时宜、略显保守且具有传统意识的小说家,其小说强调情节的曲折,人物刻画的逼真,关注人在生活中的道德困惑,强调个人精神层面的成长和责任。贝娄的成功彰显了无数犹太人的艰辛努力和失败困惑。贝娄小说除了真实地展示出“人到底应该怎样生活”,美国犹太人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感觉,熟识的孤独感以及逃亡经历之外,还在于小说以其高度的艺术品味,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娴熟的写作技巧突破或超越了族裔道德底线和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例如著名美国批评家伊哈布·H·哈桑(Ihab H. Hassan)在《索尔·贝娄:一个英雄的五种面孔》就这样认为,贝娄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在不断变换着面孔,在“是”与“不是”的张力间永无休止地行动,并使行动中的行为方式成为具有功能意义的自由生存,将自知衍化为对他人之爱。再如美国犹太文学批评家拉尔夫·弗莱德曼(Ralph Freedman)在分析《奥吉·玛琪历险记》时也认为,“奥吉本性上不允许自己被爱,而喜欢追求一种理想的爱的意象,那些在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女人,都无一例外地试图把他变成她们自己的爱的意象”(乔国强 2014: 27)。这就是说,除了描写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贝娄往往将那些更为概括和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他的观念中的现实世界,既追求“普世价值”,又彰显自己的民族诉求和价值观,尽管其小说创作后期有生硬说教的成分,但贝娄小说的叙事形式同时也有助于表达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主客观世界。

海近云长湿,山青花欲燃,贝娄本人个性鲜明,曾在法国咖啡馆里与别人神侃伽达默尔,并以欢愉和讥嘲的疯傻精神对现实生活给予反抗。但《贝娄》一书叙述贝娄生平稍简,而评价平允,阐发研究思想则颇为博赡。著者在如何解读贝娄方面往往引而申之,以究贝娄人生之万源。这种研究方式,从文化语境与文学研究等层面勾稽考证,详实精覈,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与借鉴。中国的贝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王誉公翻译的《勿失良辰》(现译《抓住时日》)出版,2002年宋兆霖主编的14卷本《索尔·贝娄全集》出版。但90年代后,贝娄研究才开始活跃,并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针对贝娄研究,该书著者从主题研究出发,归纳出贝娄研究中的犹太性、女性与两性、心理模式、流浪汉母题、历史主题、存在主义、原型研究、伦理道德哲学、叙事模式与现代意识流、叙事手法及复调理论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以及国内出版的多部贝娄研究博士论文。我们相信,随着该书的出版,贝娄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视角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中国的贝娄研究已经在世界贝娄研究中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芳菲永念,风雨灵根,贝娄是一位有着世界影响的作家,在世界各地多有赏音之遇,贝娄与世界这一诱人的课题已经呈现在学界面前。尽管贝娄的《赫佐格》在1990年才首次被译为俄文,但他却被评论家韦列夫认为是所有现代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中最“俄罗斯”的作家,而贝娄也提到俄罗斯文学对他的影响以及他浓郁而绵长的俄罗斯情结。目前俄罗斯的贝娄研究主要涉及贝娄作品与俄罗斯的联系,俄罗斯对贝娄创作的影响以及贝娄作品的诗学研究和艺术特色的探讨。相对于俄罗斯的贝娄研究,法国的贝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贝娄的文学成就在法国文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读书有味觉心间,庭余西学传经笈。贝娄的作品被视为以“崭新的感性和全新的写作方法”,塑造出了一名“把苦难喜剧化”,能够以悠然的心境和超然于世的幽默,看待世界的变幻和犹如置身于万花筒世界中的自己。与西方研究者不同,日本的贝娄研究则关注其作品中的哲学和人性探索,注重人物形象分析,气象显得略微狭小。

三、结语

天香月中来,学理心上悟,文学研究,不离于真,谓之至人、至论,其益我者,更倍蓰于吾益也。吾观之,乔国强教授研核英美文学有年,他旁摭众家,择善而从,精心结撰的《贝娄》能在繁复的材料中梳理出研究者精义胜解之主要论点,在广求遗说,殚心诠解,以精练而蕴含深邃之妙语微言于归纳中,他的研究往往使读者于冰融雪释之中得到深切的认知。毫不夸张地说,阅读《贝娄》这样扎实厚重的学术专书,实为进入当代美国文学研究和贝娄研究的必由之径。

猜你喜欢

贝娄学术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索尔·贝娄的婚姻
贝娄,歧路上的流浪者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